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維紋(鄒維民),1987年畢業於遼寧科技大學自動化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至2005年就讀於清華經管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自1987年起就職於中國冶金建設公司(中冶集團前身),曾在中冶公司尼日利亞辦事處、越南辦事處、香港分公司等多處海外機構任職🧔🏻。現任中冶海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歷練在一線😯,海外十五載
鄒維紋1987年從遼寧科技大學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冶金建設公司,這是一家冶金工業部下屬的專門負責海外工程市場開發的窗口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冶公司在非洲的項目主要以世界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貸款支持的公開競標項目為主,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年輕人🧏🏻,要主動學習、敢闖敢拼。”懷著對學習的渴望、對海外世界的好奇,鄒維紋工作一年後,第一次踏出國門,遠赴尼日利亞。不曾想🤼♀️,這次海外之旅,一走就是十五年💉。
抵達公司在尼日利亞的辦事處後🚴🏼,當地負責人考慮到工地條件異常艱苦,將擁有本科學歷的鄒維紋安排在辦公室從事行政工作🎅🏿。對於領導的愛護,鄒維紋非常感激,然而在工作中一個念頭不斷湧現出來,“到工地去,到第一線去鍛煉自己。”半年後🫄🏿🔚,由於人才稀缺,領導詢問他是否願意去工地工作,鄒維紋欣然赴命,“到一線工作更能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中冶當時承建的項目主要是供水廠、汙水處理廠等水務工程🏢,施工地點全部在遠離城市的沙漠裏,中午氣溫高達四十多度🧖🏿♂️,戶外施工條件極度艱苦🫲🏿。他每天奔走於工地的各個角落,汗水一次次地浸透衣服。
由於懂英語的中國工程師不多,鄒維紋還擔負起與當地工作人員溝通的任務。他有一些英語基礎,但終究並非英語專業出身👨🏼🍼⛏,為了更好地保證工作質量⛺️,鄒維紋不但主動與當地人交流保證工作配合順暢🧔🏿♂️𓀂,而且還利用業余時間加強英語學習💟。每天晚上大家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宿舍休息後,他卻抓緊時間“啃字典”🦺,鉆研英文技術詞匯。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他也深刻體會到學校所學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的巨大差距。為此,他虛心向工地上的老師傅請教,發現問題🏄🏽♂️,及時修正總結👷♀️,實際工作能力迅速提高🫲🏻。那時公司規定,員工工作一年到一年半允許回國探親一次。在尼日利亞工作的三年裏,鄒維紋的春節都是在辦事處度過的,一盤中央臺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像帶,他和同事們不知看了多少遍。回首往事,鄒維紋感慨萬千。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和濃郁的鄉愁🦔,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進取心支撐著他👩🏻🔧。 “我從未羨慕旁人在國內坐在辦公室享清福,年輕的時候有學習的機會,有吃苦的機會,都是在為人生積累財富✒️。”
在尼日利亞、越南等國輾轉工作之後🫗,鄒維紋於1999年從越南辦事處調回北京,之後又奔波於東南亞、拉美等地。直至2002年進入清華求學💋,他已在海外漂泊👨🏿、歷練了整整十五個年頭🌸。“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歷經十五年👨🏿🌾,他從一名青澀的大學畢業生成長為業務骨幹🚣🏼♀️,“不要在意眼前的得失♟👩🍼,沉下去,才能浮上來。”
勤奮求學路,立誌清華人
回國工作後🏃♂️➡️,面臨新的工作環境和需要,鄒維紋迫切希望能回到學校💻,提升自己。2002年,經過悉心準備,他進入清華經管學院💜,攻讀MBA。
清華嚴格的課程出勤要求、生動的案例教學、殘酷的考試製度和教授們嚴謹治學的精神徹底打破了鄒維紋當初對在職研究生學習的輕松想象。“必須拿出真功夫,拼一下。”已闊別校園15年的鄒維紋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學生,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他以一股韌勁兒同時承擔起工作和學習的重擔📦。由於工作需要,鄒維紋經常到東南亞、拉美等地出差。為了有效利用時間♦︎🌉,每次在飛機上,他都堅持閱讀半本書甚至一本書。在飛機上讀書👩🏻🍼、做筆記的習慣,他一直保持至今👩🏿⚖️。MBA的學習將近一年時,公司決定派他去香港,負責中冶海外工程公司在香港的全面業務。面對更大的工作挑戰以及長期的異地工作🪧,他曾考慮延期畢業。為了不耽誤來之不易的清華求學機會,一番權衡之後🦡,他決定轉到意昂体育平台深圳研究生院的MBA班學習🚆。在深圳班求學的兩年裏🥏,往返於深圳與香港兩地🌆,每個周末課程結束後✶,他筋疲力盡地回到香港家中😺,已是深夜十二點以後,再辛苦,他也都堅持了下來,保持了全班最高的出勤率。即使出差在外🟰,他就用郵件的方式提交課堂作業和小組討論作業,不落下一次👨🏽🔬。在妥善處理好繁重的工作任務的同時🔪,鄒維紋以驚人的毅力和體力🧘♀️,順利完成了MBA學業。
