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1991至1996年就讀於清華經管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後就職於寶潔(中國)有限公司市場部🔐,2001年至2003年就讀於哈佛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3年至2010年就職於麥肯錫咨詢公司🍗。現任惠而浦北亞區廚房電器品類總經理及中國區市場產品總經理。
清華園:學會獨立
如果不是獲得了保送機會,張青這個上海姑娘,也許會報考當地的知名大學,而不是獨自一人來到陌生的北方🛄👩👩👧,在清華園裏度過她那段獨立、新奇📮🦅、忙碌卻又值得驕傲的大學時光。
張青清晰地記得大一時🧑🏻🎄,五一假期剛過,她還沒從爬泰山的興奮與疲憊中回過神來🦹🏻,就因為騎車趕著上課🤾🏽😮,被迎面沖過來的自行車撞倒而骨折進了醫院💇🏿♂️🚵🏽♂️。認為自己已經長大而不應再讓父母擔心的張青🧑⚖️,選擇獨自把痛苦和壓力扛起來,而未對父母吐露半句委屈🔙。這個父母眼中的嬌嬌女👱🏿,用她的倔犟好強♌️,開始獨立勇敢地面對生活。
張青認為🚒,獨立性的培養是自己在清華最大的收獲。後來她遠赴哈佛商學院攻讀MBA時,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一個人選房子、買家私⏪🧑🏼⚖️、為隨後追隨自己赴美的老公置辦起溫暖舒適的家,之後她又承擔壓力😀、規劃決策,兼顧事業和家庭。能把這些事情處理好,正是因為在清華園裏磨煉出了獨立堅強的性格。
張青在大學四年中,不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還為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創辦《經管專遞》📠。考慮到同學之間缺少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張青向曲慶老師提議創辦屬於學生自己的刊物🚏。這個想法還得到了趙純均老師的大力支持🚵🏻,為此還特批了一臺油印機🙇🏻♀️。張青忙前忙後,組建了四個編輯組,保證既不耽誤大家的學業🚖,又能每周出一期報紙。雖然歷經波折📗,但手捧帶著墨香👩🏿🔬、凝結著自己和同學們心血的報紙👨🌾,聽到大家的廣泛好評👩🏿🦰👇🏻,張青覺得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時至今日,《經管專遞》已成為面向全院師生發行、反映學院學生生活和思想的重要刊物。當初用蠟紙⛽️、油印機製作的報紙😰,變成了裝幀精美的雜誌,然而不變的是,由它所承載的經管學子屆屆相傳的激情與夢想💶🦸♀️。
如果不是遇到後來的老公🧓🏿💜、當時的水利系學長,也許張青的大學生活只是由最高等級的獎學金🏃、市級三好生頭銜、忙碌的學生社團工作👨⚕️,以及無法釋放的巨大壓力構成。幸好,這個追求完美、幾乎每次考試都因為壓力大而生病的經管女,遇到了能在宿舍裏擺搓麻桌的理工男。張青開始發現除了埋頭書海和風風火火的學生工作,生活也可以有別樣的精彩🔻。在美麗的清華園裏👨🏻⚖️,他們許下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諾言🖕🏼,也同時找到了之後幸福生活的主要源泉🪕。
哈佛商學院:執著圓夢
張青從小到大一路順風順水,卻在本科畢業時遭遇了對她而言最大的打擊。那時候的她,對未來人生的發展道路沒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只是跟隨身邊的出國讀研風潮,考托福、考GRE,申請的研究生院校遍布美國、加拿大、歐洲、新加坡,專業涉及統計🧔🏻👩🚀、金融、經濟🌙、管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收到的是一封封拒信。
出國深造受挫🖕🏻,但憑借著出色的學業、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和良好的面試表現🕳🫃🏿,她加入了寶潔公司的市場部🧗。在寶潔工作的第五年🎙,職業發展非常順利,張青那顆不甘的心再次搏動🤾♀️,又一次遞交了哈佛商學院MBA的學習申請🚴🏻。
其實⇢,在此之前,張青已經有過兩次失敗的申請經歷,但哈佛商學院一直是掛在父親嘴邊的管理學殿堂,也是她從小的夢想🫷🏽🧑⚕️。她曾利用出差的機會去哈佛校園參觀,看到一幢幢有著一長串故事的建築物,一位位意氣風發的學子📡,旁聽了妙趣橫生的管理學課程🤼♀️,眼前美好的一切,使她成為其中一員的願望更加強烈了👄。雖然8️⃣,她當時仍不清楚自己為什麽要讀MBA,但她感到胸中好似有一團火在燃燒,覺得“如果我這輩子不進哈佛商學院,肯定活得不快樂”。
懷著破釜沉舟的心情,張青決定三度申請哈佛商學院👍🏿。她走訪了哈佛商學院的意昂,向他們詢問在哈佛學習生活的情況以及當初報考時的心路歷程👨🏻🦯➡️;為了拿到像樣的推薦信🧑🏻🏫,她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向老板坦白了自己攻讀哈佛MBA的強烈願望,通過和老板的促膝長談🫳🏿,最終得到老板的理解和鼓勵;個人陳述信的撰寫📸,她花了整整兩個月🦨,經過無數次修改,她用“嘔心瀝血”一詞來形容自己的用心程度🆎💔,並坦言在提交申請之後甚至有種“累得要癱掉”的感覺🍏🙍;在二選一的電話面試時,她把寫有 “Speak Slowly”的紙貼在墻上,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清晰的思路,將語速放慢一些👩🦳,逐字逐句地回答問題🙇🏿,她還把大大的“Win”字寫在旁邊,激勵自己取得最後的勝利。電話面試的過程🎢❓,如今已變成一道溫暖歡暢的泉水,永恒地流淌在她的記憶中,而她現在依然堅信,面試時她話語中迸發出的激情和舍我其誰的豪邁👎,一定深深地感染了電話另一端的面試官🐚。
