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信誓旦旦🦻🏼🤙🏿,向周總理立下誓言要考取國防物理專業;他孜孜不倦,將半個世紀投身於海洋科學研究;他恪守師道👩🏼🎤,為學生們授業解惑,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物理海洋學家、環境海洋學家、中國風暴潮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環境海洋學學位點的主要創建人、第一個博士生導師和學術帶頭人馮士筰。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馮士筰1937年出生與天津的書香世家。古人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馮士筰將其改為“學海無涯樂做舟”🧑🏻🦼➡️,與書為伴其樂融融,書被馮士筰稱其為情人。喜歡讀書的馮士筰和家庭有很大的關系🐳,他祖父在清末明初時就開始教書,家裏從祖父起四代都在教書✩,家學傳統已經內化到馮士筰的追求中🐰。前幾年,據馮士筰的不完全統計➕,家裏教書的有四十人®️,再加上配偶教書的,就要有六七十人。山東省特此頒發了一個“教育世家”的獎給馮氏家族。正是受到家學傳統的潛移默化影響🧑💼,使馮士筰也喜歡讀書🧑🏿🎓,喜歡教書🏋🏼♀️。
1953年馮士筰就讀於天津耀華中學,這是一所歷史悠久🎼,校風淳樸🦍,英才輩出的學校👷🏽♂️,錢偉長📪、梁思禮是知名的意昂👼🏼,還培養出1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蔣大為、劉歡等著名的演藝界明星🙎🏻♂️。
1956年的假期,學校組織春遊🚣♀️🤷🏿♂️,馮士筰在頤和園長廊的東段看到周總理。周總理十分和藹的問起同學們上大學都想學習什麽專業?馮士筰的回答是國防物理。馮士筰當時說出這個高考誌願,心中學習物理的誌向是堅定的,毫不動搖的🧑🧒🧒。他要在物理前加上國防是因為當時國家剛剛解放🫧,在國防方面比較薄弱😯,海陸空都急需人才🌩🤹🏼。那時政府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作為年輕一代,作為上進的一代,馮士筰把國家利益和國家需求擺在第一位。馮士筰心想,“學習國防物理,可以直接為國家的工業化、國防化服務🫷,為國家做貢獻🧘🏼。”馮士筰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熏陶下奮發圖強、刻苦學習,並立下了為科學奮鬥一生的雄心壯誌🈂️🧑🏻🦯➡️。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馮士筰1962年於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數學系流體力學專業畢業後來到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任教,並逐步的開始了風暴潮的研究。風暴潮是發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是由強風和氣壓驟變共同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1956年𓀉,第12號強臺風引起的特大風暴潮🦁🅱️,使浙江省淹沒農田40萬畝,死亡人數4629人。1964年發生在渤海的溫帶氣旋風暴潮,使海水湧入陸地20至30公裏🍄🟫,萊州灣地區及黃河口一帶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
1969年第3號強臺風登陸廣東惠來👩🏻🦽➡️,造成汕頭地區特大風暴潮災🦛,汕頭市進水👩🔧,街道漫水近2米,造成有1554人喪生。
20世紀70年代初,我們國家對於風暴潮理論和我國風暴潮的實際狀況幾乎一無所知。馮士筰的研究團隊環渤海灣進行了兩次實地考察🚕,走村串戶向鹽工、農民⏸、漁民了解風暴潮的一般常識;走訪當地的政府、查閱當地縣誌,尋找有關記載🈸;還反復到水利部門和驗潮站搜集有關數據。通過團隊的努力🧖♂️,獲得了國內第一批關於風暴潮災害的珍貴資料。
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考察👳🏽♀️👨👩👦, 1975年,馮士筰及其合作者一連發表數篇論文,系統的闡述了風暴潮的概念、理論和數值預報的力學模型🧜🏿🫕,建立了超淺海風暴潮理論。他主持了國家“七五”、“九五”科技攻關專題,並獲得“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
在多年的研究中🤹🏽♂️,馮士筰將研究成果撰寫成《風暴潮導論》一書,這是國內外第一部關於風暴潮機製和預報的專著,它不僅為物理海洋、海洋氣象🙋🏻♂️👷🏼、海洋工程以及相關學科的學生提供了第一部風暴潮系統教材⛑🦑,而且也成為我國第一部從事海洋♔👷🏼♂️、氣象💂🏼♀️🧑🏽🎓、河口海岸和環境工程的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它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作為教材的意義,標誌著我國對於風暴潮的研究已經進入世界風暴潮研究之林,也標誌著馮士筰已經跨入我國一流物理海洋學家行列。
正當馮士筰的風暴潮研究漸入佳境時👩🏼🔧💢,他又轉向了新的研究領域🗺:拉格朗日余流及長期物質輸運。80年代初🙁,“拉格郎日余流”是當時學術界最有爭議的前沿課題之一。馮士筰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交流學習,認識到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淺海動力學本身💤,而且涉及到環境、生態等重要領域👍🏽。於是👩🔬,他與合作者就全身心的撲到該課題的研究中🔁。
