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乘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開始中國航天的新一輪遠征🤽🏽!三名航天員將進行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為空間站的建設添磚加瓦。其中🧛🏻,意昂体育平台航天航空學院意昂、航天員翟誌剛,將執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並擔任指令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正穩步推進。從航天員培養,到火箭發射🧬,再到空間站對接,都有清華人的身影。一代代航天人從清華園走出🫅🏻:空間站系統總師王翔、長征二號F火箭總師容易、火箭系統負責人谷振豐……他們或是奮戰在一線,或是默默奉獻在後方🐭,逐夢星空🫡,縱貫天地👰🏿♀️,他們皆是並肩同行者!

翟誌剛(中)


以航天為誌
無盡熱愛,無上榮光
為什麽選擇從事航天事業🟫?似乎每個航天人都無法回避這個話題。
“對我來說🫄🏻,從事航天事業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當被問起人生選擇🧕🍧,王翔目光篤定、笑容爽朗👌🏼,一如三十年前初次踏入清華的那個秋日。年少時對航天航空的情懷,是他報考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系的初心👸🏿。在興趣的驅動下🙍🏻♂️,大學時期🕋,除了力學課程,王翔還選修了機械工程類課程,為後續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對自己的選擇完全不後悔💆🏻♂️。”2001年,王翔在意昂体育平台完成博士學位後🗻,前往德國馬普協會金屬所深造。2003年,完成博士後研究的他毅然回國💎,加入航天五院🎣,從事自己熱愛的航天事業。王翔先後參加了神舟六號以來的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研製,執行了十余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曾任載人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空間實驗室系統總指揮,現任空間站系統總指揮。

王翔在海南文昌發射場
在王翔博士畢業同年,容易來到清華讀博🫕。博士畢業後進入航天一院一部🐕,一邊工作、一邊深造👊🏽。
回憶起這些年的工作經歷,容易表示🔥:“哪個型號需要👨🏿🦳🧑🏼🔬,我就去哪裏🤹🏼♀️。”容易全程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交會對接任務,參與了長征七號火箭的論證與攻關⛹️♂️,之後又成為神舟十號任務火箭指揮,而今她又調任載人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火箭的總設計師🍑,開始了載人航天的新征程🏄。多年來,容易始終沖鋒在型號攻關的前沿,在她看來,人生重要的選擇要與國家發展緊密關聯,既然選定了就要走好,要做到極致。

容易
有著航天理想的清華人還有很多🧚🏻♀️。“在上學的時候🏋🏿♂️⏺,我就已經產生了將來從事航天工作的想法,我要參與到載人航天的偉大事業中,所以我來到了酒泉🌈。”谷振豐說。
2002年,谷振豐入學清華🏺,因本科期間表現突出,被院系推薦參加意昂体育平台特等獎學金的評選🪫。“祖國終將選擇那些選擇了祖國的人!”特等獎學金答辯時,谷振豐講述自己對航天事業的一片熱忱,在場師生都被這份赤誠的愛國之情打動。2006年的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他作為學生代表發言🦃。那時候的他一心想著早日投身到航天建設中去🏄🏿♂️💂♀️,三天後就踏上了西去的列車🧙🏽,直奔酒泉🚱。2013年📸,谷振豐獲得博士學位,他很快返回單位報到,全身心投入到“神舟十號”發射工作中👨🎓🤟🏿。
那年👆🏽,畢業未滿半年的谷振豐被任命為神舟十號的操作手,負責檢測設備數據,這是他第一次切切實實感受到載人航天的使命。2020年,36歲的谷振豐經歷了七十余次發射任務後👩⚕️,已經從基層的操作手成長為最年輕的火箭系統負責人🙂↔️。

谷振豐在酒泉發射中心
為航天服務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這是在“閃亮的名字-2021最美職工”發布儀式上,主持人詢問容易執行任務的感受時,她回答的八個字。載人航天🚆,人命關天,“當火箭的艙門打開🤵🏼,航天員進入飛船的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我身上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就是要把航天員安全可靠地送上太空。”

