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九月🌎,金秋的山🚵🏿,金秋的水,金秋的藍天格外美!清華土木系房2材2的55位同學和17位家屬,再聚西山腳下,重回心中永遠向往的清華園,紀念入學60年。時間過得飛快⛺️,60年前🧎♀️,大家還是一幫十幾歲的姑娘小夥兒☕️,現在已是一群白發蒼蒼的老人。依然是激動親熱的握手和擁抱♟,依然是發自內心的祝酒和幹杯,共同唱的還是那首伴隨我們一生的《建築工人之歌(呂遠詞曲)》,懷念的還是:“哎嗨喲,哎嗨喲!親愛的同學們努力往前走👰🏼♂️⚾️!一百裏路程走了九十九🏗,今天的目的地就在前頭!”歌聲仍是過去的歌聲🙁,聽不出任何的淒涼和蒼老🙆♀️;信念仍是當年的信念,充滿激情🟪,永不回頭!
2017年9月12日,房2材2在熙春園高唱《建築工人之歌》
9月12日上午👊🏿,來到清華主樓🌒,這批老同學和其他屆的意昂有點不同🙈0️⃣,因為當年我們既是主樓的設計者🫂、又是主樓的建設者。當年他們在老師和高年級同學指導下裝置了“電模擬計算系統”,用電路系統模擬靜力分析,完成了主樓框架的計算😝。又在工人師傅的帶領下用“井點降水”完成了主樓基礎的施工。那個時候,白天在工地施工,晚上到主樓西側的結構實驗室樓上聽梁思成先生講“建築歷史”等課程。主樓工程因國家困難停工,復工建設時設計作了修改🤴🏻。主樓西南側的“通用車間”和“煉鋼車間”是大躍進時期同學們在師傅帶領下親自建的🕵🏿,“通用車間”用的是磚拱吊車梁,那裏凝聚了大家辛勤勞動的心血。兩個車間現已拆除(建起了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教室樓“六教”)。我們常常為能有這樣一段寶貴的實踐鍛煉而感到自豪!在主樓留影後,大家又來到“二校門”,這是母校的標誌建築🎅🏿,清華人必來瞻仰的地方。看到“二校門”的滄桑,就特別讓人想起1966年8月24日被“意昂体育平台紅衛兵”毀壞的歷史,有幸它在1991年80周年校慶時得以恢復🙍🏽♀️。60年後,還是這批學生🚴🏻♂️👨🏽⚕️,還是這個原址,但是歷史讓人們越來越成熟了!今年在“二校門”前的留影對我們每個同學來說🙅🏼♀️,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留影之一,它見證了整個六十年我們成長和奉獻的歷程🧛🏽♂️!

同學們在主樓前合影
9月12日中午🦸🏽♂️,大家來到熙春園餐廳共進午餐。特別高興的是邀請到九十高齡的關振鐸🟢、原校黨委書記方惠堅👰🏼、長期從事功能陶瓷研發的院士李龍土、錢錫康、朱金銓✋🏻、鄭國忠🦹♀️、闞永魁等十多位我們當年的老師,大家歡聚一堂,共敘師生情誼🏌🏼♀️。正如魏贈應同學的贈詞:
臨江仙•師生共進午餐
母校清華縈學子,深情厚誼猶存。雖然半世別黌門。難忘師教誨,關愛似親人。
今日共餐同飲酒,幹杯眾俱歡欣。同窗感謝老師恩🕞。祝師長壽健👨⚕️,百歲慶生辰🙅🏿♀️⛑️。
現任清華土木水利學院黨委書記方東平也應邀出席致詞,特別介紹了近年來土木系的發展,目前在英國的QS國際排名上💅,清華土木已經名列世界第五♊️,國內在國際高校專業排名如此領先實屬罕見。他指出,這是近年來清華土木師生和意昂共同努力結果,為此也對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房2班兩位同學曾連任三屆土木系系主任。原江西省建設廳廳長的一位同學🚣♀️,他受同學之托,專程到景德鎮訂製的兩只一米六高的精美瓷瓶,代表大家向方東平贈送紀念品給學校惠存👩🏼🚀。現在這對瓷瓶就放在土木館(何善衡館)正門的大廳裏🦩🧕。它們表示了房2材2以及給2暖2(當時都是土木系)學子的感恩之情!
