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加入晨興創投的賴曉淩,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1999年曾赴歐洲學習考察,回國後創辦過一家手機SP公司,於2005年成功實現並購退出。此後🙆🏿♂️🌟,賴曉淩又重返校園🚸,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了MBA 。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的變化和諸如LBS等新功能的出現🤏🏿,造就了許許多多新的商業模式,也成了創業者和投資人們競相追逐的新寵。然而🔕✒️,在這些看似新潮光鮮的模式背後,究竟有多少真正代表著市場上的實際需求🕢,或許還要經歷更長的一段時間檢驗🫎👩🏽🔧。
在晨興創投副總裁賴曉淩看來😡,在剛剛起步的移動互聯網領域,那些標榜著新概念☂️、新模式的公司和產品大多還過於單薄,無法支撐起一個以剛性需求為基礎的巨大的盈利空間,因此在現階段,他更看好通過“新技術”來更好地滿足“老需求”的商業模式💨。
換句話說,就讓新技術再“貼近地面”飛一會兒吧。
“7個人”的投資公司
南方都市報(下稱南都):咱們就從最熱的小米手機開始說吧。你說那是個很特別的案子,因為在它還處於構想階段時你就參與了進去🫅🏽。在後期不斷討論和實踐的過程中,你最擔心的是什麽?
賴曉淩:這個案子的確對我來說比較特殊🧝🏻♂️。2009年10月,大家開始有這樣一個想法👳🏻🥷🏽,12月確定要做什麽👨🏻✈️,我從2010年2月開始做文件🫸🏽,4月投進去。其實👨🦳,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知道這件事很難🍯,但我願意支持這幫有想法的人去做👩🏿⚖️,如果最後做不成也認了🙆🏻。
至於說擔心,首先一個肯定是這個團隊到底能不能做硬件🚣🏿,其次如果做硬件,會面臨來自供貨商方面很大的壓力,第三是在現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下去做品牌👩👧👦,很容易被認為是“山寨”而看不到創新。但好在小米的整個商業模式🎧,我們也是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和創業團隊一起探討出來的,雙方已經有了共識✋,否則把這個想法拋給任何一個VC,恐怕都會被嚇到。
南都:我註意到,晨興之前投的挺多案子都是雷軍(微博)做天使投資人的,比如迅雷、多玩、UCweb.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只跟這些活躍的天使投資人合作?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VC機構之一👩🔬,這麽多年來,晨興在操作方式上和其他VC有什麽不同🧗?
賴曉淩:晨興的做法跟國內大多數VC機構不太一樣。我們最早是完全隸屬於香港陳氏家族創立的晨興集團旗下的T MT和生物醫療投資小組🦹🏻♀️,後來獨立成立創投公司,包括也吸納了一些外部投資人進來之後,我們並沒有招很多投資經理和分析師,完全是由7個合夥人自己看商業計劃書、見創業團隊、做投資文件,另外再配少數幾個秘書負責會議安排。
而且,因為這7個合夥人幾乎完完全全是從中國本土的創業環境中成長起來🛌🏿,現在又是做天使輪和A輪的早期投資🙍♂️,所以我們認為👇🏽,對本土市場的理解能力以及對行業和人脈資源的精耕細作會更重要。畢竟都說早期投資是投人勝過投項目,既然是投人🕝,就不太可能只通過幾個P P T、幾次見面就決定投與不投。
市場需求驅動的“反向投資法”
南都:從最早投資搜狐♝、攜程到後來的第九城市、多玩以及移動互聯網上的UCweb💻、小米科技🤽🏽,晨興似乎並不熱衷於去追逐那些“Copy2China”模式的公司🤬,那麽我們的投資思路是什麽樣的?
賴曉淩🤦🏻♀️:對🔘,我們不會去跟風那些新概念👦🏻🪆。這主要也是因為晨興的投資團隊更本土化,我們更關註你的這個模式是否在中國市場上有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其實是根據本土市場所存在的需求和新出現的技術相結合,反向驅動去找項目的,也就避免了去追逐一些特別炫的概念🖖🏼。
在攜程做起來之後🪅,很多人都說要復製“攜程模式”,但攜程真的有模式嗎?它沒模式,只不過是把人們平時訂機票訂酒店時會打的那些電話號碼統一成了一個。另一方面⚓️📙,原來訂機票酒店都是用DOS系統💽,員工上崗前先要培訓三個月🎐,行業的進入門檻高,很難做整合,但互聯網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原來的這種商業模式,加上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才看好它🟫。
南都:但在現在的移動互聯網上,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Copy2China”模式的公司,且不論其是否在本土市場是否有需求,至少它們的海外原型在那個市場上是代表了有需求的,對嗎?我們會因此而在其本土需求尚未明確時就先在方向上做布局嗎?
