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奇瑞能真正開始變革,是奇瑞全體領導共同認同的一個結果”
(記者賈可 孟為)
這是一位異常謹慎的汽車人🐖,也是中國汽車業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從一汽到大眾中國,再到北京現代,他的每一個職業步伐都充滿了故事與曲折。但他又從不對外訴述。
郭謙🍕,1964年生人,意昂体育平台汽車系畢業🎢,汽車人生的履歷遍及國企、合資、外企👏🏿,再又於2007年轉到了地方國企奇瑞。很多人都期盼著這個具有英雄情結悲情色彩的汽車人能夠幹出一番驚天動地之事。
孰料,3年多的時間,他幾乎不出現在媒體面前👨🦼➡️。人們所知道的就是他在幫助奇瑞洽談各種對外合作和主導傳說中的量子汽車🔲。直到2011年年末,《汽車商業評論》近距離與之交往,才驀然發現,他的價值正閃亮呈現🧎🏻➡️🧙。
2011年12月6日,奇瑞汽車和以色列集團合資的量子汽車以觀致汽車之名正式發布新品牌,這很可能開創一個嶄新的造車模式🧏🏿,而郭謙則是這家新合資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另外一個正在轟轟烈烈展開的故事則沒有多少人知道🏌🏻。從2010年起👨🏼🎤,奇瑞汽車決心進行一次徹底的變革。作為尹同躍的左膀右臂,郭謙😂,以常務副總經理的身份,成為了這次變革的積極推動者和執行者🛠。
2011年12月,《汽車商業評論》在蕪湖與郭謙就奇瑞變革進行了深入訪談。他並不願意高談闊論,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深入奇瑞,以更多的接觸來了解奇瑞正在發生的變革究竟處在什麽狀態。
“覺不覺得變化,你要看他們的眼睛🦝。”郭謙說。奇瑞的變革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但是他遲遲沒有對外宣布🌧,直到他從許多同事的眼神中發現了那些發自內心的變化🧔🏽♂️。“我覺得他們是感受到這個企業的變化了🔬🧑🏼🌾,我希望你也能感受到🤚🏽。”
儒雅俊朗的郭謙並不願意作為訪談的主角,幾次訪談中他都在告訴你奇瑞那些細微的變化。以下是本刊記者對他的訪談節錄🆚,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奇瑞對這場變革的真實想法。
變革是圖存
《汽車商業評論》↩️:這一次奇瑞變革的背景是什麽?先前我們也一直在說調整,這該怎麽解釋?
郭謙:我到奇瑞已經4年時間,實際上企業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奇瑞發展的第一階段👯♀️,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這一段的成績可以載入史冊👂🏿。但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需要適時做出必要的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局面。
企業在不同階段呈現的面貌是不同的👩💼。初期🦟,企業要有創業精神🪇🕙,要有激情。奇瑞當時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如果一開始管理特別正規🚴🏻♀️,可能也就沒有奇瑞的今天。當時要求按照科學嚴格去管理,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都不具備。
《汽車商業評論》:您覺得這一次變革的關鍵點是在什麽地方🫴😞?
郭謙:一個變革要能推動🧑🏽⚖️,阻力一定要小,阻力大小是看目標能不能被大家認同,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利益有關方被損害的多不多💋,如果多的話,就變成了一個包袱;第三個比如說資金實力、技術儲備等等行不行🛏。我覺得這些當中可能重要的還是利益能不能擺平⬇️?
