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李政道率名教授試答錢學森之問

2010-11-11 |

創新泡沫在淹沒創新

近日,在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的帶領下,一批來自教育界𓀅、科學界的專家學者圍繞著創新話題聚首北京🫄🏻,參加首屆“創新中國論壇”🤒,並各抒己見,希望破解“錢學森之問”🏤,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道路。

有多少導師能一對一地培養學生

李政道先生最近一直在思考困擾了中國學術界一年多的問題:錢學森之問☝🏿。

“什麽樣的模式真正能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呢?要找到這個答案我們可以問錢先生🏊🏻🙏🏿,看他的建議是怎樣的。”李政道說。他仔細梳理了錢學森的成長之路,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培養創造科學和發明技術的人才需要如錢學森先生和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導師馮·卡門教授一對一的精英教育🏊🏻‍♀️。

這個一對一,並不是一個老師教一個學生,而是一個老師教兩個學生🔑、3個學生。以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大學生與教授研究員的比例是平均兩三個學生就有一位老師。而李政道自己就是這種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上世紀40年代末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期間,李政道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第一座核反應堆的設計者、著名物理學家費米教授👨🏼‍💼。盡管費米教授當時非常繁忙,可是不管有多忙🧎🏻‍♀️,每星期他都要花上半天時間給李政道做一對一的教導👨‍⚕️✣。

1948年,李政道的同學Maria Mayer作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學術報告,報告內容是關於不同原子核的能級,報告試圖解釋為什麽會存在一些神秘的穩定數。在報告將要結束的時候,費米問這個同學:有沒有什麽現象可以表示出軌道自旋相互作用的存在👨‍👨‍👧‍👧?這個問題導致了Maria Mayer在幾個星期之後的另外一個學術報告🧑🏻‍🦰,以及她在這個課題上的第二篇文章👷🏻。正是這個研究讓她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完全是引導。他讓你知道,雖然這不是你研究的問題,但你可以解決它🧚‍♀️。這影響了我一生:遇到問題我就會想,費米老師會怎麽樣。”李政道說,“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

可是,在國內高校,這種理想的狀態很難出現。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最近3年在內地大學任課📖,他得出一個印象:很多教學者都很忙👶🏻。

張信剛說,因為他們出名所以就要帶很多博士生,博士生也願意投到他的名下。但他們時間有限,只能把自己的學問分成很多塊給學生做。比如28個學生就28塊🙋🏻‍♂️。28塊拼成一個圖畫在老師腦子裏,但是對做論文的學生而言,拼第7塊和拼第26塊的人是不接觸的。“這樣學生的發展就超不過老師,那麽,社會怎麽進步呢?”他問🦁。

我們有很多的創新泡沫卻沒有創新人才

何文娟是北京師範大學大四的學生👨🏽‍🍼👰‍♀️。最近正在南寧實習的她,對一所學校高一重點班的54名學生做了一個質疑精神的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你是怎麽看待當場質疑老師觀點的同學的?結果是,78%的同學認為這是能夠獨立思考的表現,但是仍有10%的學生認為這樣做不尊重別人🗣,6%的同學認為這些人喜歡挑刺。

下一個問題是“什麽導致了這些質疑的同學不受歡迎”。80%的同學認為,影響了正常的教學🗒。而在“我在課堂上發表自認為比較獨到的看法”時🤧,只有21%的同學能自信地表達,而38%的同學懷疑自己的看法很不成熟,25%的同學害怕被同學嘲笑。

“雖然對一個班級的調查並不能代表整個城市或者全國的普遍情況,但是想想我們身邊的例子就不難發現🐊,比如當同學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質疑或者是補充老師的意見時,其他同學常常會在暗地裏嘀咕,瞧,這個人也太牛了吧,或者是這是什麽問題,地球人都知道啊👨‍🎨,或者是說,拜托,剛才老師不是已經講過這個了嗎,有什麽提問的價值。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很多中國的大課堂上提出質疑或補充意見看起來都是非常不正常的行為。”何文娟說🦹🏼‍♂️。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對提問人投以異樣的眼光時🦧,我們自己質疑的權利同樣也被抹殺了🙋🏼‍♀️。

