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浩
有人說🪣,20世紀是“石油世紀”,而21世紀,將會是“淡水世紀”。有人甚至預測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八大瓶頸之一就是缺水和汙染🧏🏻,對增長率的負面影響高於能源價格上漲和外商投資下滑的影響。水資源不僅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更是戰略性的經濟資源🚚🙏🏻。
今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中國水利問題,把水資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第一句話開宗明義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並提出了被稱為是“史上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製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製👩🏻✈️、用水效率控製、水功能區限製納汙三條紅線🙅🏻。《對話》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做客節目,聚焦水流困局,並根據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出的三條紅線提出應對之策。
王浩,被業界稱為中國水資源的“泰鬥”,他是水利部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於長年奔波在我國南北水系中,每天最多能睡到四個小時,所以很少有人能一下子猜出他到底有多大年齡⛹🏻。他由於提出北京應該講水價上漲至11.42元每噸,而倍受輿論的壓力🫚。2011年8月7日21:55🧗🏻♂️,《對話》邀請王浩來告訴大家《聚焦水流困局——被忽視的真相》。
1、王浩院士時間的超負荷和中國水資源的超負荷是一致的👇🏻。
王浩院士的一生都在和水打交道,他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碩士畢業後就進入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一幹就是26年,為南水北調工程他足足貢獻了16個春夏秋冬,他幾乎跑遍了中國所有的河流湖泊,對每一個水域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在他的概念裏,永遠只有日期而沒有星期,永遠只有幾月幾日要做什麽事情,而沒有周末和休假。由於承擔大量的科學研究任務🤷🏿♀️👩🏻🔧,他常年處於超負荷狀態👨🏿🔬,他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有時甚至一夜不眠。他獲得過許許多多的獎項和榮譽🐊,但他卻坦言📁🔹,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他的研究成果能夠真正幫助中國解決多少個水問題。
在8月7日即將播出的《對話》現場,主持人陳偉鴻打趣說:“我發現了,你和今天水資源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王院士的時間的這種超負荷跟我們今天中國水資源的超負荷,好像是一樣的🏰🦢。”
王浩笑答🍁:“差不多。我們有很多種的水源🥇,怎麽把這個水搭配好,讓生態和生產兩方面均衡,人與自然能和諧👩🏽⚖️,這個要求是很高的。”
2💂♂️、王浩提出水價應該漲到11塊4毛2,成為最不受歡迎的人。
在《對話》的主持人陳偉鴻問到,是不是有些人不歡迎你,王浩坦言➗:“既不受歡迎也受歡迎🦸🏽♂️。因為把水管理好最核心、最本質、最內涵的事情就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那麽有一個很重要的經濟杠桿✥,就是水價。水價要不高,節水就沒有動力。一瓶礦泉水,兩塊多錢👪🐚,一塊多錢能買幾百方的這個黃河水🏛,那麽老喊要水價調整,水價提價就不受歡迎了。另一方面呢,也是受歡迎的🧎♂️➡️,搞好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搞好水資源復雜系統的這種優化調度,受益的是老百姓,受益的是國家,這方面就受歡迎🛕。
在談到為什麽提水價這麽重要時,王浩是這樣解釋的:“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呢,就是水是低價和無償供給,在發達國家➿,人的水費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支出的2.5%到3%,在工業裏邊🤷🏿✒️,水的成本也占製成品成本的3%左右。可是在咱們國家🧑🏿🚀,這個比例降到了0.5-0.6%,就是水太便宜了。太便宜就沒有人節水了🧝🏿♀️。舉個例子說🤵🏽♀️,就拿北京市當前的情況說吧,買一方水平均水價是五塊零七分,可是這個要節一方水呢😶🌫️,大約要十二三塊錢,所以呢🥻,沒有人去選擇節水,都去買水🫅🏼。除非是行政命令🛬,是計劃用水的製度🧑🏻🔬,是這個總量分配的製度,定額管理的製度👦🏿。