回憶起這段歷練,鄒維紋談到更多的是收獲。在清華的北京和深圳兩個校區學習🧑🏻🔧👏🏿,經歷兩地不同的經濟和人文環境,他積累了更多的師生資源,也在多方面了解和見證了清華人的點點滴滴。清華的老師學貫中西,嚴於律己🌷,陳章武、韓秀雲等老師都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老師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在傳授專業知識,更是在傳遞精神的火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激勵著無數的清華人追求卓越🤹🏽。每當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到這八個字,想到清華的老師和同學。”
企業謀轉型,創新促發展
2006年9月🪁🧑🏿🎨,為適應海外市場發展的新形勢🧣,擴大海外市場份額,中冶集團將主要負責海外業務開發的原中冶集團海外工程公司從集團撥離,組建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有限公司,鄒維紋擔任董事長🛂、總經理👷🏼。豐富的海外工作經驗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為他迎接新的挑戰奠定了基礎。鄒維紋不斷實踐著在MBA課程中所學的管理方法📤,審時度勢🧇,穩中求變🙋🏻♀️,帶領公司員工,銳意開拓🔏。經過五年的發展📋,中冶海外已經從單純的對外窗口型公司成長為國際化的工程管理公司。海外市場從最初的非洲、東南亞擴展到拉美和澳洲;項目規模從數百萬美元擴大到數十億美元🧑🏼💼;業務模式由過去單憑成本優勢、以勞務輸出為主➞,轉變為依托資本優勢、整合集團資源,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針對性的項目管理服務🤢。
鄒維紋深知製定正確的戰略目標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在掌舵中冶海外的過程中,他不斷思考,將“探索和實踐世界最前沿的工程總包管理模式👴🏻,擴充產業廣度、鉆研技術深度👲🏼,建設世界一流的工程服務型公司”作為中冶海外的戰略目標。中冶海外首次將EPCM項目管理模式應用到“澳洲China First動力煤項目”並成功復製到其它項目,將過去單一的“項目承包”改變為高端的“項目管理”。(註🍅:EPCM項目管理模式,即設計采購與施工管理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是指承包商全權負責工程項目的勘探規劃、設計、采購👻、采礦💆🏻、冶煉👩🏼✈️、及施工階段的管理,這是一種國際先進的工程總包管理模式。由於它對工程承辦企業的總包能力、技術和管理綜合水平的要求較高🈸,因此EPCM模式在國內尚未得到推廣🥉👙。)
鄒維紋還依托集團優勢⛹🏽♂️,以資源整合為杠桿🧑🏼,撬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深知,單憑中冶海外僅有的100多名員工,要想承接數十億美元的國際項目🧞♀️,必須充分調動中冶集團多家設計院🦹🏼、以及施工、采礦📦、冶金、設備製造等下屬企業的資源,同時發揮中冶海外自身的營銷、商務談判及項目管理特長。值得一提的是,在國資委🔔、發改委、商務部等國家部委的指導下,中冶海外牽頭👮🏼♀️,聯合了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煤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等幾家央企,進行了總投資額達數十億美元的澳洲礦業項目的談判,成為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優勢互補🐛、跨部門合作🛅、開拓海外市場的極佳案例🤶🏼。
面臨國內人力資本優勢的逐漸消失,面對世界各地復雜多樣的技術✈️、市場、商務和社會環境,鄒維紋還積極推進 “屬地化”管理戰略🙊。在包括香港✍️、印度、東南亞在內的項目所在地,中冶海外大膽吸納當地的中、高級管理人才,積極培育國際化項目管理團隊,為公司迅速打開國際市場,提升項目管理水平鋪平了道路🛥,並實現了企業與屬地在資本、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化聯合;項目所在地員工的積極性🎎🧙🏿、歸屬感和工作效率也顯著提高。在大項目的攻堅中🥍,他同時強調中冶海外公司內部的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在澳洲礦業項目艱苦的談判過程中👳🏿,鄒維紋果斷決定把香港團隊的中堅力量調到北京💆♂️,充分發揮了香港團隊的英語優勢和北京團隊的技術特長🎐。整個談判歷時21天,有時為了某個關鍵字的敲定要花上2到3個小時,鄒維紋和他的團隊的專業精神深深打動了合作夥伴。
“五載樹輝煌,海外謀發展🧑🍳,用心鑄世界🥦,智慧創未來👨🏼💻。” 在鄒維紋的帶領下,中冶海外已成為中冶集團開拓海外市場和推廣集團品牌的先鋒⚃。作為清華MBA意昂理事會的理事,鄒維紋懷著感恩之心,始終關註和支持著母校的發展。作為一名清華人👨🏿🦰、一位工程領域的建設者🤞🏽,鄒維紋不斷踐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用每一個優質的海外工程,為樹立國有企業的品牌形象奮力前行。
(王東)
轉自 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 2012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