最近,哈佛大學公開課的視頻在優酷網上被熱捧👨‍👦‍👦,每集的點擊率都超過4位數。1000多名學生坐在羅馬劇場式的大教室裏聽老師講課,幾乎每個老師的每一個提問都有一大片學生舉手。教授在第一節課上就對學生說,這門課是一次冒險🧏‍♂️,因為它所帶給我們的不是更多的新信息,而是教會我們另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他用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提問🤙🏻⛪️、應答、反駁😟、再追問,使學生不得不陷入思維的沖突⚒,在滿腹疑問中尋求出路✉️。

何文娟常聽到中國的家長對孩子說,等你長大之後就會知道的,也常聽老師對學生說🧑🏻‍🎓,以後我會解釋這個問題的🤰,現在還沒有時間討論。她自己在中學時就常常遇到這樣的老師◾️。所以在課堂上,不提問✯、不發言成了最安全的方式。

這個問題同樣引起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思考。目前從小學到初中到大學都有創新班,大學裏有創新工程🪧、創新計劃、拔尖人才計劃、優才計劃等等。在熊丙奇看來🛠💭,這種班跟基礎教育裏面的快班、慢班沒有差別,無非是集中老師的優勢資源🏛,而這些學生的結果是🙏:第一,很多學生可能選擇出國,到國外留學;第二🧛,選擇到外資企業🦦。有的保研了,以後還是出國或到外企🏣,真正留下來研究學術的並不多。

同樣,現在中國的科研已經實現第一了,為什麽還感受不到創新呢?熊丙奇的回答是🖕🏽,我們現在學生的論文特別多,碩士、博士論文也特別多,每個老師拿出簡歷裏面都有很長的文章。“但是其中大家知道有多少的垃圾論文?博士生一定要在大學期間發表論文👬,很多學校要求本科學生寫論文。但是這些垃圾論文是以創新為名義推進的🧑🏼‍🏫。”他說,“這是很嚴峻的問題👆🏼👩🏿‍🌾,我們有很多的創新泡沫,現在卻沒有創新人才。”

用創新實驗去回答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先生曾經這樣轉述了自己的導師馮·卡門教授對創新的理解:“有沒有創新👱🏽‍♂️,首先就取決於你有沒有一個‘goodidea’。有人說🚵🏽‍♀️🏌🏻‍♂️:‘卡門教授🤶🏻,你把這麽好的思想都講出來了,就不怕別人超過你🧖🦸🏿?’馮·卡門說🙇🏽:‘我不怕,等他趕上我這個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遠去了📇。’”

文化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吳德星認為👶🏽,在國內的大學中👩🏿‍🎤,像馮·卡門這樣的教授和像加州理工學院這樣學術氛圍濃郁的大學🕐,大概不多。他分析📄,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和光同塵🫳🏿🏌🏻、不敢為天下先、“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古訓,已經成為國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規範🧗🏻,甚至是無意識行為,使得敢於毛遂自薦的優秀人才如鳳毛麟角。在吳德星看來👵,中國的大學有責任在實踐中逐漸扭轉這種不利於人才成長👰🏼,也不利於發現人才的文化意識。

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則認為,應該營造這樣一個社會環境✋🏽:讓大學老師們,不管是從事行政工作的還是教員本身🖥,都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自己的專業上。通過多年的觀察🤳🏿,張信剛認為許多有才華的人整日忙於應酬🫘🦸🏼‍♀️,這對專業研究和發展顯然很不利。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是搞實驗物理的💅🚱,他想用另一個方法回答錢學森先生的問題🦸🏼‍♂️,就是做實驗🧑🏿‍🎓。

