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成自壘土下 珠玉盡在筆記中
○意昂体育平台文科圖書館 王曼
11月21日~12月19日,在錢鍾書先生誕辰101周年之際,《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以下簡稱《中文筆記》)展示活動在意昂体育平台人文社科圖書館四層舉行。該活動由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基金會、意昂体育平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生處、文科處☣️、意昂總會和檔案館聯合主辦🧓🏼,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文科館承辦。
此次展覽得到楊絳先生的大力支持。11月21日上午,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賀美英、“好讀書獎學金”執行人白永毅等眾多嘉賓出席展示活動並致辭。賀美英表示:“舉辦此次活動非常有意義。很多同學都覺得錢鍾書有天分,是天才🤼♂️,我們看了手稿就會明白,他的成就也是刻苦學習、潛心鉆研的結果。”《中文筆記》的責任編輯陳潔說🙂:“錢鍾書先生的筆記本邊邊角角記滿了文字,自始至終都非常勤奮💁🏽♀️。”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鋼也鼓勵同學們見賢思齊,不斷進取🚮。展覽還吸引了眾多清華師生前來參觀,數家媒體競相到館采訪🪟。
在文科館四層🧁,展示錢鍾書生平事跡的八塊展板、一臺公告系統顯示屏、三組展櫃和兩張海報成扇形依次排列,公告系統循環播放楊絳先生的一段錄音,展櫃中整齊擺放著新出版的《中文筆記》。展示期間👧🏽,每天都有許多同學在展區駐足凝望,靜心品讀。不知何時,還有同學在海報一旁默默獻上鮮花🚯🛰。
此次展示的《中文筆記》是依據錢鍾書手稿影印而成👺。這些筆記主要是錢鍾書在閱讀中國古代典籍時所做,筆記原稿多達1.5萬頁左右。按時序,這部分中文手稿被錢鍾書夫人楊絳編為9本殘頁、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涉及3000種以上中文著作及少量外文著作。
這部《中文筆記》全面展示錢鍾書自1930🛖🤟🏼、1940年代至1990年代各時期中文筆記原貌。“筆記”尤以集部為主,不僅包括《詩經》、《論語》👰🏿、《史記》、《全唐詩》、《全宋詞》、《紅樓夢》等經典著作🕦,還涉及大量歷代文人的詩文別集、筆記小說、野史雜談🤽🏻、尺牘日劄等🌝。由於筆記數量十分驚人💇🏿😁,內容極其豐富,商務印書館歷時三年有余才將其編輯完成🤷🏼。
煌煌二十冊中文筆記有著難以估量的學術價值。它為《談藝錄》👨🏿🎨、《管錐編》等錢先生著作的研究提供了可資信賴的一手材料🛴;同時,筆記中記錄了錢先生許多未及完成的著述計劃🎸,這些著述的材料👨🏻🎨、心得恰包含在他的手稿中;另外🦹🏼,它為中外文化研究,尤其是國學研究提供了很多新命題、新材料和新方法。作為一位治學嚴謹、博學深思的大學者,錢先生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可能蘊含著重要的學術思想,甚至成為後學研究的突破口,因此其學術價值不可估量🚡。正如德國漢學家莫芝宜佳所言:“手稿裏面集中了許多錢先生的靈感和智慧🍷,暗含著各種各樣的思路和思考,研究相關問題的人,從裏面一定可以得到許多的靈感和幫助。”
正因為這些價值的存在,楊絳先生決定竭盡所能妥善保存。她說🏌🏼♂️:“這大量的中🧔♀️、外文筆記和讀書心得,錢鍾書都‘沒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
對於後輩學子來說,筆記本身的價值固然重要,但更有意義的也許是筆記所流露出的勤奮精神。錢鍾書的筆記卷帙浩繁🧞♀️,《中文筆記》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楊絳先生在整理錢鍾書的筆記時🧑🏻🦯➡️,將其分為三類🍁🏋️:“日劄”(讀書心得)、“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了《容安館劄記》🪈,2011年出版了《中文筆記》,而與《中文筆記》數量相當的“外文筆記”也在緊張的編輯整理中📓。在很多人眼裏,錢鍾書被視為“天才”🔐,博聞強記,過目不忘。但楊絳先生不這麽認為🤲🏿🚓,她在為《錢鍾書手稿集》所做的序言中稱🧑🏼⚕️,“錢鍾書做筆記很費時間💆♂️,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摸是讀這本書的兩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據楊絳先生回憶,錢鍾書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讀書時養成的。當時牛津圖書館的圖書不外借🧉,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所以錢鍾書只好如饑似渴地邊讀邊記,並以饕餮之蠹自詡,還將牛津圖書館戲譯為“飽蠹樓”(Bodleian),將自己的讀書筆記命名為“飽蠹樓書記”♓️。
