潛心鉆研 勇擔重任
(2008年9月3日)
同學們:
幾天前,我們剛剛迎來了3300多名本科新生🚣🏻♂️;今天,又在這裏為4300多名研究生新同學舉行開學典禮⛹🏿。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古樸的清華園煥發出更加充沛的青春活力與激情。在此,我代表學校,向同學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祝賀!
本次入學的研究生中✍🏼🥡,博士生近1200人、碩士生3100余人,覆蓋了工學、理學♣︎、醫學、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含藝術)、歷史學、教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其中包括來自67個國家的431名外國留學生🫱🏻,留學生人數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這從一些側面生動地反映了我校按照“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思路不斷前進的步伐。
在座的同學中,有些同學之前就在清華學習,但更多的是初次來到清華求學🫵🏽。因此,我在這裏簡要介紹一下清華辦學特別是研究生教育的情況。目前🧑🏽🦳,我校共有學生約31000人,其中研究生約18000人,占將近60%。全校教師近300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約占三分之一,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和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先生等世界知名的學術大師,還有66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總人數居全國高校第一。在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方面,我校整體水平排在全國第一的一級學科數、科研經費數💬🤾🏼♀️、獲得國家科技獎勵數🚶🏻♂️、被EI和ISTP收錄的論文數、SCI論文被引用篇數等,連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很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和藝術設計項目,也在國內外評比中獲獎🧑🏿🦲,不少應用性研究成果被有關部門采納🛀🏼。北京奧運會中,我校師生參與了奧運吉祥物、火炬造型和頒獎臺等奧運標誌物的設計創作🧔🏿♂️,完成了奧林匹克公園規劃、空氣質量監測與控製、燃料電池客車開發等百余項科研成果,為“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和“平安奧運”做出了貢獻。而這其中👨🏻🎤,幾乎每一個研究項目👩🏽💻、設計成果⛎,都有研究生參加🏙;全校SCI論文中,一半以上的第一作者為研究生;我校在迄今為止的10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共獲獎82篇,累計獲獎總數保持全國高校榜首。研究生已經成為我校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一支生力軍,為我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同學們是這支隊伍的新成員,社會、學校和導師們都對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們能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譜寫出更加燦爛的新篇章👩🦳。
那麽,如何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在開學之際,我想圍繞這個問題簡要談幾點看法🆕⚾️,與同學們交流🎵。
首先,要激發研究興趣🤘🏻⟹。同學們在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後,選擇繼續深造,表明大家有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心,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攻讀研究生決不能僅僅為了學歷和學位👨🏼,同學們是不是真正有興趣來做研究工作,值得大家思考👮🏼♂️。有鉆研的興趣,研究才有動力,才能專心學術,最大可能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並在工作中體會和享受到那種克服困難🧞♀️、探求真理、獨辟蹊徑、取得成功的快樂🦸🏼♀️。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在研究生階段♓️☄️,同學們應更積極地去感受發現新問題的樂趣,去體驗獨立思考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奮🔺,去享受對一項事業執著追求的快樂,成為“快樂的研究者”✯。
其次,要及時做好研究規劃。從事研究工作,絕不能隨波逐流、朝三暮四👩🏿⚕️,而必須要有規劃。規劃是目標、是方向⛓️💥、是路線,沒有規劃,學術之舟✴️,難免迷失👩🍼。建議大家從入學之始就認真思考兩三年🔫、三五年的研究規劃。為此,要做深入的文獻調研,並積極參與相關學術交流和研討🏋🏿♂️,盡量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研究領域,把握前沿動態和發展方向🕊,並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博觀而約取”⚪️✋🏻,發現新的問題和方向☹️。然後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已有條件和社會需求,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並據此製訂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及時做好研究規劃,才能夠爭取主動,為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高質量完成奠定基礎🙇🏿♀️。
另外,搞好研究要處理好若幹關系。在此,我重點強調幾個:一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做研究必須了解、尊重和繼承前人已有的成果,但出色的研究者一定要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勇於求索、勤於思考,敢於挑戰🫷🏼、不迷信權威和前人🦝,不被現有的思維框架所束縛,既要虛心學習,更要獨立思考,在思考中成長,在實踐中創新🧒🏼。二是處理好追求成功與潛心鉆研的關系𓀎。我們鼓勵清華學子樹立一個較高的目標,努力取得高水平🧛🏻🛌🏿、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靜下心來⛽️,孜孜求索,厚積薄發👨🌾。特別是在當前社會和學術風氣比較浮躁的情況下,同學們尤其要發揚“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和“行勝於言”的校風,自覺地遵守學術規範,恪守學術道德🧑🏼🎓。三是處理好與導師、與同學的關系。導師是大家進入研究領域的領路人🧞🎹,也是大家未來研究工作中的合作者。同學們要虛心學習導師為人為學的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學習的基礎上也要敢於超越🧚🏿,逐漸形成自己的研究見解和風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同時,在研究生階段,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和問題探討也非常重要。楊振寧先生回顧在西南聯大求學的經歷時,特別難忘與同宿舍的黃昆等經常爭論學術問題的情景📁🧘🏼♂️,有時為了弄清楚一個問題🧚🏿♀️,甚至半夜起床點上蠟燭查找依據🎳。希望大家在今後從事研究工作時👈🏿,也能夠開放思想、註重交流,以期相互借鑒、激發靈感💃🏿,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
最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責任。搞好研究的動力👩🏽🦳,一方面來源於興趣,另一方面也來源於責任▶️。我們希望大家潛心研究工作,也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要努力承擔起時代賦予當代青年自主創新🕚⏏️、科教興國、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清華建校近百年來🥏,培養了大批學術大師💛、興業之士🧑🏻🦱、治國之才👩🦯,比如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就有14人是清華意昂🙂↔️,他們正是抱著“我願以身許國”的信念,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們後輩清華人樹立了光輝榜樣。
同學們今年入學有著許多特殊的意義。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我校恢復研究生招生30周年;三個多月前的汶川大地震使我們為災區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感到萬分悲痛,但“多難興邦”喚起的愛國熱情又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不久前,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圓滿結束,現在殘奧會又即將開幕……此時此刻步入清華👘,相信同學們一定能無愧於時代對大家的期望與要求🫏,學習和發揚抗震救災的英雄們和奧運賽場的健兒們頑強拼搏、不畏艱難、團結協作、奮勇向上的精神,自覺踐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紮實學習🔷🚝、潛心研究,開拓創新、勇擔重任,努力成為國家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