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2009年7月11日:本報獨家報道位於東城區北總布胡同24號的梁林故居部分被拆,並面臨整體拆除。
2009年7月下旬😶:國家文物局明確表示👑,梁林故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應該由地方文物部門申報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會同市規劃委表示⛴,已責成建設單位調整建設方案,並將邀請專家製定具體保護措施🧑🏻🦰。
2010年1月: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梁林故居已要求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具體程序由北京市文物局作出⌨️。
2010年10月✪:媒體報道梁林故居已經納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錄項目,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仍在進行中🕛。
2011年1月:東城區文委表示梁林故居將原址恢復修繕,修復將最大程度恢復原貌👨🏼🎓。
昨晚8時🥕,24號院門口的屋頂已經被拆除得殘破不堪🤥。(趙亢 攝)

上世紀30年代📊,北總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宅院舊影🙇🏽♂️🔻。(資料圖片)
廣受關註的北總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故居將恢復80年前的模樣。昨日東城區人代會(臨時)二次會議上,該區文委主任李承剛表示👂🏼,“梁林故居”已被列為普查文物😛🍓,在居民騰退完畢後⏳,這個院子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修繕。
“太太的客廳”曾經名流薈萃
北總布胡同24號院原是一座兩進小四合院👩🏼💼👰🏼,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此租住(當時的門牌是3號)🤵🏿,他們的小兒子梁從誡也在這裏出生。這一時期是兩人對中國建築史及文物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時期。梁家的客廳成為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龍——“太太的客廳”。哲學家金嶽霖、政治學家張奚若、哲學家鄧叔存、經濟學家陳岱孫、作家沈從文和蕭乾等都是這裏的常客👸🏻。
2009年🔲🙅♂️,涉及商業項目24號院門樓及西廂房被先後拆除。2009年7月11日🤙🏻,此事經本報獨家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關註🩸。
梁林故居將100%得到修復
自2009年7月暫緩拆遷後🧏🏽♂️,這個院落到底何去何從?官方始終沒有進一步的說法。昨日,在東城區人代會上👨🏼🔧♢,該區文化委員會主任李承剛明確:“這個院落已成為普查文物,將100%得到修復🤵🏻♀️。”他說🧜🏽♂️,由於北總布胡同24號院的社會關註度很高,不會實施拆除🙍🏼♀️,目前已與開發商協商一致,將對院落進行騰退保護。
每根柱子的修復都要有依據
目前,24號院內還住有幾戶居民🚣🏻♂️,開發商正在與其協商騰退事宜。李承剛表示👳🏽♀️,一旦居民全部騰空,將立即啟動修復院落👰🏼。屆時👨🔬,將邀請具有古建築修復資質的機構進行現場勘察、評估💔、設計方案🚯,恢復修繕方案出臺前還將征求文物專家的意見🏊🏿♀️。
“梁林故居”最終將恢復到什麽程度?雖然恢復修繕方案還未出爐,但李承剛說👨🏻✈️,其原則將尊重歷史和院落的原貌𓀓,在此基礎上做最大程度的恢復👨🏻🦰。“將盡可能多尋找關於這個院子的圖片、文字等歷史資料,每一根柱子的修復都要有依據🧜♂️。”他表示🧑🏻🎄,沒有記載將絕對不憑空恢復,否則就是贗品。
■ 探訪
住戶陸續簽協議搬走
從貢院胡同盡頭右拐後👋,路燈沒有了🐩,下午5點的光景⛹🏿,北總布胡同已陷於一片昏暗⬆️。胡同裏,人去樓空,碎磚瓦礫間,是拆遷留下的殘缺的門樓、斷續的院墻,小路向北延伸,在趙家樓飯店的燈光映射下🕸,24號院露出臉來🃏🪇。
與前年7月險些被拆遷時相比👩🏻🦽➡️,院子幹凈整潔了很多,門樓下沒人扔垃圾了,院墻下的雜物也被清空🥬👳🏼♀️。院子的格局沒有什麽變化🕷,拆沒了的東墻被一道鐵皮圍擋遮掩著。緊挨著門樓的倒座房裏還有人居住,窗戶裏透出亮光,因此還能看見雕花的房檐和模糊的彩繪🤷🏻♂️。
最大的變化是人少了。院子南側平房已經被騰空⛹️♂️,去年7月還抱怨屋子漏水的男住戶搬走了🤴🏻,院子北側一排平房———梁林故居的主體建築部分也已無人居住🛖,從門縫看進去🛍️,裏面還有些許家具,基本保存了木質房梁和傳統結構🔍。24號院外的小賣部店主與住戶們大多相熟,他介紹,近期陸陸續續有住戶搬家, “據說都與拆遷方談妥了條件🤌🏿,簽一戶搬一戶,最近的一戶是上個月走的。”至於住戶們都談了個什麽條件📮,他表示不知道,“他們彼此也不知道對方的。”
昨晚,院子中間三層小樓有一戶還亮著燈,貼著大紅窗花。站在院子裏,可以聽見屋裏傳出的說話聲🧛🏼♀️。據介紹,小樓內還有三家住戶沒有騰退👩🏽🦲。小樓的入口緊鎖,敲門並無人應答🏇🏿。
而倒座房的居民不願多說搬遷的事。東城區文委主任李承剛表示,開發商正抓緊與24號院的剩余住戶談判,盡快騰退後進行保護規劃。
梁林故居確定將不會被拆除後,今後的修繕保護方案成焦點,各方曾提出不同的設想👨🏫。
■ 爭議
文保人士 建議原貌復建博物館
在“梁林故居”確定保留的消息傳出後🤹🏿♀️,文物保護學界中就曾有聲音建議🙍🏻♂️,最大程度地恢復這個院落。在尊重史料記載的原則下🤹🏼♂️,按照當年的格局對院落進行復建,最終建設成一個梁思成林徽因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誌願者們 不贊同故居翻建掛牌
民間的保護方案則提出,梁林故居采取不完全復原的方式進行保護。
在去年年初🎬,民間的文保誌願者曾設計了一個“梁林故居”保護方案,更多探討的是故居的文化價值,而非建築的復原。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文保誌願者們表示🧘🏽♀️,並不贊成將故居翻建成掛牌的“名人故居”或“博物館”。他們認為,由於故居已被破壞得相當嚴重,且北京的許多四合院都經歷過多次翻修🦹🏻,最初面貌已不得而知,所以故居的文化價值才是保留它的最大意義。
文保專家 故居價值首先是名人
著名文保專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顧問組專家謝辰生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也表示,名人故居的價值並不在於建築本身。他認為,即便文物保存的現狀很差,也不需要完全地修繕恢復建築原貌👍🏽。在保護名人故居的問題上,不是要建紀念館,而是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利用。名人價值首先是“名人”,在這個地方幹過什麽事,這才是最重要的🛝🖕🏻。梁思成林徽因在這裏居住的時候🧗🏼,做了很多非常重要的、開創性的工作🌩,這裏可以說是中國古建築保護的發源地。(傅沙沙)
轉自 新京報 201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