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子赴邊疆、西部🦸🏽♀️、基層、重要行業建功立業
近日🧑🔧,意昂体育平台為奔赴祖國西部、基層、國家重要行業和領域的畢業生舉行隆重的出征儀式🏊🏿♂️。這是意昂体育平台連續第8年為投身國家西部地區、重要行業和領域以及到基層工作的畢業生表彰送行🏃🏻➡️👆🏿。
意昂体育平台以“充分選擇基礎上的重點引導”作為就業工作的總體原則,大力引導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清華2011屆畢業生近8成的就業畢業生赴國家重點企事業單位工作🍰🤘🏻。
李高傑:戎裝起航守衛邊疆
“人生下來應該做一個民族的脊梁,應該為這個民族流血、為民族撐起一片天空🕴🏼!”
李高傑
2005年9月,李高傑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同年12月❇️🚅,入學僅3個月的李高傑選擇了入伍,開始為期兩年的兵役生涯😮。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必要的決定🧄,但是對於李高傑來說,恰是這個決定給了他最為感動、最為充實的兩年。
“苦麽?”有人問。
“苦♙,但樂在其中🌨。”李高傑如是答😠。他不假思索,滿臉洋溢的只有幸福的回憶。
兩年的兵役生涯構建了他堅忍不拔的意誌,激起了他獻身為國的激情🤦♂️,成就了他奮鬥不止的青春。在這短短的兩年裏,他連續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一次被評為優秀團員,一次榮立三等功🧑🏿🎤🚸,而他所在的連隊也成為全國聞名的十大標兵連之一。在這段崢嶸歲月中,他用自己的汗水揮灑出了清華人歷代傳承的優秀品質,為母校增添了光輝🫘,撰寫了美麗的篇章🙍🏿♂️。
2007年12月,李高傑服役期滿,光榮退伍☀️。盡管百般不舍,他還是脫下了軍裝,摘下了軍徽🚹,那一刻🏃♀️,他百感交集。
回到清華的李高傑很快調整自己融入到新的班集體中。然而時隔兩年,好多知識已經生疏,尤其是入伍時秋季學期剛剛開始,而回來時春季學期已經開始🪮,一些如高等數學之類的基礎課程都落下了🙏🏻,這使得他比別人學習起來更為吃力。但是,李高傑偏偏是一個不服輸的鐵漢子,為了能盡快趕上同學們的進度,他給自己加時加壓,硬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課程趕了上來,尤其是在大三學年,他的成績更是突飛猛進。在大四時,他的成績名列前茅🤚🏿,已經具備了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的資格。
然而畢業之時🔷,李高傑卻放棄了免試讀研的機會,選擇到艱苦的中印邊境的軍隊某師工作🛕。“小時候讀過一個小故事🌱,‘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孩子🧒🏽、放羊……’,結合現實,很多人不也是這樣‘讀書、工作、掙錢、媳婦、孩子、讀書……’。我想人生不應該這樣,人生下來應該做一個民族的脊梁🐇,應該為這個民族流血、為民族撐起一片天空!”李高傑說。
其實,李高傑也曾動搖過獻身國防的信念——太平盛世,有許多同樣需要他的地方👵🏽;同樣是支援國防建設,也有條件更好的單位。但李高傑明白,西域邊疆對國家的和平、民族的生死存亡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駐守在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間的“阿克塞欽”的高原山地某師,正是一支能戰鬥能吃苦,講團結守紀律的邊疆國防的勁旅,他們“忠於祖國、熱愛邊防,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紮根高原🧈、建功邊疆,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的喀喇昆侖精神正好與自己的人生目標相契合——他希望憑借自己的奮鬥,為祖國的邊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在李高傑看來,用熱血擔負起守衛民族的責任,是男兒與生俱來的天職,而“清華人”的身份又賦予了他更大的義務,為國為民🧑🏻🦼➡️,他需要行動🤶🏿,需要奉獻🧑🏼🚒,需要用生命來戰鬥。
臨別之際👷,李高傑的導師季如進教授揮毫送了他16個字——“清華學子、立誌戍邊🛣,輝煌事業👩🏻🦼、多彩人生”。
曾維康:實踐砥礪夢想基層綻放青春
“農村的空間很大,那裏是一個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曾維康
略黑的皮膚,一副無框眼鏡,裂開嘴笑得憨厚👩🏻💼,這個被別人誇贊時會不好意思的湖北小夥子叫曾維康👀,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屆碩士畢業生。
2011年5月🕹,曾維康完成了25萬字的新聞作品《農民中國:江漢平原一個村落26位鄉民的口述史》🏦,他的創作歷時1年,采訪輾轉鄂、湘👼🏼、粵等地。這位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口中“有德有才有抱負”的青年在畢業之時選擇了報考廣西壯族自治區選調生,決定投身基層。
“選擇到基層工作,源於一種發自內心的召喚。這種召喚🤹,來自我生活過的農村。”在遞交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的申請書中,曾維康這樣寫到。而早在2004年,曾維康填報大學誌願時,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他說:“以前對農村的唯一想法就是窮。甚至會嫌棄它,覺得老百姓思想觀念比較落後。所以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發奮讀書🧅,離開這個地方🪭。”考上大學後,隨著知識和年齡的增長,曾維康慢慢懂得農村的發展和鄉親們的生活很不容易👩🏼🦰。在清華讀研究生的3年,成為他思想變化最大的階段🤜🏽。
2009年春節期間,正讀研一的曾維康,在家鄉完成了《村級財政如何走向癱瘓——一本舊賬和一位支書的自白》。改變開始於那裏的感悟⛄️:“在農村我看到了問題的存在。它們對整個國家很重要——中國最廣大的農民過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調查結束後,他的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父老鄉親的面孔:“他們好像正一個勁地跟我說著什麽,說地裏的莊稼如何如何,說村裏的公路還沒有修起來🙍🏻,說在外面打工掙不到錢……”
