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年熊,1966年3月出生,籍貫重慶。1983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電子系,1991年同校碩士畢業,1994年獲得瑞典Linkoping大學博士學位。1994~1998年,擔任瑞典愛立信實驗室研發主任,1998~2003年,擔任Globespan公司芯片開發負責人,擁有21項美國專利和多項其他國家的專利,是數模混合、射頻集成電路設計方面的世界級專家。2004年7月回國創業。
光著頭、一件紅色的T恤,眼前的萬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年熊更像是一位擅於交際和市場營銷的企業家。但譚年熊有一個比企業家更為“響亮”的專家身份:我國模擬混合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數據轉換方向的專家,也是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
“看上去不像是專家,更像專業打手?”看著記者打量的目光,譚年熊笑笑反問。其實,從書齋學者到創業者的角色轉換,譚年熊已經走過十多年的路。
從“學者”到“創業者”
和多數國家千人計劃的專家一樣,譚年熊早年有著豐富的經歷: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畢業、瑞典留學、工作,31歲便被瑞典報紙篇幅報道贊譽為瑞典Linkoping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後來又成為意昂体育平台電子系當時最年輕的客座教授。
1998年,貝爾實驗室旗下分離出來的一家公司Globespan開始設計芯片準備上市工作,譚年熊就被該公司從瑞典挖到了美國組建設計團隊並任設計經理,後升為總監。在這裏,他作為芯片研發負責人,完成了公司第一代和第二代ADSL(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一種新的數據傳輸方式)芯片的設計和開發工作,幫助這家公司確立了在ADSL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在這裏也進一步奠定了其在數模混合、射頻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的世界級專家定位。
這家小公司很快打敗德州儀器(TI)等巨型公司,成為全球ADSL芯片的領軍人,並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作為高層的譚年熊因而積累了一筆財富,不僅完成了首筆原始資本的積累,而且為他後來的歸國創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
“在這家公司,我組建了整個模擬設計部門,並帶領研發了公司的第一代第二代產品,除了不是原始的股東與創始人,扮演的其實也是創業者的角色。”談起為何有這麽大的勇氣放棄他在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回來從頭開始,譚年熊甚是認真的解釋,他並不是一夜之間完成從“學者”向“創業者”的身份轉換的。
Globespan公司上市後不斷擴張壯大。但當GlobeSpan與另一家相當規模的公司Conexant合並時,譚年熊選擇了創業,帶領幾個核心員工在美國創辦了自己的設計咨詢公司,為美國德州儀器(TI),臺灣聯發科等跨國公司設計芯片。
做設計咨詢公司時他接觸了比較多智能電表領域的客戶,在與他們的接觸中讓譚年熊對智能電表領域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全球智能電表50%以上的生產製造商都集中在中國,然而中國的智能電表的核心部件“芯片”當時卻完全依賴於進口。如果把“芯片”實現國產化,這將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帶著這個夢想和滿腔熱情,譚年熊毅然決然的踏上了歸國創業之路。2006年,譚年熊回到了國內,與朋友合夥創辦了萬高科技,從事電能表SoC(系統級芯片)芯片及相關的技術開發和銷售。
技術優先還是市場優先
但當譚年熊最終跨出了這一步,事情的進程遠比他原先預期的要復雜許多倍。
“最大的不同是,再也沒有節假日和上下班的區分了,幾乎一天24小時都處在壓力下,在思考怎樣才能讓產品走向市場、被市場接受。”譚年熊說,創業要求的是更為綜合的素質:對市場的嗅覺敏銳性、和投資者、客戶的斡旋能力,還有內部企業的管理和凝聚力培育等,事無巨細。
2011年,譚年熊進一步下定決心:將美國的家也徹底搬遷到杭州,並把設在北京的研發中心也“舉家”搬遷至杭州,這其中還包括幾位研發的核心技術成員。因為浙江的儀器儀表製造企業集中,他要在這裏辦公是為了“離客戶最近、離市場最近”。
最初的萬高在智能電表的沉澱不夠深,雖有國際級的芯片設計技術,但產品的定義不夠完善,市場的時機沒有把握好。
“真正的實驗室技術和市場需求之間還有較長的一段路,這個過程能否成功轉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業者對市場需求的把握能力。雖然我是做技術出身的,我認為市場應該先於技術,技術應該服務於市場。”譚年熊說。近十年創業經歷,譚年熊開始熟悉市場需求的“習性”。
現在的萬高正在成為智能電表芯片行業的領軍企業,今年預計的芯片銷售近1000萬片。譚年熊同時也被國家電網電力科學院的微電子所聘為高級顧問,參與國家電網的科研項目和智能電表芯片的標準製定。但他的目標不止於此,在譚年熊的創業之夢裏,萬高做為芯片設計企業也只是起步,他的終極目標是將自己製造的芯片覆蓋到整個智能電網,讓萬高成為智能電網領域的芯片製造領軍企業。
找投資寧缺勿濫
創業之路漫漫,如何引入戰略投資者是每個企業家必須要面對的事情。2006年,萬高引入了第一位戰略投資者,來自臺灣的一家專業的風險投資商。此外,還有朋友介紹的一些個人投資及美國半導體行業資深的個人投資。
對大多數創業者來說,創業成功離不開三要素——技術、市場和資金。究竟資金投資處在怎樣的位置?譚年熊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資金是僅次於市場的又一大要素。
他的邏輯是這樣的:只要有市場需求存在,自然能找到資金跟隨,有了資金,就有了技術創新的推動力。譚年熊分析,因為團隊已有了智能電網領域的沉澱,所以在將萬高從智能電表的芯片研發領域走出來,拓寬至整個智能電網,缺的只是資金。
為此,最近譚年熊又在籌劃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加快發展步伐。他分析,“芯片”行業是個沒有邊界的“藍海”,如果能將業務覆蓋到整個智能電網領域,並拓展到相關的產品,這會幾百倍於現有的市場體量。
但譚年熊對“投資者”的挑選標準有自己的理解:首先需要足夠認知你所處行業的特性,這樣才不會在日後的決策中出現太大的分歧;其次他們最好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資源優勢,為企業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戰略投資者的選擇對創業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合適的,我是選擇寧缺毋濫。”譚年熊說。
轉自《浙江日報》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