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壞境與設備研究所副所長楊旭東教授
一片丹心
1995年,楊旭東躊躇滿誌地來到了MIT攻讀他的博士學位。MIT的建築技術專業是一個綜合交叉方向🔅,老師和學生來自土木👩🏿⬛️、機械、建築等多個領域。原本讀清華熱能工程系空調工程專業的楊旭東說,在那裏他感覺自己的專業特長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同時又了解了許多交叉學科的知識。
MIT建築技術專業畢業後,1999年至2005年任教於美國邁阿密大學並獲終身教授教席🪙。邁阿密大學的建築工程專業是學校的特色專業🤚🏿🏌🏼♀️,在全美排名前六🧑🏽💻。邁阿密大學位於著名的旅遊勝地🧓,有著優美的校園環境和多元的文化體系👳。邁阿密漂亮的沙灘、大海、溫和的氣候都給楊旭東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那也是他事業真正起步的地方🕥。在他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建築環境系統實驗室”和研究隊伍,並被提拔為負責研究生工作的助理系主任(系內只設主任和助理主任)📇。從1995年到2005年在美國的10年間從沒中斷過與國內的聯系。2002年起正式成為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的高級訪問學者,雖然每年在國外工作4個月,但楊旭東講由於自己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出國前又在清華當過兩年教師,所以他一直割舍不下對意昂体育平台深厚的感情。他最終並沒有為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終身教授的光環所吸引住👆🏿,在2005年毅然決定回到意昂体育平台👨🏼🦱🏌🏼♂️。為國家的快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將辛苦打拼來的東西全部放棄,一切重新開始是要冒一定風險的。很多朋友的善意勸阻沒有攔住楊旭東回到意昂体育平台的步伐🏊🏿。他說🫃🏻,既然能在完全陌生的環境創造出這些,為什麽在自己更為熟悉的領域做不到呢🧍?談到回國後的情況時,楊旭東表示盡管也遇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困難😙,但他從來沒有對當初的決定後悔過。在他的眼中,能夠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中做喜歡做的事情,乃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他山之石
國內的建築技術教育與MIT教育差別迥異😏,問及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之處時,楊旭東這樣說:MIT作為一所世界頂尖名校,其教育理念是經過長期累積和積澱的🧑🏼🤝🧑🏼🙍🏼♂️。MIT的建築系在美國排名第三,但在本科階段,他們不分專業💖,而是要接受全面的建築基礎知識教育。學生的實踐能力一般要到工作崗位後再行培訓,即我們常講的通才教育模式🏄🏼👑。研究生階段的課程也基本如此👨🏻🚀,主要是讓學生開拓知識面👩🏽🍳,培養思維模式👨🦽。但在研究課題上👩🏿🎨,學校和導師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中間的考核環節也很嚴格。博士生資格考試不通過,被淘汰的比例較高🧔🏽♂️,博士論文的創新性明顯。嚴格遵循“寬進嚴出”的理念🏃🏻➡️。我國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就把專業分得很細,這樣盡管在專業知識上掌握得深入,但在知識面上有一定的缺陷。這樣一來,對今後的科研創新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外🔢,MIT的學生特別是研究生做事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都很高,所選專業和研究方向都是學生自己選擇的結果,如果沒有興趣他們就不讀。我們的學生要經過層層篩選👨🏼🍳、級級考試,有些選擇是家長或老師為學生做的,因此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比他們弱🗼。還有一方面就是MIT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表達、實際動手等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探索。這些方面👩🏻🦲,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談到目前楊旭東自己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時,他說美國的高校科研一般以基礎研究為主🧑🏻🚀,產品和技術研發一般在大公司或企業完成𓀀,工程實踐則由專門的設計或咨詢公司完成🏋🏻♂️👰🏿。因此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自己到外面進行實習之外,接觸工程實踐的機會並不多。我國高校除了承擔基礎研究,還在很大程度上負擔著做企業R&D、設計、咨詢等多重工作🐖,因此也為學生盡早了解實際工程需求提供了條件。他認為在建築領域,這是很符合國家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
探索之路