正因為有這樣的辛苦付出,當看到錄取書上的“Congratulations”時,她才會激動地流下淚水;當手捧錄取通知書👩🏽🏭、站在老板辦公室門口時🧑🏼,她才會和老板交換會心的笑容,而無需只言片語🧓🏼;時隔多年回憶時,她才會堅持認為自己在那天早晨聽到了喜鵲報喜的歡歌。
在哈佛商學院的學習帶給張青的最大收獲是自信心的進一步增強。來哈佛讀書之前,她在外國人面前用英文表達觀點時,總覺得心裏沒底🐆。然而通過與班裏80位全球商界精英的學習和競爭🤛,她發現,自己並不比別人差,甚至在金融學1️⃣、市場營銷、創業等課程中,她的成績還遙遙領先。她總結自己擁有兩大優勢🐫🫱🏿:第一,她在本科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並練就了對數字敏銳的洞察力🤦🏿🐠,這使她在紛繁復雜的案例敘述中,能夠快速地抓住關鍵點,並且能夠運用金融學和會計學等知識👴🏿,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第二,她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和主張𓀅。所有課程50%的成績均取決於平時的課堂發言👨🔧。張青每堂課都爭取在前15分鐘之內發言🧑🚒,因為在課堂的前20分鐘內,同學們基本上就會把案例的核心內容討論出個大概🗂,大家的觀點基本上涵蓋了課前閱讀案例時自己的思考和心得。而20分鐘後的課堂進程🦆,完全取決於老師和同學們展開的深入討論,要想在此過程中發表令人信服的觀點,難上加難。每個同學一般只有5分鐘左右的發言時間👩🏿🚀,她必須鍛煉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主要觀點一針見血、條理清楚地表述出來的能力🏷。有時候,她剛想出一個觀點準備舉手,就被其他同學搶著說了,只好又偷偷地把手縮了回去。有時候,她想起自己已經連續三堂課沒發言了,對課堂發言成績的憂慮和爭取下一個發言的緊張🟣,使每堂課都成為心理和思維上極大的考驗。課堂上同學們的思想碰撞就像武林高手的過招與對決,非凡的勇氣、沉著的心理🈹、敏銳的思辨和流利的表達⛹🏿,則是決勝的法寶和武器。當然,武藝最高、最精妙的還屬授課老師,老師不但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及時總結和點評📑,還要引導大家發現案例背後隱藏的深層涵義。在2年的MBA學習過程中,張青經歷了這樣幾百堂案例教學課的洗禮與歷練。
從麥肯錫到惠而浦 :從“我要最好的”到“這是我要的”
讀大學時,張青事事爭第一,力爭做到最好;畢業時🧑🏼🦲,她過五關斬六將🧶,進入令眾多畢業生羨慕的寶潔公司市場部👨🏽🔧;之後她又考入夢寐以求的哈佛商學院4️⃣。一路走來,這些腳印都可以算是別人眼中“最好的”經歷。然而讀完MBA之後,她依然不十分明確自己未來的方向,於是👩⚖️,她決定仍就選擇“最好的”。
就這樣,張青於2003年加入大名鼎鼎的麥肯錫公司🦹🏿♂️,擔任咨詢顧問。無論是向麥肯錫公司總裁匯報,還是代表團隊在知名跨國企業的全球總裁面前進行提案陳述,張青都能自信從容地應對👗。然而工作了五六年之後,她逐漸意識到麥肯錫其實並不適合自己👩🏻🔧。咨詢顧問更像是企業的軍師👨🏼⚕️,為企業出謀劃策🦛,卻不能替企業做決定。令她最為痛苦的,莫過於自己和團隊加班加點🍄、殫精竭慮做出的預測和解決方案👨🏿⚖️🤞🏽,常常被企業束之高閣,自己的勞動成果最終並沒有幫助企業創造價值。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者智,自知者名。”張青逐漸明白自己主導性強的性格、行動派的作風☄️,並不適合僅僅充當“企業軍師”的角色6️⃣。“我要到實業去!”這是從她心底發出的聲音🕯。於是💙,毅然離開了為之付出7年心血的咨詢業,帶著先進的運營管理之道,帶著多年練就的領導能力,張青加入了惠而浦公司,擔任北亞區廚房電器品類總經理和中國區市場產品總經理。應該說👩🏽🚀,在此之前👩🏿⚖️,她一直在選擇“最好的”;而現在,她終於找到了“我要的”。
其實惠而浦的工作一點都不比麥肯錫輕松。即便是簡單的價格戰略,都要考慮公司內不同層級的反應。比如產品價格定得較低時,銷售人員會非常高興,因為銷售的難度降低了;而公司高層可能會提出質疑😟,因為價格的降低很可能會影響整體的利潤🪞。但是,擁有了推動公司發展的主動權🧑🏿🏭,張青覺得這樣的工作踏實而又充滿創造性。
結束語
張青說👨🚀:“我現在的生活特別幸福🪫,有一份自己愛做的工作,有一個愛我、呵護我的老公,還有一個特別聰明的兒子。人生如此,我已無憾💆🏽!” 可是,如果不是張青之前追尋過那些“最好的”,又怎麽能理解現在這些“我要的”呢?
(馬誌遠)
轉自 清華經管學院 201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