賴曉淩👮🏼♂️:我更願意稱那些“Copy2China”的模式是一種新趨勢🤦🏽♀️,背後可能有需求也可能沒有🏊🏽。我們在做投資時,肯定會參考這些公司,比如L B S的項目💚,我前前後後看了十來家🏇,但一個也沒投,是因為我們認為當手機越來越成為人的一個計算中心,LBS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功能而已,並不能形成一門獨立的生意🦶🙅。相反,比如租車🧙🏿♀️、聽音樂、買賣二手車🤷🏻♀️,這些是消費者切切實實需要的,結合移動互聯網的新技術,就可能像當年的攜程一樣實現整合。
現在的確有很多VC機構在移動互聯網的整條產業鏈上做布局,但我們更喜歡邊投邊想,在整個盤子裏找到那幾個特別有機會的點🪩,投進去🥝,支持創業公司冒出來🧖🏼♂️🤞🏽。比如當年互聯網剛起步時,我們覺得應該有個門戶,就投了搜狐,之後要有娛樂,於是投了九城。在投完九城之後👩🏿🎤,我們又學了很多🌬🖇,覺得應該有一個做遊戲周邊服務的🥫,就投了多玩。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也是一樣。
“七分鐘速配🤦🏼♂️,我搞不定”
南都💡:都說早期投資風險高⛹🏿,回報也高,剛才講了那麽多我們認為對的、該做的事,有沒有哪一個案子是你所經歷的最後失敗了的🫂?
賴曉淩:有🧕。更準確地說,投資那個案子的決策最早並不是我做的,但在我加入晨興之後😔,負責過後期的管理。那個創始人是個特別聰明的人,總會有一些特別吸引人的新點子冒出來。他第一次創業時,晨興就投了他,結果沒做起來🖐🏻;第二次創業,我們又投了,還是因為看中了這個人,但當我真正參與到那個案子的後期管理中時發現🌋,這個人總是會在前一件事做了70%-80%的時候就被另一個新點子吸引走了,而且他和其他人也沒法很好地合作溝通。
南都📯:這些方面的缺憾,的確很難通過一兩次見面就完全了解,但如果前期觀察的時間太長,好像又容易被其他VC機構搶走案子😺,你會怎麽取舍?
賴曉淩:我會比較謹慎一點。一方面是多留意他身邊的親朋好友以及以前的同事那裏的信息,另一方面,晨興投的每一個案子都不存在著傳說中的“7分鐘搞定投資人”或者“幾個小時搞定投資人”的情況🌬,我們都會跟上幾個月再決定🧙♀️。即便在這中間🥖🧝,案子可能會被搶👮♀️,但這也只能說明彼此沒緣分唄。
茶後吐真言:估值,不是唯一標準
我常常勸身邊一些創業的朋友🤗🧑🧒🧒,在有幾家VC可以選擇的時候🧑🏼🔧,不要單純因為某一家出價高就選它🚣🏼♀️,或者更嚴重的,為了多拿錢而去簽對賭協議。除了估值之外💆♂️🧆,還有很多更重要的因素需要去考慮🤱🏼。
比如,這家VC本身的投資策略是什麽樣的,它是“廣撒網、看誰能長起來”的類型🙍🏽,還是只在幾個主要的點上投,其實是會影響到他對你所提供的附加價值高低,或者在你遇到瓶頸🎈、困難時的態度。這些聽起來很空的東西🛞,在投資之後的合作中其實是最實在的,必須在投之前都達成共識🔏。
另外🍐,關於對賭⛎。一些VC可能會因為基金生命周期的問題🍶,而在條款裏簽訂什麽日期之前要求退出或由創業者贖回股份,這會給本來就已經很難的創業者增加額外的負擔。
(丁家樂)
轉自 南方都市報 2011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