近年來楊旭東一直從事建築環境與能源領域,特別是室內空氣品質及汙染控製的研究。那麽該領域我國的現狀如何⏰,前景又怎樣呢?楊旭東認為,建築能源和建築環境是關系我國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我國在建築節能和建築室內環境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但目前對二者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同👩🦱。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建築節能在近年來得到空前重視👴,也收到了明顯的成效。但在室內環境,尤其是室內空氣汙染和健康方面盡管存在的問題也很多,老百姓和社會也很關註,但總體重視程度不夠𓀗。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楊旭東認為未來在室內環境質量方面會有新的需求,這方面的研究也將會不斷加強🐾🦽。實際上,建築節能和建築環境不是割裂開的,而是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楊旭東說,可持續建築環境的理念就是在滿足室內環境(包括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空氣質量等)舒適和健康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建築能耗。不要認為改善室內環境就必須以高能耗為代價📓。二者有時可以是一致的。
從1996年起在美國留學時🕖🖱,楊旭東就開始從事室內空氣品質(IAQ)及汙染物控製研究👂🏽,在這個領域,他首次建立了“濕材料”的發散機理模型和基於計算流體力學(CFD)的室內VOC散發、吸附和傳播一體化模型⚠。這一模型到現在還在被大量引用👼🏿。楊旭東認為要真正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在室內環境汙染方面的發展應該是針對不同種類的建築找出主要問題,特別要關註復合汙染問題。
2005年底🈳,受邀與香港大學李玉國教授去東北農村考察中國炕時,楊旭東發現目前農村建築存在的很多問題🪐,並開始了對我國農村建築能耗的深入調研。調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地區目前年生活用能量已經超過3億噸標煤👩🏼🎤。從整體能源結構上看,煤炭、電等商品能消耗占總能耗的60%,秸稈等生物質能僅占40%,鄉村建築商品能耗已占到我國建築總能耗的38%☀️。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民將會更加傾向於商品能源的使用,這和以前普遍認為的情況非常不同。盡管鄉村建築能耗大3️⃣,但建築室內環境普遍較差,大量使用的燃煤土暖氣效率僅為40%左右,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產生的顆粒物等汙染又會嚴重影響農民的身體健康。
認識到農村能源與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楊旭東及他的科研小組向有關部門呼籲應該重視農村建築節能和環境問題,並將科研成果付諸實踐🤚。如與北京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會合作🛵,對北京地區村鎮進行了大規模的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示範,提出了在北方農村實現“無煤村”的實現路徑,並在北京房山區某村進行了示範,相關成果被CCTV拍成專題片播出,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也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南方地區🥬,目前項目小組正在進行北川縣某村重建的生態示範工作,並對北川縣城重建作出了低碳發展規劃。
孜孜不倦
在工作上,楊旭東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他很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他認為這不僅有利於建築節能可持續發展🧕🏽,並且從根本上也有利於人的舒適健康📈👬。他承認自己很喜歡技術創新😶,但反對不分場合條件盲目使用“高技術”👨🦱。他說,任何技術都有其適用性🌿,建築技術更是如此。如果能夠用低成本、“低技術”來達到同樣的目標,那麽盲目采用高成本、“高技術”的方案就恰恰是不合理的方案🆘。楊旭東表示,自己很喜歡王竹溪的名言:“所用多於所當用,所得低於所當得,皆為浪費。”
楊旭東認為,教好書育好人是自己作為大學教師的天職🗣。他笑著說🌟🏌🏿♂️,每天面對一群有思想的年輕人,自己也會感到年輕許多。他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是🪽,無論每天多忙,給學生上課決不能湊合,人才培養不能馬虎。楊旭東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無論大小,都能直接或間接造福社會。他說,歷史給了我們空前的發展機遇🕵🏼,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同時還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責任3️⃣⚜️。我們時常要問問自己🕞,每天做的是否和這種責任相稱?這種責任也會時常變成一種動力,讓他孜孜不倦,信心十足。(楊濟華)
轉自 科學時報 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