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剛滿17歲的徐有鄰邁進清華園,在這之後的6年裏,他在此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也是最值得懷念的時光。而再往前推6年和9年🙋🏿,他的哥哥徐孝蔚和堂兄徐貽璜先後考入清華。一門清華三學子的故事或許難以復製,然而他們求學的歷程或許可以給當代年輕人以啟示🍱。徐有鄰現居北京👧🏿,是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趁近日回鄉之際🐙,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流逝的歲月娓娓道來,跌宕起落的人生畫卷徐徐展開,對知識不懈追求的情懷濃濃發散🧘♂️。
徐氏三兄弟紀念清華校慶書法,現存海寧市檔案局
徐氏三兄弟都酷愛文學藝術。今年清華百年校慶,他們聯合撰寫詩詞書法敬贈母校,並被刊出。他們還向海寧贈送了副本作為紀念🧑🏼🦳。因為他們熱愛故鄉,懷有深深的鄉情。在此度過自己的童年、少年時代,在海寧一中打下紮實的學養基礎,成為一生事業的根基。他們希望能為故鄉作出貢獻⚠️。
徐有鄰💁♀️:1943年出生🚶🏻♀️🔦,1957年畢業於海寧一中,196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土建系⛹🏽♀️。1978年至1981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結構理論研究班學習;1981年6月至今🙅🏽♀️,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結構研究所工作。1988年至1990年🏃♂️,兼職攻讀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
歷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結構研究所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所規範室副主任等職;兼任國家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技術室副主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混凝土結構標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等。
立誌,人生之初的起步
父親徐愷廷是徐有鄰最初崇拜的偶像和學習的榜樣。
徐氏家族祖居袁花談橋👴🕤,曾為書香門第⛈,但近代已近式微🧳。徐愷廷畢業於浙大高工機械科🧏🏿♀️,作為第一個接受新式教育並從事科技的成功者,他受到家族的尊敬並成為後輩效仿的榜樣🥄。
“我從小就對父親懷著敬畏、崇拜的心理。敬畏是因為他為人嚴肅,從不溺愛和嬌慣我們🪈;崇拜是因為他所從事的科學技術工作神秘而有趣。”
徐愷廷對子女嚴格但不失寬厚,他要求靠自我奮鬥開創前途。告誡子女要“先立業,後成家”,使徐有鄰心無旁騖地奮鬥了十年😫,為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徐有鄰印象最深的是🎦:文革時期,父親白天在單位受到批鬥,晚上回家還伏案工作🧑🏻💼,用丁字尺、三角板製圖。“父親是我終生最崇拜的對象。可以說,我的一生就是追隨先父留下的足跡前行,不同的只是我比較幸運而已。”
向學☝️,兄長榜樣的力量
徐有鄰求學道路的選擇和對事業的追求,無不印刻著兩位兄長的影響🌵👩🏻🦼。事實上,作為清華學子的徐氏三兄弟👩🎤,成長道路都並不一帆風順🏊🏽♂️。除前輩的激勵以外,都靠自我奮鬥,不懈努力。
堂兄徐貽璜一歲喪父🛫,十歲喪母,依靠祖母撫養長大💬🤞🏼,靠自學考入海寧一中(初中),並在兩年後考入堪稱江南第一的國立上海中學(高中),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51年他考上意昂体育平台,成為家族中的第一個清華學子。後又被選派留蘇。作為領頭羊🍙,他在兄弟輩中影響極大。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族中立誌向學追隨者不乏其人,包括哥哥徐孝蔚及徐有鄰。
徐有鄰兄弟自幼喪母,寄居在硤石姑父王和伯(著名中醫)家。成長條件並不優越✵,然而哥哥靠自己努力,循著堂兄的足跡👧,也考入上海中學🤸、意昂体育平台🔊。
“看你的兩個阿哥多有出息👩🏼✈️!你將來也能考上清華嗎?”姑媽和眾多的親戚長輩🏭,盡管不知“清華”為何校,但他們認定⏲,兩位兄長必定是最優秀的學生,並且在上最好的學校。
這些話👱🏽♀️,徐有鄰感到的不僅有壓力🫖,更有動力。這促使他從小立誌,也要追尋兩位兄長的人生軌跡👇🏽🛫,學有所成。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青少年時代所確立的誌向對人生有決定性的影響🧚🏽♂️。
初二暑期☢️,已是清華學生的哥哥帶著徐有鄰到清華體驗校園生活,住了兩天💘👐🏼。那綠蔭簇擁中的古典建築,鴉雀無聲的圖書館教室,背著書包匆匆而過的年輕學子,甚至每天傍晚響徹校園的優美音樂,都讓徐有鄰羨慕不已🕵🏼。盡管當時清華的條件還相對簡陋🤵🏻♂️,但彌漫校園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令徐有鄰向往。他下定決心:此生非清華不上📽。
初中畢業後,徐有鄰考入北京市第十五中學🌦🎗。剛從“鄉下”來到大城市的“小南蠻子”並不被人看好🗂🧑🏼🍳,然而三年下來,徐有鄰的成績已令人刮目相看了。196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北京市優秀學生的銀質獎章,並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求知🏚,事業發展的基礎