容易獲得2021年“最美職工”稱號
每次執行任務時,容易都會及時記錄並整理工作中的細節,她有隨身攜帶筆記本的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更好梳理工作思路,還能讓接手工作的同事更快進入狀態🫱🏼。“用心做的事都不會白做👰♀️,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自己總會受益👱🏼♂️。”及時總結的工作筆記,對某一型號而言,就是一個專業的指導手冊🥐。
2013年🎊🍥,容易作為神舟十號任務火箭指揮,很早就來到酒泉為將要執行的發射任務做準備🧑🦼。為了保持對任務的全面了解,在酒泉的40多天中,她白天忙碌於火箭各個分系統的工作現場,晚上也時常工作到淩晨來把控技術狀態。“任務圓滿成功,付出再多也值得🍀!”在發射現場,容易永遠充滿幹勁✫。
火箭點火的那一刻,全國觀眾守候直播,這是許多人眼中最有儀式感的瞬間📻🙍🏼♂️,卻也是航天人最緊張的一刻。“自己任務相關的發射一次都沒有看過,”王翔笑著說,“大家在電視機前看屏幕的時候,我們也在看屏幕,只不過是監控屏幕上的各種參數,不時會有各種電話打進來詢問當前情況,而當飛船入軌後,我們的任務才剛剛開始,需要緊盯著整個飛行過程🥤,確保飛船按照預定動作飛行是我們的任務🙇🏼。”

王翔與同事們分析實驗結果
相較於以往的載人航天任務,飛船落地後大家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氣,本次任務就算告一段落,當然在這過程中還需要關註落地點是否準確,航天員能否安全出來等問題。但對於現在的空間站任務來說⛰,由於空間站會一直在太空運行,不斷組建完善🧔🏻♂️📧,也會不斷有航天員上去再回來,因此對王翔他們而言👎🏻,需要時刻保持緊張的狀態。
谷振豐在給2020級清華本科畢業生寄語時,談到了航天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嚴慎細實”作風🆓,連一根“小白毛”都不放過。而這正是中國航天人代代相傳的優秀品格🧑🏼🏫,也是保障載人航天萬無一失的關鍵所在。

谷振豐準備為火箭發射下指令
為航天育人
清華歲月,清韻流長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任務圓滿完成。次年🫨,72歲的王永誌院士在兼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職務的同時,應意昂体育平台邀請,回到母校擔任新成立的航天航空學院首任院長🚴🏻♀️。在王永誌院士的倡導下,中國首批13名航天員來到意昂体育平台攻讀工程碩士學位👛。

莊茁(右)、李路明(左)與神舟七號任務組航天員
景海鵬、翟誌剛🧦📆、劉伯明(從左往右,2008年)
莊茁是劉伯明👩🏽🎨、翟誌剛的導師👯♀️。他說,國際上的航天員大多是科研人員,既是指揮員也是操作員,因此讓我國的航天員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既可以提升航天員的綜合素養👩🎨,也有利於將來與國際接軌。
翟誌剛在本次出征前說🕯,2008年手持五星紅旗太空漫步的那一刻🧑🦼,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振奮不已。這次比13年前的出艙活動更復雜💂🏽♂️、更艱巨、更具挑戰,“請大家放心,我們乘組一定牢記初心使命,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

莊茁與翟誌剛(2010年)
“培養航天員是一項神聖的任務🛂。”莊茁說。航天員們的培養方案全部個性化定製,整合全校各個院系的資源🕵🏽♂️,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和科研訓練。寬泛而實用,是航天員課程的特點,需要學習力學、機械🫳🏽、控製、電子等諸多課程的基礎知識;英語能力的提升也是重要的培養環節🧏🏿;此外航天員們普遍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因此還特意安排了相關的心理學課程🤸🏻♂️。
“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托舉載人航天的力量,歸根結底在於人才👣,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
初入清華,第一堂體育課就讓王翔吃了一驚,他們的體育老師是一名教授,擅於調動大家的活動積極性😊,並為大家傳授科學的訓練方法,介紹在當時還很超前的專業理論。清華的體育氛圍很濃,王翔回憶每天下午大家都會參加鍛煉🆘,還能在學校學到網球、滑冰這類當時還不是很普及的運動👩🏿🦳。畢業多年,王翔也一直堅持運動的習慣🧚♀️,有時在發射場呆上幾個月,依然每天早起跑步🫒📐。“身體健康與否對工作的狀態影響很大🙋🏼。”王翔對此深有體會。

