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資中筠在香港書展開講《人性·文化·製度》😈。
“這次講座的題目《人性·文化·製度》是怎麽想到的呢✢?其實我最近十幾年寫文章基本上也是圍繞著這些主題。我講的內容沒有什麽很深的學術道理🎖,都是常識和邏輯🧚🏻♂️,都是我個人的體驗和感想🧑🏽。”7月18日下午,在2012年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現場⛹️,著名學者資中筠說了這樣一段近似於“聊家常”的開場白。
不過🦶🏼,聽完滿滿當當100分鐘的講座,你就會發現,資中筠的講述內容不僅信息量豐富🎻,思路清晰🧍🏻♀️,觀點結構也很嚴謹🫱。更重要的是🧏🏻♀️,資中筠對許多事物都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並堅持講真話。深圳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講座所在的會議廳早早就被幾百位觀眾擠滿了,不少沒有座位的觀眾還幹脆席地而坐。
她的文章態度很“辣”
生於1930年的資中筠,是中國社科院的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前所長🧗🏿♂️、研究員🧑🏿🎓,《美國研究》前主編🐅🥴。她195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西方語言文學系,通英、法文,先從事民間外交😲、國際活動,後從事學術研究🤾🏻♂️,專業是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她曾參與創辦中華美國學會和《美國研究》雜誌,發起並主持創辦“中美關系史研究會”,任第一🧖🏼、第二屆會長🧕。
許多讀者還是通過多種隨筆雜文集子認識資中筠的,比如《鬥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學海岸邊》等等,而去年剛出版的五卷本《資中筠自選集》更是掀起了一陣閱讀資中筠的“流行風”。此外,資中筠還是一位資深的翻譯家,譯有巴爾紮克🛬、薇拉·凱瑟😭、阿蘭·德波頓等人的著作。
正如此次香港書展資中筠講座的主持人梁文道所言,當下許多人之所以尊敬資中筠先生,是因為她從外交職務上退下來以後,還書寫自己的獨立見解。“尤其是最近幾年𓀒,大家感覺到資先生雖然年紀越來越大了🤔,但是下筆卻越來越明快和直爽了,甚至在外人看來,她的文章態度很‘辣’。”資中筠給人的印象是🏥,無論寫文章✒️,還是公開發言👮♂️🤦🏼♀️,往往都能夠提出一些“一針見血”的觀點和意見🐮。
思想自由是人的本性
資中筠說,之所以先講“人性”的問題,是因為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古人比現在的人好很多,說現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那麽,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我個人是人性雙性論者😱。”資中筠認為,《三字經》中第二句話“性相近👽,習相遠”很精辟,就是人性本來是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
“在某種製度和環境中👲🏿,人惡的一面會大力膨脹。另外一種製度裏,善的一面也可以發揮得特別好。從事實上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感人的善行,也有很多惡性🙋🏿♀️。比如荀子一直被認為是‘性惡論’者🍱🧍🏻♀️,其實我覺得他是人性雙重論者。”在資中筠看來,荀子說的“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就是指利與義,人都是有的。
“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訴求是生存和繁衍後代,這是動物共同的要求👮♂️。那麽人之異於禽獸的是什麽東西呢🛀🏿?我覺得人異於禽獸的就是大腦發達。”資中筠認為🦸🏼♂️,人貴在有思想,而且人要追求自由,並且更要追求思想的自由🪀。“思想自由是人的本性🤵🏼♂️。如果沒有思想的自由和馳騁,就不可能創造出這麽燦爛的文明🍬➞。”
“利己”與“損人”的界限
接著,資中筠談到了人與生俱來的“利己”和“占有欲”。“這本來是中性的,不能算作是惡,因為人總是要利己的。但是這本是中性的🚷,什麽時候利己變成了惡呢🧑🎄?就是因為‘損人’📱。為了‘利己’去‘損人’的時候🍬,人就惡了🤦🏿♂️。”資中筠認為🥕,人類各種倫理道德的開始,是教人自律🧨,劃清“損人”和“利己”的界限,想盡各種辦法讓人“利己不損人”,這就是道德的起源。
“這個道德應該是人類共同的。現在的人喜歡說什麽東方人怎麽樣🍓,西方人怎麽樣👩🔧,好像東西方人的道德標準有很大差異。其實從抽象的意義上講,全人類在發展的過程裏頭🔡,從野蠻到文明的過程中🤷🏽♂️,他們的道德標準基本上是一致的。所有人類的律法都是要你在‘利己’的時候不能‘損人’🧑🦽🧑🏿🏭,進一步的話你還可以幫助別人👩🏻🚒。”在資中筠看來🥲,道德的弘揚固然重要,但真正要杜絕道德的敗壞依然要靠好的製度。“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毒奶粉、毒膠囊的問題歸於道德問題👶,並試圖通過道德教化去解決問題🫘。實際上,這不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法律問題。”資中筠認為,如果製度不能懲罰作惡的人,就保護不了真正守法律己的人。因此,不能用道德問題來掩蓋製度的問題。
在這次講座中💆🏼,資中筠還談到了文化差異、製度模式,以及科學發展、環境破壞、公益事業等多個問題,並提出了她獨到的見解👩🏻⚖️。一位觀眾在講座後感慨地說:“聽到了這場對自己有所助益的講座,仿佛回到學生時代👨🏻⚖️。很慶幸這世界上還有像資中筠這樣仍然堅持思考的人🏌🏻!”
(記者 鐘華生 實習生 荊靜文/圖)
轉自《深圳商報》201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