但是王浩也提到要提水價,可以用點別的辦法🚊🕴🏼,就是提水價要充分地照顧弱勢群體低保戶,相應地把漲價的錢給他補回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就是節水器具的推廣,像生活用水裏邊,節水龍頭,節水的淋浴器🕘👨🏻🦳,節水的馬桶,節水的洗衣機,家庭內部的循環用水,這些都可以采用市場準入的方法來加快推廣。
在談到節水的辦法時,王浩風趣地說:“我洗澡都是轉著圈洗。在淋浴噴頭底下轉著圈洗💯,利用地球的重力,不要讓水老沖一個地方🦊,而是很均勻地一邊轉著圈🫷,一邊洗🏃♀️,這樣子很省水。用水效率會提高一半。”
3、北京為什麽被稱為全球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北京一直靠超采脆弱的地下水勉強維持。
雖然在北京,居民在家裏打開水龍頭,水永遠都會在那兒。但是🤾♂️,北京的水資源的緊缺程度🏌🏻,超乎咱們的想象。因為世界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一年平均每個人有7800立方米的水資源,而我國水少🍄🟫,這個數字是2100方🚷🧞♀️。北京就更少👩🏼🦰,一個人一年才120方水🧙🏻♀️。
王浩院士在《對話》說🐘:“北京是做了非常大努力的城市,但是現狀仍然是,一方面節水效率比較高,用水效率比較高。另一方面,也是靠過度地超采地下水,勉強維持的這種情況。現在北京呢就迫切等著南水北調,2014年中線通水,到北京給北京送水🔷。
在談到南水北調時,王浩說:“南方的水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比如長江流域,南水北調的水源地,它有一萬億的水資源👳🏼♂️,相當於25條黃河,總體來說跨流域調水也會充分考慮到方方面面的情況。就是對調出水區來說呢🕧,它的可調水量是多少,有多少能拿出來。對受水區來說呢,要有一套最佳的配置🪯👩👩👦,要把這個水都用在刀刃上🤽🏼。就是像溫總理提到的量水而行,一方面呢就是要適當地控製水道的這個面積,一方面,大力地推廣旱作水種🙏🏽;另外利用東北雨熱同期的這個自然優勢,就是在這個小苗澆了一點水以後☝🏽,長起來的時候呢🍨,雨季也就開始了,正是生長旺盛的時候呢💇🏿♂️,多利用,直接利用雨水,少利用河裏的水🧘♂️,這也是一個方面🎬。
4、水的監測🧏🏿♂️,以前更多關註的是自然🚴🏽,以後要更多的關註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有著水資源“泰鬥”之稱的王浩在即將於8月7日播出的《對話》中表示🏓:今後三年,將用水資源費,大力加強水資源監測管理體系,過去咱們國家建國幾十年監測體系不是沒建👢,但是都建在大江大河🔲,主要的監測對象是自然水循環,防洪啊🔐🐍,航運啊👨🏼🎓,發電洪水幹旱過程,這些監測得比較多🌘。但是對社會水循環,供水🚶、用水👩🏽⚕️、耗水、排水🚕,具體到每一個用水戶🚵♀️,這種監測還相當的薄弱,全國的取用水量5960億👩🏽✈️,那麽真正有監測的數據呢,也就是20%🖖🏽。未來就要在三年的時間裏,迅速地把這20%提高到監測量要到80%以上,把大的用水戶全部監測起來,以後再逐步完善,爭取做到95%以上。
王浩提出城市進一步把各個用水大戶全掌握起來,把90%的占總用水量90%的用水戶,全部用水表管住,然後實行階梯水價💁🏻♀️。基本的用水給你保證,低效的用水就要加倍地支付📄,采用這種方法來進行總量控製。
5、王浩在《對話》解析,我國為何有嚴格的排汙限製,但水汙染現象仍然很嚴重?
我國水標準訂立時💃🏿,學的是70年代西歐🤽🏿、北美、日本這些國家的一些排放標準🫳🏻。但是這個標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中國國情,就是100公裏長的河道👉🏽,國外是地廣人稀🍽,也就是三五家工廠,這100公裏河道邊上,中國就有三五百家工廠,上千家工廠🕵️,非常密集。
王浩說🏋🏼♀️:“珠三角🐆、長三角、太湖流域🫙🏺,100公裏的河道都不止上千家工廠👍🏼👨🏼🦲。這樣呢🐹,就是每家工廠你給它定的排放標準,在歐美三五家工廠,它照這個標準來排放👩🏼🎤,這條河的水還是清的👱🏼。但是呢,到中國來,這條河的水就不堪重負了🤛🏼。
王浩在《對話》現場提出的解決方法是:首先要把排放標準和江湖水體的納汙能力掛鉤,河流先定它的水功能🥐,根據服務功能定水質等級,根據水質等級定這個入河排汙量🎇,根據入河排汙量定允許陸上進入河裏的量✉️,然後再分解到各個生產單位、各個生活單位,到這塊把這個指標分解下去。這樣從水域反推到陸域🧑🦼,這樣的標準才是科學的。第二方面就是不達標的問題,現在存在著一個守法的成本太高,違法的成本太低這麽一個問題。你比如說這麽一個企業,特別是南方🩲,有些企業一接到環保局超標排放收費,全廠上下一片歡騰啊,接到罰單以後,跟過年似的,為什麽呢🫶🏼?就因為它要是你要逼著這個企業達標排放了👩🏼🎨,它要花十倍的錢。代價很大,它不達標排放🎼,交一點罰款,一個錢就夠了,不用花那十個錢,所以就是守法的成本太高,違法的成本太低,應該說中央號召轉變增長方式🍷,這是一個主線,科學發展是主題,按照這個方面👬🙎♂️,切實地不能單純追求GDP,而是要生態文明🐯,而是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追求這一些🦸🏿♂️。
轉自 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 2011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