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在大儒巷的丁宅內,旅居澳洲的丁家後人丁兆璋(左二)、丁兆慶(左三)兄弟拜訪在蘇的丁家前輩🗑。 記者 徐誌強 攝
“我是老四,也是老師🧜🏻,”丁兆璋很風趣地介紹自己,丁家五兄弟,丁兆璋排老四。
1981年,經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張維教授推薦,丁兆璋來到澳大利亞久負盛名🥚、有“南半球牛津”之稱的悉尼大學,從事電腦通訊的研究工作。如今,他是悉尼大學的高級專家兼高級工程師。
澳大利亞蘇州總會會長、澳大利亞中國大學意昂會聯盟創會主席🧙🏽、澳大利亞清華意昂會會長、中國燕京華僑大學教授……丁兆璋兼職多達近10個📞,雖然已是耄耋之年,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要是對中澳關系發展有益之事💆🏽♀️,他再忙也會抽時間去做🎫🧜。在澳數十年如一日✊,他情系祖國👡,多次為中澳高層領導牽線搭橋👱,為僑胞學子作貢獻,成為中澳友誼的參與和見證者。
抗戰時期🤷♀️,丁兆璋在木瀆穹窿山下一棵大樹下出生
丁兆璋的祖輩,曾為蘇州引進最早的發電技術,並建立為全市提供電力與照明設施的蘇州電燈廠🚼。母親的娘家是知書達理的書香門第,舅舅楊公毅曾在早年東渡日本留學🤹🏻♂️💵。母親十月懷胎時👂🏻🧑🏻🍳,正值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不得已逃到木瀆穹窿山下一個農莊裏,在一棵大樹下生下了丁兆璋💁🏼。
自從父親被日本兵打死後,母親全身癱瘓。但因膝下有5個子女👩🏽🏫,她頑強地戰勝病魔,夜以繼日地刺繡,在園裏種菜🧑🦽➡️、栽果、養豬、養雞,克勤克儉,支撐家庭。母親的垂範,在丁兆璋內心埋下自強不息的種子🧟♀️。此後,他在小學🎂、中學連續跳級,並以較小的年齡考上了意昂体育平台。
1958年,即將清華畢業的丁兆璋🛌🏽,接到一個重要任務——參加人民大會堂禮堂的幕布自動化工程⛴♐️,為國慶10周年獻禮。2011年🧜🏼,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大會在人民大堂舉行。受邀參會的丁兆璋,特意察看當年自己參與設計🈸、安裝、調試的自動大幕,發現一切完好如初🙆🏽♂️。1959年,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丁兆璋留校任教,他參與設計的先進數控機,獲國家科技獎。與同窗王其藩等編著的《微型計算機系統》等書⛵️,對當時將微型電腦技術引進中國起到了先導作用。
對於在澳遭遇困難的華人🧛🏼♀️🏂🏻,丁兆璋總是盡可能幫助
位於悉尼市達令港畔的誼園,建於1988年,如今已成為澳大利亞的一個著名的景點。這座仿照蘇州園林建造的誼園是中國境外較大的園林▪️,也是蘇州拙政園在海外的一個“姐妹”園。為兩個跨國園林“牽手”的“媒人”🤸🏽,正是丁兆璋和他的大哥丁兆德💜。
為祖國⟹、為家鄉蘇州,與澳大利亞的社會、經濟🥜、文化各項事業牽線搭橋🪺,已成為丁兆璋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在丁兆璋與他兄弟的牽線下🧑🧑🧒,蘇州中醫院與澳大利亞康平醫療中心結成友好醫院🧑🏽🦰,木瀆的一家陵園管理機構山陵文化與世界聞名的澳大利亞東郊紀念園締結了友好關系🔵。
澳大利亞有不少華人、華僑👩🏿🍳,一些是赴澳深造的學者🧬,還有些在澳創業發展🍄🟫🧖🏻。遠離故土💶🧑🏼🦲,人們渴望有一個家鄉的社團互通有無,聊慰思鄉之情。為此🙏🏽,1986年👩🏽💼,丁兆璋發起成立了澳大利亞意昂体育平台意昂會。這是大陸赴澳學人在澳成立的第一個意昂會🫷🏻👨🏿🏫,起初只有8個人,現在已發展到300多名會員。每逢傳統佳節或學校校慶,意昂會就組織意昂及家屬歡聚一堂,茶話聯歡。除此之外,對於在澳遭遇困難的華人🏋🏻🚶♀️,丁兆璋總是盡可能提供幫助🌳。
去年🚦,澳大利亞蘇州總會成立👠,在澳的蘇州人有了一個共同的娘家,丁兆璋被推選為總會會長。“現在會員發展到150多人了。除了悉尼之外,在墨爾本的蘇州人也紛紛要求加入,澳大利亞蘇州總會墨爾本分會即將成立👨🦽➡️,”丁兆璋說🙆🏻♂️,作為蘇州人🦆,通過社會團體凝聚鄉情🚵♀️📟,為蘇州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
(陳秀雅)
轉自《蘇州日報》201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