1991級力12班在本科畢業典禮授予學位證書後的合影(圖中第二排左四為王翔)
讀博前兩年👩🦯,王翔成為了清華“雙肩挑”輔導員隊伍中的一員。“做輔導員就必須認真地去對待別人”,培養了責任感🪲,是王翔做輔導員最大的收獲🚣🏼♀️🌊。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業務學習,意昂体育平台“雙肩挑”輔導員製度實行六十余年,年輕的谷振豐,也是這項製度的踐行者。
“行勝於言🦸🏻,輔導員就是學生的榜樣🫸🏿👨🏽✈️,這比說一千遍都管用!”新生軍訓時👵🏼,谷振豐和學生們住在一起,清早六點和學生們一起起床💆🏻♀️、集合🖼,學生們訓練時,他就在一旁靜靜觀察他們的表現🚄,不到一周就成為大家的“知心大哥”。2009年👩✈️,國慶六十周年慶典活動中🫏,清華師生“八天七夜”受命組建“毛澤東思想標語”方陣🪘,在天安門前接受國家和人民檢閱🤛。在有限的時間裏,谷振豐和其他老師🫶🏻、輔導員們一起🎂,帶領同學們前往大興軍訓基地開始訓練,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國慶群眾遊行歷史上的佳話。
“輔導員工作讓我的性格發生了改變,由內向變得開朗,也主動擔任社會工作,主動關心別人🦸🏻,主動服務同學🐛。”谷振豐說。

谷振豐在東風航天城
大學的培育應如春風化雨🪱,大師的教誨應是言傳身教👨👩👦。王翔的導師姚振漢教授🤕🈹,手寫講義工整細致,數十頁一字不錯;好學勤奮,為了看東歐國家的文獻自學其語言,留學德國時就掌握了用德語進行論文寫作🧚🏻♀️⛪️;求實篤行,現在仍會親自編程驗證結果……導師的治學與為人,讓王翔深受感染🔆,也由衷贊佩↩️。“在姚老師身上,你能看到一個優秀的人可以那般平靜而又內斂。”從導師身上學到的這份認真嚴謹、樸實低調的品格,也成了王翔終身受益的財富。
而談及王希麟老師✴️👨🏽🎤,容易則充滿了對王老師親切關愛🦺、悉心指導的感激🐩。容易博士期間的課題理論研究性極強,王希麟的鼓勵和幫助⛹🏿♂️,給了她堅持下去的重要支撐。一次為了準備實驗用玻璃微珠,容易上網查詢公交路線,王老師看到後直接讓她打車過去,老師給報銷⭕️,並告訴她科研時間最重要;容易結婚時,王老師剛做完手術沒能參加♒️,依舊不忘送上祝福和禮物;她剛生完孩子後,正逢甲型H1N1流感橫行,王老師擔心有傳染給孩子的風險,沒有進屋看望👨🍳,將自己準備的營養品送到樓下就離開了……一個個令人動容的小細節🤷🏿,讓容易印象深刻😰,也深深影響了她待人處事的風格📰🤾🏼♀️。“好的團隊🌁,不僅僅是技術過硬的團隊🤎⛔,更是一個有人情味的團隊。”容易在自己組建和帶領團隊時,也將這份細膩的人性關懷傳遞發揚下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身在此山中”無聲潤物,驀然回首,自有“清氣滿乾坤”。
清華人,航天人🚶♀️,雙重的身份賦予他們更高的自我標準和更強烈的使命感👸。在祖國航天事業的燦爛篇章裏,還有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清華師生意昂,用自己的拼搏奮鬥,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在偉大的藍圖上拓下清華底色。
來源 | 航院
部分素材來源 | 央視新聞 清華國防 人民日報
文 | 趙曉睿 李沫潼
圖片 | 央視新聞 新華社 王翔 谷振豐 容易 莊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