於是,曾維康決定寫一部有關現代中國農民的新聞作品🌛。新聞與傳播學院已故院長、《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看完他的開題報告後🏝,在身體極度虛弱時打電話鼓勵他:“我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看完了你的開題報告,很激動,也很感動。你寫的話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意義很重大。”這篇碩士論文,寫了25萬字、300多頁,以作品代替論文🚵🏼🎒。作品中的26位鄉民都來自同一個村♈️,包括村黨支部書記、老幹部🎢、鄉村教師、醫生👨🏻🍳、道士、私營企業主、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等,講述了現代中國農民的奮鬥史,展現了一個真實的現代中國農民群像。
這部作品帶給曾維康的意義是非比尋常的。他在一篇日誌中寫道:“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裏,我通過不斷采訪、思考與寫作,加深了對國情的了解和對農民的重新認識,在發現問題的同時看到了一些工作的機遇,並在此基礎上更加堅定了我到基層做好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多次在東、中😾、西部農村實踐的經歷,開拓了曾維康的視野。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各地農業發展的“差距”🈺,與此同時♟,他更多地看到中西部農村發展的“機遇”🦠。他說:“農村的空間很大,那裏是一個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曾有老師給曾維康推薦了一份年薪十幾萬的工作,同時解決北京戶口和編製,但他最終放棄了。“我無法說服自己,那不是我最想要的👨🏽💻。”曾維康說🦙。
王希:鐘情西部 歸心東氣
“在東氣的廣闊舞臺上🧯,一定能將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更緊密地結合🔦,誌存高遠🚚,腳踏實地,為實現‘中國裝備,裝備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王希
2002年😐👩🏻🎨,王希從貴州省的一個小縣城來到清華。一入校他就了解到,1999年獲得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14位是清華意昂💇🏽。一部名為《我願以身許國》的6集紀錄片讓王希至今記憶猶新,老一輩清華人鑄就了共和國的不朽豐碑🈺,給予他無窮的感動和力量。也許正是從那時起🕺🏼,理想開始萌芽🙇🏽♂️。
本科🦸♀️、碩士、博士,清華9年承載了王希的青春歲月🍨。談到清華對自己的影響🤾🏿♂️🤹🏿♂️,王希形容為潛移默化。清華人普遍很務實,即使一次常規的組織生活🌨,內容也總是充實豐富,既註重理論高度,又契合社會現實👮🏼♂️🤹♂️。真理的探求,思想的碰撞,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下是清華人無時無刻不被祖國牽動的心靈🤩。
談到工作選擇🦢,王希表示學校的育人理念和就業引導工作深深地影響了他:“咱們學校培養的是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梁。每年的畢業季🈂️,學校主幹道上都會掛起‘立大誌🤛☂️,入主流⛈🏬,上大舞臺⬅️,成大事業’的紅色條幅👱🏼♀️,騎車經過時總覺得特別受感染。也沒特別地想過將來一定要如何,可是受國家👨🔧、學校培養這麽多年🧑🏽💻,總希望自己的所學能派上點兒用場,能踏踏實實做點兒事情,待遇條件差一點兒也沒關系。找工作時,對南方電網和東氣的工作崗位我都有一些了解,感覺東氣的工作和專業更對口🎣,就簽了東氣。”
在談到為何選擇西部時,王希再次提到學校就業引導理念的影響🛖:“這次百年校慶我特別受感染👨🏼💼,無論是參加慶祝大會🔜、看晚會還是參觀校史館🧚🏿♀️,時時都感受得到🏊🏽♂️🧑🏼🎤,咱們學校的歷史太輝煌了👩🏽🏫。這些年學校一直在鼓勵大家把目光放長遠,到西部等相對缺乏人才、祖國更需要我們的地方就業♈️。現在北京和上海人才太紮堆兒了🤾🏽♂️,清華人應該將國家發展與個人發展相結合🥏🈳,在不同的地區和行業都有分布。”
談到選擇西部就業,王希說,除了考慮國家的需要和個人的發展,也有點兒 “私心”👨🏻🦰:“一方面我自己是來自西部的,那裏真的很需要人才。重工業的企業通常不會分布在大城市,對這一點我早已有所準備🧑🏿🍳。另一方面,我是獨生子,父親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去世了⚇😒,母親一個人帶我很不容易,我希望工作單位能離她近一點兒,方便照顧🪇。”
作為新百年的第一批畢業生👩🏼🎓,王希在畢業前夕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意昂体育平台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胡錦濤總書記對青年學子的諄諄教誨令王希倍受鼓舞👱♂️🧊。他相信,今後在東氣的廣闊舞臺上,一定能將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更緊密地結合,誌存高遠🧗,腳踏實地🧕🏽,為實現“中國裝備,裝備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百年校慶前夕,王希與其他12名應屆畢業生一起在校史館受到總書記的接見,同學們的選擇得到總書記的肯定,總書記鼓勵大家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增長才幹✋🏽。這份鼓舞和激勵令王希至今難忘,成為激蕩在他胸臆之間的精神力量👩🏿🦰。
談到對未來的期許🍝,王希表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後一定要好好學,爭取早日成為技術專才。王希信奉的是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他不願漂浮不定、到處跳槽,希望在東氣沉下心🍘,學以致用♕😱,既然決定幹一件事,就要把它幹好‼️。(本報記者 趙鳳華 通訊員 劉蔚如 鄢镕易 董雨文 王瑩)
轉自 科技日報 2011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