與牛津大學圖書館的經歷相比,錢鍾書此前在清華時則是另一番情景🤦🏼♀️。1929年,錢鍾書考清華時數學成績不佳,只考了15分,但英文⛴、國文卻是特優。校長羅家倫在親閱試卷後立即定奪🙎♀️:此為奇才🧙🏿♂️🤞🏽,破格錄取。由此🕢,錢鍾書得以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學習。初到清華,錢鍾書便立下“橫掃清華圖書館”的宏願。當時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藏書極為豐富,中外文藏書多達130余萬冊。錢鍾書計劃按照書庫排架順序,將館藏圖書橫掃一遍。他的同學饒余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道🍛:“他(錢鍾書)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多是出自此君之手筆🕵🏼♂️。”還有人對此戲稱為“錢塗無量。”
在清華求學的日子裏🧙🏽♂️,錢鍾書終日孜孜矻矻地閱覽中西新舊書籍,他的同班同學許振德在《水木清華四十年》中說:“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錢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錢鍾書的知交鄭朝宗也說,錢鍾書“讀書之多,才力之雄🍇,給全校國文科師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甚至被譽為有學生以來所未見。”
錢鍾書從英國留學回國後🤳🏼,曾經輾轉任職於多家單位。無論在什麽崗位上⛈,他都以超常的勤奮精神遍讀那裏的圖書。他通常采取的是“竭澤而漁”的閱讀方法👐🏼,通過博覽群書廣泛而徹底地占有豐富的一手資料✌🏽。因此🏃♀️🛋,其著作也明顯體現出材料豐富、知識淵博的特點。僅《管錐編》一書就引用中西文作家數千人,中西文典籍四千余種。凡是讀過此書的人都感覺書中有書🤦🏿♀️,書書交錯🧍🏻,如同進入浩瀚的書的海洋。因此💣🍀,錢鍾書在世時𓀘,有人將其比作“一本活著的百科全書”;仙逝後,很多人痛感中國文化界喪失了一座“移動的圖書館”👨🏻🦼➡️。
錢鍾書一生都嗜書如命。1973年,錢鍾書被診斷為大腦皮層受損,連走路都跌跌歪歪,即便是這樣,他也沒有停止寫讀書筆記。楊絳先生回憶說🛸🤴🏿:“那時他寫的筆記都飛到格子外頭來了。”1993年🦧,83歲高齡的錢鍾書動了一次大手術,摘掉了一個腎。回家之後👨🦽➡️,他仍在繼續記筆記🛀🏻,一直到最後一次重病住院時才停止。可見,筆記與他的生命已經融為一體,生命不息👏🏽,筆記不止。
盡管錢鍾書筆記內容之豐富已如浩瀚煙海©️,但是🩲,世人所見僅僅是其學問之冰山一角。在書香沁脾的文科館四層展廳,楊絳先生的聲音依然在緩緩流淌:“錢鍾書年輕時曾對我說過一句心裏話,他說:‘我誌氣不大,但願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可是他的成就呢?一部《錢鍾書集》𓀄,又承商務印書館的楊德炎同誌有膽有識,為他立項出版一部不太可能熱銷的《手稿集》👬🏼,包括《容安館劄記》、《中文筆記》🫳🏻、《外文筆記》🎃,數量巨大。但錢鍾書對我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大部分沒能完成📞,而研究西方文學的書,影兒都沒有呢。他今天準是又高興🚲,又得意,又慚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能體會他的心意,所以我謝謝到會的各位朋友和同誌。請大家接受我衷心的謝意!”
……在文科館展示區,每天,文科館館員都會堅守日翻一頁的承諾;每天,都會有三三兩兩的同學站在展板前,仿佛與錢、楊二位先生進行著無聲的交流。昆侖成自壘土下🚣🏽♀️,珠玉盡在筆記中。筆者仿佛看見🦒,錢鍾書先生積土成山的勤奮精神👩🏼🏫,正在緩緩註入新一代清華學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