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軟技能培訓”系列活動在德國Essen拉開帷幕
“軟技能培訓”系列活動的第一場——職業發展座談會(Soft skillsseminars-Career Development)於2013年2月16日下午在德國北威州的埃森(Essen)舉行。這次活動由德國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會(THAAG)與中國留德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學會(GCLB)聯合主辦🕯,旨在幫助在德華人學生學者了解德國和中國的學術和產業資源,為他們在德國或回國的職業生涯提供經驗,活動邀請了德國明斯特大學分子精神病研究所主任張衛奇教授、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化學與生化系的夏偉博士、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尹健教授、德國RWE電力集團項目負責人賴耿博士(1998級精儀)和德國拜爾(Bayer)公司研究科學家盧華昌博士(1997級化工)等專家學者👋👩🏽。
活動開場前,中國留德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學會理事長埃森大學的陸蒙吉教授首先介紹了學會和舉辦該活動的宗旨與目的🧞♀️,隨後五位演講人分別做了主題演講🚸,並與現場七十多位留德華人學生學者以及在德工作的同仁進行了廣泛熱烈的交流。精彩的演講、幽默的語言、以及多年在德國奮鬥和回國工作的經驗教訓,引起了所有參會者的思考和共鳴,為許多年輕的留德學生指引了前進的方向♉️。
張衛奇教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明斯特大學的張衛奇教授,有三十年留德的經歷,可謂是“元老”級人物👳🏼♂️,期間也曾去瑞士👨🏽🦰、瑞典、英國等地交流訪問,現任德國明斯特大學分子精神病研究所主任,主要從事遺傳性神經發展障礙分子發病機製的研究🚭🚰。近年來已在自閉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分子發病機製研究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張衛奇教授從做人的基本原則展開討論💇🏻♂️,忠告留德學生要學好德語🦈,要嘗試融入德國的社會🍜🔪,更要多管一些“閑事”🏄🏼♂️。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熟練運用當地的語言⚠️,才能準確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和交往當地的朋友🤜🏿。因此,在德國學習生活,學好德語是關鍵的一步,而且即使將來學成回國🧘🏽,能講流利的德語也是一項不可多得的能力,但是德語學習卻往往被許多同學忽視。其次🧑🦰,張教授認為年輕的同學不要只守著中國人的圈子㊙️,而忽視與德國人的交流,這樣對融入德國社會是沒有好處的🚶🏻♂️➡️👩🏽🚀。而且🌰,在學好德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關於德國的文化和德國人的思想✖️,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方式,對日後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時⚱️,張教授也認為在求學或工作階段,也應該多管一些“閑事”🐤🆙,即科研和工作以外的事情。張教授還強調,做科研不能過於急功近利,為了短期的利益而損害長期的發展🏃♂️➡️。在與人交往和建立信任的過程中,做人首先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把事情做好。正所謂個人努力,謀事在人😮💨,不苛求結果🤙🏻👍🏼,成事在天🤵🏿♀️🕵🏻♀️。此外🧑🏿🚀,張教授還簡要介紹了自己面試學生的經驗和與德國教授交流的技巧,提倡大家講道理,懂禮貌👷♀️,但要有自己的思想👩🏼🦰。張教授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在座的人,他提出的問題引發了大家積極的討論。
夏偉博士——“項目以合作為根本”
波鴻魯爾大學化學與生化系的夏偉博士⏰,近年負責碳材料與電化學催化研究小組的工作,曾獲得德國北威州(省)科技部專利發明二等獎和學校專利發明獎♦️👨🦰。夏博士就申請德國的獎學金與科研基金做了報告♓️,詳細介紹了德國本科、碩士🤷🏼♂️🚣🏻、博士、博後不同階段不同種類的獎學金🧛🏿♂️,從獎學金的資助對象、資金來源😵💫,到申請流程都做了詳細的說明。在申請科研基金方面🆖,夏偉博士也重點介紹了一些研究機構的項目申請流程及預算的規劃。建議大家在申請職位時關註新成立的機構🕵🏻♂️,比如“精英大學”等👩🏽🍼。這些新的機構往往伴隨的是大批的資金資助,需要擴充自己的科研隊伍,壯大科研實力🫄🏻。從夏偉博士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德國的基金項目大多數是以合作的形式申請的🔜。所以德國的基金申請🔹,合作是根本。雖然存在少量的個人項目,但是由於其小額度的經費,管理的不完善以及較大的工作壓力,也使不少科研小組望而卻步🙇🏿。重大的科研項目不僅經費充足,同時也是一個機構是否有實力的重要象征。對於準備申請德國獎學金的同學,以及剛接觸申請科研項目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夏偉博士的報告無疑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尹健教授——“最開心的事情是回國”