在卸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職務後🫀➛,這個學界有名的“思想者”被深圳市以全球遴選的方式選中,並接受了一個新的職務,成為國家高教改革“試驗田”的南方科技大學的校長。

經過一年多的磨合🐽,朱清時介紹,目前,深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與南方科技大學的立法工作正分步有序推進。他們以市人大立法的方式,保證學校長遠地依法治校🧘🏻,真正實現“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

對於這個還在探索中前行的新事物,朱清時說:“希望我們的探索對回答錢老之問🈸,能提供一次好的實驗🫚。” (原春琳)

轉自 中國青年報 20101111

相關新聞

  • 062024.08

    沉痛悼念李政道先生|訃告全文

    享譽全球的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意大利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李政道先生,於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淩晨2時33分,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歲🏄🏿‍♀️。作為開創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師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

  • 262024.08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舉行

    “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後一次回國的時候告訴我,以後他不會再回來了🤦🏼‍♂️。他說👮🏻‍♀️,以往每次回國🙋🏿‍♀️,他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而這次回國卻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顧。”8月25日,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上,李政道先生的“忘年至交”,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如是說。當天,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舉行👈🏽。人們手持白色菊花,排隊進入追思堂,緩步至李政道畫像前三鞠躬。追思會開始前,屏幕上播...

  • 062024.08

    緬懷李政道先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當地時間8月4日淩晨🍷,世界傑出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在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97周歲。中國科教事業發展歷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與李政道有直接關系,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誕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誕生、中國高能物理的起步、中國博士後製度的建立……“李政道先生對中國科教事業作出了這麽大的貢獻👾,永遠在考慮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對國家有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

  • 112022.05

    李政道的求學歷程

    李政道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輕的時候,在逃離日本帝國侵略者統治的路上,長途跋涉,孤獨逃難,身無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過了艱辛的求學之路🍼。1926 年11 月24 日,政道誕生在上海一家殷實的家庭。父親名李駿康🙎🏿‍♂️,1918 年金陵大學農林畢業💁🏼‍♀️,後進入一家德國洋行從事化肥進口。李駿康先生原居住蘇州,1925 ...

  • 152024.04

    李政道致賀葉銘漢百歲華誕: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驕傲

    2024年4月2日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粒子探測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原所長葉銘漢院士的百歲華誕(99周歲,按中國傳統為100虛歲),其同窗摯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從美國發來賀信說,葉銘漢是中國核物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也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驕傲🏊🏻‍♂️🧙🏽。中國科學院高能所、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當天在北京舉行“葉銘漢先生與北京譜儀物理學術報告會”🤓,百歲高齡的葉銘漢院士親自參會。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所長...

  • 282016.11

    李政道是怎樣成為科學大師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不僅沒有接受過良好的中小學基礎教育😏,甚至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畢業過,那麽他是如何成為科學大師的?

  • 182024.08

    葉銘漢與李政道:一段歷時80年的“神仙友情”

    80年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葉銘漢院士與全球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初識於西南聯合大學🤵🏻。那是一段二人都非常珍視的時光。

  • 292016.11

    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成立

    2016年是李政道先生90華誕、發現宇稱不守恒60周年。為展現李政道先生勤勉刻苦🤷🏿‍♀️👷🏼、善學多思的科學精神🚣🏿,感念李政道的赤子之心和育人之情,上海交通大學舉辦....

  • 052010.11
  • 122021.10

    祖國的這兩件事 李政道心之所系

    走進中科院高能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看起來像太極圖的“物之道”雕塑。這件雕塑作品由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創意👨🏿‍✈️,2002年以來一直矗立在高能所大院門口,訴說著李政道與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的密切聯系。10月10日🕍,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慶賀李政道先生九十五華誕”學術報告會在高能所舉行,多位院士專家現場回憶了與李政道先生的過往。讓人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先生為推動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發展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作出了...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