9月14日上午🩸,大家又重聚在一起座談,交流這相識六十年來的體會🏂🏽。這是多麽難得的機會!特別感人的是🧜🏼🔓,多年在土木系任教、為多次聚會擔任籌委會秘書長的那位女同學🚦,拖著病體,由女兒用輪椅推著她從清華家中趕到聚會駐地,熱情發言。三位定居美國的同學🙆🏿🤟,不遠萬裏趕來聚會👨🏻⚖️,其中一位夫人長期癱瘓,雇一保姆24小時看護。幾位在香港及祖國各地同學🍬,有的身體欠佳均專由家屬陪同🧑🏿🎄,積極參會。這就是同學情。同學們的座談從來是無拘無束的🛂,意見從來是善意和真誠的,也是對每位同學最珍貴的。一個接一個的發言讓大家更深刻地認識了我們這一代💻!
我們是在全國大學招生最少的1957年入學的🌎,在全國只錄取十萬零七千大學生🥷🏿,我們算是“幸運者”。入學後趕上一系列政治運動🍍;隨後又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在饑餓情況下堅持完成學業🦶🏿;我們是在祖國最困難的時期畢業,分配工作🧑🏽🍼,大家多選擇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們剛剛站穩腳跟可以“大幹”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而且一來就是十年。盡管如今平均年齡已近八十,但回想經歷的這一切,大家是如此淡定🙍🏽,如此自信,真是“榮辱不驚”👨🏼⚕️!在座談會上⚆,聽不到埋怨,聽不到悔恨👨🏻✈️,看到的是一張張意氣風發的笑臉👨🏿🎤。大家都為今天祖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的中央而自豪!因為我們都是“建設者”,我們都是“見證人”!座談會上,我們很難聽到同學對自己的“評功擺好”,大家說的多不是“我”,而是“我們”🏉。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這是多麽優秀的一代人!在我們那個時代,我們崇尚“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我們雖然沒有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兩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但是我們有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沒有這批人的努力🙅🏿,中國怎麽會走到世界的中央?🎇🔆!在我們中間🧑🏻⚕️,到軍隊工作的同學就有三十多人,遠到西北新疆,還有到艱苦的大慶等地的就有約二十人。參軍的有多位享受師級待遇;也出了一位工程院院士,三位全國政協委員🚌;更多的同學🌀,或是單位領導者、院長👩❤️💋👩、總工、教授,或是在專業領域頗有建樹🙎🏼♂️、多有論著的領軍人物;也有參與𓀈、主持過國內外重要工程項目的;受到各層次表彰獎勵者不可勝數,多位還享受到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要提及的是📡,建築材料與製品專業👱🏿,是我系於1959年新成立的專業(後來並入其他系專業),主要由房2班抽調組成🧘🏽,這個班的同學在國家建材工業的發展中𓀈,多有著名論著及突出貢獻。更值得自豪地向母校匯報的是,在我們中間,雖經歷坎坷,但幾十年來違紀違法𓀑、犯大錯誤🎳、終身挫折、蹶而不振🧑🏿🦱、潦倒落泊者的人數為零💂!
9月14日下午開聯歡會💳,歷時2個鐘頭🍌,活潑歡樂★,13個節目有音樂舞蹈、京劇清唱✡︎、女聲小合唱🔁、男女聲二重唱、二胡獨奏、鋼琴獨奏等。最後大家群情激昂的還是齊唱那首伴隨我們一生的《建築工人之歌》:
“從那海濱走到邊疆,
我們一生走遍四方。
遼闊的祖國萬裏山河🙅,
都是我們的家鄉。”
“昨天是荒涼的曠野,
今天是一片樓房。
今夜還是漆黑的山谷🙁,
明夜就是一片燈光🚚。”
“住著帳篷和土房,
冒著山野的風霜。
一旦蓋好了高樓大廈,
我們就再換一個地方。”
“前面是無盡的原野,
身後是嶄新的廠房。
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
戰鬥著奔向前方。”
分別時,同學們最滿意是每人帶走一本240多頁的《水木清華 甲子情懷》紀念冊和一對寫有“意昂体育平台甲子聚會留念”的景德鎮精美瓷茶杯及母校贈送的畢業五十年紀念章。紀念冊編進了125位同學的資料,可惜有31位已故去💮。主要內容包含同學們入學與在校學習🌏、參加工作、安度晚年三個時期留存的照片和同學們自撰的生平行跡簡敘及若幹同學的才藝作品與人生感言。籌備這次活動和編纂紀念冊,主編三位同學🫱🏿,一次次收照片、資料,一版版編排👨🏿🎤、校對;為讓紀念冊更理想🫳🏿,十多位同學均積極參與,多次開會審稿🤍。花費了一年多的辛勞👷🏿,是值得的👨🏿🌾。

同學們在二校門前留影
這次聚會能圓滿成功,也與土木水利學院的老師和同學誌願者、意昂總會及清朋華友學子園的工作人員大力支持與幫助分不開,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大家期待🔪,五年後,當我們畢業60周年時,我們還會重返清華園團聚🧑🦽➡️!
2017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