尹健教授來自無錫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糖化學與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獲德國波茨坦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回國✮,入選國家第三批“青年千人計劃”、江蘇省第九批“六大人才高峰計劃”⛈。尹健教授主要結合自己回國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了回國工作的感受,詳細介紹了中國目前在國家、省部🧛🏿、地方等多個層面實施的引進人才計劃,包括我們熟知的“千人計劃”👩🦯➡️,“百人計劃”等等。他同時提醒大家,目前國內除了引進創新人才以外🧗🏻♂️,還大力引進創業型人才🍃,這也許是懷有創業夢想人們圓夢的好機會。當被人提問到🫅,回國之後最開心的事情的時候。尹健教授不假思索的說👨🏻⚖️,“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回國了”🤵🏻♂️。回國也是很多留德華人的一大願望⛹️,同時也是學以致用,為祖國社會盡一份責任的實際行動🍈。
賴耿博士——“推動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來源於內心”
賴耿博士,2004年進入德國工業界工作,現在RWE電力公司擔任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部門項目負責人🍧。賴耿博士來德國十四年,在德國工業界工作八年,經歷了多個公司的多種崗位。他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給大家講解了德國各個工作崗位背後的故事🦐🤚,以及德國的辦公室文化🤔。賴耿博士從研發🔴、產品經理、營銷運作🧙🏻♀️、戰略營銷、商業發展、物流等若幹個方面的工作崗位🚏,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每種工作實際的任務、工作的可持續性🤨、以及不同種類工作的壓力大小等等🎍。賴耿博士認為剛進入公司工作的時候面臨和同事相處的種種問題是很正常的,而且每個人或許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因為建立信任和合作關系是需要時間的🧑🦽。所以首先在德國工作要有耐心,一般來說取得領導的信任至少要半年的時間,所以工作初期要多觀察。其次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主見,工作中需要有建設性的爭辯🕍,而且大多數合作往往是從爭辯開始的👩🏼🏫。再次,遇到好的任務要主動承擔🐘,要給自己一個鍛煉和提高的機會。此外🤸🏿,工作中要兼顧速度和質量的平衡😖,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完並且做好。在職場👳🏽♂️,如果不讓自己增值,自己就會貶值。因此⛑️,在工作中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後賴耿博士提到,這麽多年支持他勤奮工作的動力,是來自於他內心的目標和追求😼。多年來的工作調動🎱,也是一種不斷自我認識的過程。也只有內心的動力,才能使自己在人生的軌跡中走得更遠。

盧華昌博士——“簡歷、面試💆🏽♀️,申請工作的必由之路”
盧華昌博士2004年來德國多特蒙德大學馬普國際研究生院攻讀化學博士學位👨🏿,2008年起先後在巴斯夫和拜爾擔任研究科學家,項目經理職務。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盧博士積極準備簡歷與面試材料,終於在博士畢業之際,同時拿到了全球最大化工公司巴斯夫(BASF)和德國著名醫藥公司拜爾(Bayer)的職位。在工作以後♜,還曾幫助指導意昂面試並拿到了拜爾公司的相應職位🐌。盧華昌博士詳細介紹了找工作的簡歷寫作技巧和應對公司面試提問的技巧🖼👃🏼,以及申請工作所需要的前期準備,強調好的工作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充分的準備往往會使申請過程事半功倍。此外🏖💮,盧華昌博士還提出👽,由於中國的經濟近年有了迅猛的發展,中國作為德國的一個重要的市場而備受關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抓住機遇🧑🏻🦼,把握時機,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活動的組織者多特蒙德馬普所吳耀文博士在對各位演講者致謝之後,對整個活動進行了總結發言,歷時一個下午的交流會圓滿結束。與會者普遍認為,參加這次交流活動獲益匪淺,並希望以後還能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
(德國清華意昂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