馮士筰和合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拉格朗日余流和長期物質輸運的理論模型🕗,導出了一個全新的長期物質輸運方程。該方程一問世,立刻引起了國內外同行們的重視。回國後,馮士筰在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拉格朗日余流和長期輸運過程的研究——一種三維空間弱非線理論” 榮獲第四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198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
馮士筰在山東海洋學院任教期間🤞,1974年就開設了風暴潮專業課👴🏻🦨;1984年建立海洋動力學實驗室🤽🏽,並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開設淺海動力學課程🙌🏼。他與合作者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國家級重點教材《海洋科學導論》(1999)🧻,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並成為廈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學校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參考書目;他的教學成果“面向二十一世紀海洋科學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及“海洋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分別於2000年和2005年獲《全國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至今,75歲高齡的馮士筰還是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核心成員。
馮士筰主張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將自己的科研融入到教育中,在教育中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他經常教導學生🤦,對於別人的東西不準照搬照套,生吞活剝。在科學研究中不能人雲亦雲🏠💃🏻,要獨樹一幟💁🏼♀️,自辟新路,有所建樹。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在談到馮士筰時說:“馮院士是我的啟蒙老師🧑🏽🎓,我大學畢業論文是馮院士指導的,後來在國內讀碩士,到國外博士學位研修,馮院士都是我的導師👨🦯。我整個成才過程,都是馮院士一步一步把我培養出來的🏓。在科學研究中🧑🏻🦯➡️,他處理科學問題時的邏輯思維和推理,是我能取得一些成績的關鍵。”
馮士筰倡導的大學教育應是“體育為本,德育為魂👨🏽🔧#️⃣,智育為器,美育點睛。”只有具備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才可以“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他認為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應承擔起育人的責任。他常教導大一新生考試時不要怕不及格,不要怕留級。因為留級並不是壞事,只能說明自己的知識學得不牢固。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沒有必要事事爭第一,只要在自己能力的範圍之內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就是在為國家做貢獻👦🏼。學到知識是根本🍥,其他都是次要的。
馮士筰也曾勉勵搞科研的師生,只有能夠靜下心做學問的人才能在科研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他說,做學問或者說是搞科研👨👨👦,只要能深入進去,就能激發起興趣將工作做到底📮。當科研工作越做越深時,就會出現知音太少的情境✫,也就是所謂的“高山流水知音難尋”。當人沒有知音時,就會感到孤獨,“高處不勝寒”😈。
這種情境也可以用李白的詩來表達“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不怕孤獨👩🏿🦰,不怕別人不理解,只要認為是正確的就要堅持下去,終將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1997年馮士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表示“是否當院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珍惜當前重視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繼續把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做好👣。”那年馮士筰正值花甲之年,他為自己又確定了海洋環保的新方向🚣🏻♂️。馮士筰曾動情地表示:“中國的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一些海域發生的環境汙染事件令人擔憂🎿。我贊成一些學者的說法:如果海洋健康受到損壞𓀈,海洋空間繼續汙染下去直至消亡,那麽人類將不復存在。這決不是聳人聽聞的恐嚇!”
“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已是耄耋之年的馮院士依舊每天都到辦公室,從事著他奮鬥一生的海洋科學研究。他的人生可以用“春華秋實”來概括,就如他辦公室裏墨寶上書寫的一樣💑。
轉自 中國網 2012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