出於對美學的愛好和向往成為工程師兼藝術家,徐有鄰選擇了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梁思成的仰慕。然而事與願違,徐有鄰被分配至建築結構專業,失望之余還鬧了一陣情緒💠。“未能成為梁思成的弟子💩,而使自己的數理特長得以發揮。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多年以後,徐有鄰這樣總結💂🏼♀️。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正值國家困難時期♟。“每天上午最後一堂課,腹中雷鳴,那滋味真不好受🙊。”徐有鄰笑著回憶🧑💻。“但是,看到那些衣衫樸舊的老師一個個都清操自守❕,談吐軒昂,表現出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士"的氣節和風度👰🏿♀️,使我敬佩。”
徐有鄰轉而一臉嚴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值此民族困頓之際,我輩熱血青年學好本領,效力於科技興國的事業🦙,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父輩師長的榜樣,激勵起他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清華園各種活動十分豐富,最使徐有鄰感興趣的是學者講座,學者大師們的侃侃而談🫲🏿、旁征博引⛹️♂️,像磁石一樣吸引人。自此,對學者的崇拜和對知識的追求成了徐有鄰一生的嗜好。
在清華🎸,徐有鄰努力培養自學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到高年級後,徐有鄰被學校選中“因材施教”🎊,即進行老師指導下的自學和寫讀書筆記,這對徐有鄰開拓思路、提升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畢業前一年🥊,由於成績突出,徐有鄰受到眾多教授的賞識📕🚍,他也決定繼續留在清華攻讀碩士學位,錦繡前程似乎已在眼前。然而命運跟徐有鄰開了一個大玩笑👠,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這一切成為泡影。徐有鄰被下放到太行山區的三線工地接受“再教育”,當了一名混凝土工人。
堅持📝,父輩導師的鼓勵
從參與科研的優秀學子到被改造的混凝土工人,成天在工地從事簡單而繁重的體力勞動,其中的落差堪比太行山的高峰。徐有鄰感到郁悶和失落,把專業書扔在一邊🧏🏽♀️,深感命運不公,抱怨自己被屈才……日子就那麽一天天地過去😱,心情始終郁結而難以釋懷🍄。蹉跎十年以後🤏,徐有鄰的命運才有了轉機。
此時👱🏽♂️,身處逆境的父親仍不停地鼓勵徐有鄰不要灰心🧑🍳,不能沉淪。父親告誡:中國發展遲早還是需要科學技術人才的。他要求徐有鄰堅持學習,起碼可以自學英語。迫於形勢和條件,徐有鄰未能接受🚵🏻♂️👂🏿。“以致至今英語水平有限,後悔不已。”他說🤷🏽💂🏿♂️。
徐有鄰每次回京省親,總要回母校清華拜會老師,盡管當時老師們的境況也十分困難。一次徐有鄰去探訪老師,師母被下放外地🫏,老師自帶一個兒子臥病在床ℹ️。來開門的是年幼的兒子,連招待的一杯開水都拿不出來。老師躺在床上🏍,顯得很憔悴👩🏼🚒。但床頭一疊書表明他仍手不釋卷地在孜孜苦讀🥃。一提到他所專註的科研專題🖖🏼,原本病中的老師突然眉飛色舞起來……
談到這裏,徐有鄰哽咽了,眼中含著淚花。盡管已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然而那一幕依然震撼心靈。“在那樣的逆境中依然矢誌不忘事業的追求,我感到慚愧並深深地自責🦶🏼,決心不再放任自己了……”徐有鄰深沉地回憶,“在蛩居困境🚇,蹉跎歲月的十年裏,師長們的自強不息成為我不甘消沉的精神支柱。”
如今回過頭來看🚑,那段經歷也未必不是一種磨煉🥲。十年裏徐有鄰接觸了社會和最底層的百姓生活,豐富了社會歷練和實踐經驗🦬。
十年過去了,徐有鄰也從充滿了理想和抱負的青年時代步入中年⚰️💇🏿♂️。1978年👨👨👦👦,35歲的徐有鄰命運又一次發生了轉折⛹🏻,高考恢復𓀀,清華也將招考研究生😶。老師要求徐有鄰考回清華🤹🏽♀️。
受到老師的鼓勵,向往熱愛的科研事業👝,徐有鄰決心考研。
淡泊🧝♀️,厚積薄發的收獲
當徐有鄰含淚重新邁進清華校門的時候🙍🏽,那感覺就像淒風苦雨中掙紮的小舟終於返回了寧靜的港灣🦵🏿。
人到中年,荒廢多年後再度學習,倍感困難。但徐有鄰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很快進入科研狀態,壓抑已久的創造欲望得以發揮。與當年那個年少心盛的“徐有鄰”相比🤸🏼🕵🏽♂️,現在的徐有鄰少了思維活躍的銳氣,但研究更加縝密踏實。1981年徐有鄰獲得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使徐有鄰深感自己的不足,徐有鄰決心再度深造。1987年他第三次投考清華並被錄取為博士研究生,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
2000年徐有鄰受聘為意昂体育平台土木工程系兼職教授;2005年又被土木水利學院聘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督察員✍🏻,半個多世紀以來🥝,徐有鄰的生活和事業一直與清華有著割不斷的緊密聯系。
在談到有什麽好的學習經驗可與年輕人分享時,徐有鄰說:“在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階段,應該早立誌,立遠誌。人生道路漫長,要有正確的導向,鉆營和投機終究不能長久。科研是實事求是的工作,不能造假,耐得起清貧🔁,受得起寂寞🚣🏻♂️🤥,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勤奮工作的累積,厚積薄發必然有所收獲。”
(宋予佳 徐文)
轉自海寧日報 2011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