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教授吳宏聰。(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攝)
他曾就讀於西南聯大,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王力都曾是他的恩師。他在中大執教數十年,陳平原(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導)、黃天驥(中大中文系教授、博導)都是他的得意門生……昨日,在92歲華誕將臨之際,我國著名現代文學研究學者吳宏聰教授將其一生收藏的近8000冊圖書無償捐贈給中山大學圖書館,令廣大學子得以真切觸摸大師的學術足跡🧑🏽🍳🤜。
望書“出嫁”老人欣慰
昨天上午10時🔂👨👨👧👧,在簡樸而隆重的捐書儀式上吳老深情寄言🈂️,“從1946年,我28歲來到中大工作🌪。一輩子執教鞭,一輩子與書為伴🙁,轉眼我已是92歲的老人了。光陰似箭。但是,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陪伴自己一生的書刊有個好的歸宿🫃🏻,就像為自己的女兒找到好的婆家一樣🌼,心情很舒坦。”
“能讓莘莘學子可以汲取到書中的知識並得到啟迪,這是我這個教書匠此時此刻最大的欣慰和滿足☛。有機會在晚年再為中山大學做一件事,盡一分力📝,這是我的心願……”老人崇高的品格和師德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昨日向記者透露,中大將設“名人堂”把所有中大學者的著作收集起來🙍🏿♀️,將為中大和中國學術做出貢獻的學者都列入“名人堂”。昨日圖書館還特別展出了吳老以前的珍貴照片👩🏼🦲,其中最珍貴的一張是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前的中文系師生合影🩶,照片上有朱自清、聞一多、王力等著名學者。另外,還有一張1948年吳老與妻子黃慕蘭女士的新婚照片格外珍貴😤。
記者在捐書現場看到,8000冊圖書囊括文史經法諸多方面🛐,在中大圖書館足足排了兩個書架。追隨吳老半個世紀之久的得意門生——中大中文系教授金欽俊表示🙅🏿♀️🪶,此次捐贈的藏書,是吳宏聰教授過去長期從事教學科研的重要參考資料👩🏿🏫,對於現代文學研究⇨👱🏽♂️、魯迅研究和丘逢甲研究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中山大學圖書館為此專門設了“吳宏聰教授藏書”專藏集中收藏🤚🏼。
記者瀏覽其間發現,吳老捐贈的圖書中還有1933年出版的巴金作品《沙丁》、1944年楊一鳴編著的《文壇史料》等大量解放前的書刊🏄🏻♀️。面對這些珍貴的書刊🫷🏽,吳老說:“在現代文學中,能買的書我都買了,捐出來就是為了讓這些書繼續發揮作用。”
每天讀4份報最愛看球賽
在兒子吳行賜眼中🏌🏿,老人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待人寬厚仁慈🔓🤱🏽,對所有人都以平等的態度相處,是子女的楷模😤。“多年來父親的壽宴都是他的學生幫忙舉辦的。而父親逢年過節也會拎著禮物到年輕學生、老師家拜年。”
因為年事已高,吳老聽力和視力受些影響👦🏿,記者采訪時不得不用小黑板寫下要問的問題,一點點讓老人回答📬。但老人家思維十分清晰🙀💅🏼,談吐自如。
“勤於學習、善於學習”是吳老一生的信條🏝,即便已是92歲高齡,但他依然堅持讀書👎🏼、看報。據記者了解,吳老現訂閱了4份報紙,雖然眼睛不好🌨,但是每天都會用放大鏡大致瀏覽一下題目。有時🚐🦋,學生來家探望,也用小黑板陪他聊天🫸,暢談國家大事和學術之事🤚🏼。
雖然平日在家以臥床休息為主🫏,但吳老卻是一個標準的球迷,英超、德甲🧑🏽🏭、女排都是他最愛看的節目。“別看父親耳不聰目不明了,但看電視時他竟能一眼認出賴亞文。”每天陪伴父親看球賽的吳行賜告訴記者。
他是沈從文最愛的學生
吳宏聰老人的長子吳行賜向記者介紹了老人“教書育人”的一生。1918年吳宏聰在印尼出生,其父是印尼華僑🤾🏿♀️,3歲時因父去世和母親💩、妹妹回到中國。1938年考上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聞一多、王力等,畢業後在該校任助教👱♀️。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他跟隨王力教授來到中大任教😾,之後就一直留在中大💪,先後擔任20多年中文系主任🙍🏿♀️🧹,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現代文學的研究,是研究魯迅✷、丘逢甲的專家。執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蔡東士(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原廣東政協副主席)、陳平原都是他的學生🧊。
在吳老簡樸的家中,至今收藏著恩師沈從文先生的兩幅墨寶💇♂️。據悉,吳老是沈從文最喜愛的學生,師生分離40年後的一天📗,沈從文無意看到學生吳宏聰在客廳裏掛著自己一幅很小的字👨🏻💼,感嘆不已,後來特意另寫一幅字從北京寄給他👈🏼。(記者 薛冰 實習生 鐘麗玲)
轉自 信息時報 201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