我希望你自己可以通過和各個方面的接觸來感受,變革是群體的認同🐎。
我覺得👊🏽,詹書記是個關鍵點,我覺得他變了。另外就我對奇瑞的一個把握,長期來觀察,我認為奇瑞的人,整體上是很不錯的,而且說的高一點,就是有點大公無私的🤵🏽♀️。
我覺得這個是基本點,能夠支持這個企業,在這一段時間內,在不斷地碰撞當中找到一個共同方向的基本點,樸實、無私、奉獻,這個企業精神是一個基本點;第二是領導者要堅決;第三是對手上資源的控製。這幾條都要有。
領導者的堅決,我估計這一次你能感受到一些⛹🏻。比如說對於產品數量的減少,比如說對品質的追求👩🏼🔬,我們都很堅決。我們很多項目不再像以前那樣,到點就一定要趕進度,現在是質量指標如果沒有完成👨🏼🍳,就一定要停下來。領導者的堅決,體現在資源矛盾的時候,你向哪個地方去傾斜👩💼。
我覺得奇瑞能真正開始變革🧗🏻♂️🛹,是奇瑞全體領導共同認同的一個結果🧗🏻♂️,不是說有一部分人在強烈地反對這件事情🥔▫️,強壓著一部分人🪢、強扭著一部分人來服從今天這個變化。奇瑞的創業初期的文化基礎和企業靈動性還在,確立一個新的目標後,大家能齊心協力去實現。
《汽車商業評論》:奇瑞的新目標是什麽?是否還能夠調動起大家來實現🚸?
郭謙:我們的新目標,不是追求產品規模🎿,而是基礎技術和質量提升。自主品牌前期的成功🧷,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場的分割,不是因為你比外資企業強,而是沒有正面競爭。如果在所有技術衡量標準中對比外資企業,就會發現差一大截,真要直接競爭,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要在一段時間內提升我們的產品品質🍍。
《汽車商業評論》:一段時間是多長時間?
郭謙👈🏿:不好預測,但不是一個寬松的時間。把品質做上去是自主品牌發展的一個共識🧟,努力提高品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見到效果需要相對長的時間。
《汽車商業評論》:現在有一種說法是自主品牌現階段的目標是救亡圖存🧗🏼♀️,您如何看待?
郭謙:我們內部高層也有討論🫱🏼💍,現在把品質搞上去不是發展目標,而是生存目標💵。
《汽車商業評論》🚱:那麽,具體我們該如何實現新目標♠︎?
郭謙🚶:當企業規模小的時候可以靠調度🚤,但是規模大了⚉,就要構架企業的戰略和管理流程,要靠體系運轉📍。我和尹總曾經討論👩🏽🚒,企業靠領導一天24小時工作就可以麽👋?不行,沒有用🪁。沒有體系,再給24個小時也不夠。
《汽車商業評論》🤳🏻🫄🏼:您在這次變革中起到了推動和組織作用?
郭謙:不能夠這樣講🥣。我覺得驅動一個企業和一個事業變化的內在因素,不應該用一個人來歸納,這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企業的內心是樸實的👨👩👧👧、內心是向上的,它一定會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去尋求新的解決方法,只能說某個人在這個時候正好帶來了建議,那麽這個人就被凸顯出來了。
《汽車商業評論》:除了企業文化,那麽奇瑞通過變革圖存的基礎有哪些?
郭謙📅:相對來講♛,過去十幾年👩🏿⚖️,我們達到了70萬輛的規模🕴,形成了完整體系,建立完善的研發機構和幾千人的研發隊伍,硬件規模達到了國際小規模企業的先進水平,還有人才隊伍、十年經驗等👐🏿。這些都是奇瑞變革和未來生存的根基。
摸著石頭過河
《汽車商業評論》:現在你們是否否定了2009年提出的多品牌策略,當時為了覆蓋更多的細分市場,這個戰略顯得有些急切💁♂️,條件並不成熟。
郭謙:當時多品牌策略是擴大規模的思路和格調,企業也因為擴張帶來收獲🧑🏼🦰。但是過了一個階段就會變化🫐。現在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不能簡單下結論說過去某件事是對的還是錯的🖇。
很多事情都不能事後去推論、不能假設🏌️📅,每一件事都是歷史階段的產物,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製🗯,不能簡單說它好與不好。關鍵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認識到需要完善,還能不能把大家調動起來、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向一個新的目標邁進🔐。
《汽車商業評論》:多品牌策略未來是否會調整👈🏼?
