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1984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1993年獲荷蘭愛因霍芬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學位。1997年,他成立了李曉東建築工作室。他的建築設計涵蓋了室內設計和城市空間建築等領域🦹🏻♀️。作品獲得了中👩🦰、德、美和荷蘭的國家和國際設計大獎👮🏽♂️。李曉東的教學也獲得了國際的肯定,包括: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導師獎(2000),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的薩拉導師獎(2001)🥪。目前他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建築項目主席。
橋上書屋💇🏼,橋下溪水流過。(李曉東 供圖)
李曉東在他四壁掛滿竹簾的辦公室接受了采訪,目光所及處,那樽剛剛從多哈捧回的沉甸甸的阿迦汗獎獎杯樸素地擺放在書架一隅。
一個建築激活一個社區
記者👨👩👦👦:您是第一位獲得阿迦汗獎的中國人,感覺挺驕傲的吧👨🏽🚀🩰?
李曉東:(笑)還行吧。讓我感覺開心的是我的想法得到國際上的認可,讓我知道這條路是對的。畢竟阿迦汗建築獎是受到業內廣泛認可的大獎💁🏼♂️,三年評選一次🧑🎤𓀜,評審過程很嚴格,評審團要指定技術評審和攝影師到參審項目現場考察🏄🏿♂️,還要調查建築使用者的感受,然後對建築給一個綜合評估🐸。之前我有預感我能得到它🫱🏽。
記者:當初怎麽會想到做“橋上書屋”這個項目?
李曉東👆🏼:我認為建築師的職責絕不僅僅是做一個滿足單一功能的小房子擺在那兒🤹🏽,而是要通過這個小房子來解決更廣泛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能做到這些,至少中國建築師就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有所貢獻。
我做建築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謀利,我只想通過一個建築專註地探討一個問題⛔️。這時如果選擇到一個合適的地點🧍♂️,結果會更有意義🤛🏿。我當時就想找到一個走向衰落的村落,探討用類似中醫的針灸療法🎏、點穴療法🔷,通過一個建築激活一個社區👩🏼🦰🌧,探討如何從系統、社區的理念上把建築的功能及其與社區的關系做得更深入🖖🏿🧃、更廣泛🤙。
正好我的一個學生是福建人,我委托他在他家鄉附近尋找🏊🏿。找到後我和他一起去現場看🎽,當時就產生了靈感💇🏿♂️,一個月就做好了方案。
記者:您很多項目都選址在農村,為什麽?
李曉東🧑🏻🦽:我把農村作為我的切入點,因為我們的農村問題是很獨特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城市裏蓋房子比較孤獨,大家都是各幹各的,每個房子都跟周圍環境沒啥關系。而且舶來品🌉、抄來的設計居多💂🏻♀️。
我關註農村的建築,實際上是從建築學的角度探討一個地域性的問題🕘,農村的地域環境比較明確,你去對話的時候容易產生地域性很強的東西。
李曉東設計的作品。
可持續發展是個重要問題
記者:您在國外生活多年,您本人又非常喜歡太極等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經歷是否有助於您設計出更多“中西合璧”的建築?
李曉東:我在國內學習工作和在國外學習工作的時間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15年。特別是在新加坡工作那段時間,我對建築設計有了新的視角💲。我希望自己的每個設計都有長進🏟,都能融入自己新的理解。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建築設計的現狀↗️🎾?
李曉東🧏♀️:中國建築師對設計的理解實際上剛剛起步。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基本上還沒有具備真正搞創作的條件,因為我們那時候封閉的時間太長。直到90年代末有設計師從國外回來,有了開闊的視野⚉,才開始理解國際上所謂的設計🎟。這些年隨著評論文化的崛起,大眾審美藝術的提高,建築設計水平進一步改觀。但到現在也就十年不到,而西方已經做了一百多年了🧑🦯➡️。
北京2008年的建築總量超過了歐洲,但好建築的比例很少🚶➡️。
記者:您認為目前中國建築設計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李曉東🙇🏻♂️:可持續發展是個很大的問題。建築是碳排放很大的一個行業,多設計建造一些健康環保、低碳節能的建築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就是地域性的問題🧑🏻⚕️,不要總是復製別人。建築是環境的一部分,我認為應該探討地域建築,什麽樣的地方適合什麽樣的建築🚨。地域永遠是獨特的。
建築是對人生的體驗
記者👩🏼:您從事建築設計行業是家傳?
李曉東:是偶然的選擇,我父親幫我選擇的專業🪮。我小時候喜歡畫畫。我最早的設計作品是一個雞窩,那時我才十二三歲✋,而且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對這個雞窩做些變動(笑)。
記者:您認為好的建築設計師是什麽樣的?
李曉東:在我看來,好的建築師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根據現有經濟狀況、環境狀況,尋求滿足特定功能最佳方案。這樣的話等於建築師的作用可以最大化,而不是一個簡單工程師的作用。
我之所以主動去麗江、福建以及甘肅找地方蓋房子,就是希望把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力擴大。在這些地方我從不同的切入點去探討建築的問題,每一個小建築都有一個影響力在這裏。
我在雲南麗江設計過一個項目,它探討的就是人跟自然怎麽去和平共處📍。你會看到建築所用的石材就是當地的石頭,水就是那個地方的水🦌,木頭就是那裏的樹變成木頭,等於這三個元素變成建築元素而已。所以這個房子就像那兒長的一樣♢,是自然元素和建築元素的融合🕝。
記者🏌️🙋🏽:您如何看待建築師的社會責任?
李曉東🥽:建築師應該致力於解決問題🐧,然後通過它的影響力使人們都可以關註這些問題😧,而不是創造問題。
我想在北京懷柔做一個“體驗空間”,那是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讀書空間,城裏人進去就會意識到我們居住的城市是多麽的局促📏,多麽的臟、亂🧛🏻,會不由自主地想“排毒”。
建築能凈化心靈🧑🏻🎓,這是我的追求🤦🏻♀️。一個建築可以令使用者和建築師本人的幸福指數均得以提升。
記者🪈:作為一名高校老師,您對學生們有什麽樣的期許?
李曉東:我希望我的學生在30歲之前能到處去遊歷尋找感覺。建築師在30歲之前是不可能做出好東西來的。現代建築已經100多年了💥,要再在這個基礎上去創新🎅🏼,靠30歲以前的積累根本不夠🧖🏿♀️,所以必須多去歷練👩❤️👨、去用心感悟📬👪,而不是簡單看一下就完了🧔🏿。我希望他們能把理解事情的過程變成自我的,而不是別人的。他必須自己去判斷好與壞🥖,判斷的思維也一定要清晰而不是簡單主觀意義上的判斷🤜🏽🧑🏿🍳。
建築不光是一個智商的事🌴,更是一種對人生的體驗👨🏻✈️👩🦽,這可能是我們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善的一個地方。
(陸雲紅)
轉自 深圳特區報 201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