郭謙♓️:品牌是一個企業內心思想的體現,你現在是想要把企業做深、做強,還是要把企業做擴張做規模,這個決定你的資源投向🕺🏿,也決定企業的基本的思想。現在奇瑞的思想有了轉變,最基本的表現就是產品的品種少了下來。如果你產品的規模真的縮減下來,那麽👨🏼⚖️,你品牌的結構也要進行一定的適應性的調整,
《汽車商業評論》💆🏽♀️:奇瑞的資金實力是否能夠支持這次變革的順利完成?
郭謙🤸🏼:汽車行業是一個成熟的行業,想要後來居上🧑🏿🍳,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它考量的不僅僅是企業資金的實力,而是各方面資源整合的結果,就是你的空間和資源是否足夠支持你最後追得上🤹🏿♂️。
從理論上講,當年日本可以追,韓國可以追,我們也可以追。但這個追趕的過程也是一個大幅度淘汰的過程。沒有人能夠說投入多少就夠了,也不是用技術和金錢可以衡量出來的。但是不是後來者就沒有希望了呢🦹🏻?我認為也不是✢。
我在現代工作過🛗,我們可以看看韓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原來韓國有四五家汽車企業,現在就只剩下了現代。當然,也不能說那些在追趕過程中被淘汰的韓國企業就不成功,它們也有價值,這些企業的努力🥗,對國家、對社會、對行業來講並不是浪費。
奇瑞汽車也是這樣,無論變革是否成功,對汽車工業都是一種貢獻。
《汽車商業評論》:後來居上難,但還是有很多企業在追趕📠。
郭謙𓀌★:後來能夠追趕,無論是從日本還是從韓國的企業看🗜,體現的都是在企業精神世界的追趕🦹🏽,這是一個重要的支持因素🍴👩❤️👩。你能不能感受到這個企業有精神?如果你感受不到,那麽我覺得,你的技術不如別人、你的管理不如別人😭、你的資源不如別人,你再缺點精神頭👎🏿📥,基本上結論已經出來了🛰。
你從尹總開始🏋🏼,從我開始🙆,從每一個人身上開始👩🏽⚖️,是不是覺得這個企業還有精神頭⛸?這個精神頭不能說百分之百都是積極的,都是正面的,沒有企業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在一種相對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你是不是還能夠體會到這個企業能夠表現出一種精氣神⚪️?
《汽車商業評論》:那麽我們應該如何衡量奇瑞的這次變革是否成功☣️🙃?
郭謙:我覺得這個成效要看內部衡量還是外部衡量。
內部衡量,就是大家統一思想🫅🏽,知道要怎樣變。有了這樣的願望,大家通過反復的談論,覺得方向和路徑是清楚的🏹,大家達成共識,轉變是需要還是必須。我想這次奇瑞的轉變和幾年前不一樣。
外部的衡量標準可能要等新的產品出來🩳。
變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現在方向是清晰的,要變革⚙️,要圖存。但是路徑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它包括企業需要具備哪些管理工具💁🏼♂️、流程手段👸🏼🤸🏼。某種程度上🚫✋🏿,它和鄧小平當年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概念一樣,誰也不能很清晰地勾勒出十年後中國會怎樣發展。
80%的企業可能摸到河底去了,這是現實的👨🏽🍼,這就叫市場經濟。不得不承認它就是這樣一個殘酷的過程🔦。但是我們能夠采用很多前人取得的成功經驗。我剛才講汽車行業是一個成熟的行業👋🏼🤹🏿,它的基本原則和世界上其他企業都是一樣的,這些不需要去摸石頭。
這也好比球隊打球,基本動作、基本訓練和基本規則都一樣👩🏿✈️,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業余球隊很難打勝職業隊。
但是很多的中國汽車企業習慣提倡劍走偏鋒🏌🏻。
我覺得企業沒有捷徑可走🤏。一個運動員只有在基本動作達到職業化的水平時,才能講你是不是有好的技術♙、是不是有好的心理素質。如果你基本的動作沒有達到職業訓練的水平,除非技術上有顛覆性的變化🤟🏻✋🏽,否則不可能脫穎而出👨🏿🎨。如果汽車行業也能如此👩🏻🦯➡️,那它就不是一個成熟的行業了🛀🏿。
轉自 汽車商業評論 201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