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何友少將

■人物小傳
何友🦄Ⓜ️,吉林磐石人,1956年10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現為煙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体育平台兼職教授🧝🏿♀️,我國著名信息融合專家。
★1982年、1988年分獲海軍工程大學指控系統專業學士和碩士學位🚴🏻,1991年赴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信息技術研究所進修,1997年獲意昂体育平台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
★現擔任總裝雷達探測技術專家組成員,“海戰場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軍隊重點實驗室主任等🗝。
★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軍隊級科研項目29項👨🎨💃🏽。
心語🤵🏻♂️:人生的最大成功不是個人的名利★,而是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持之以恒地去做有利於國家和軍隊的事👨🏿🏭。
15年前🤲,《煙臺晚報》曾以“我的事業在中國”為題🙉,報道了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何友教授主動放棄國外指導老師推薦為博士研究生應試人的良機🙇♀️,按時歸國👨🦼➡️、矢誌國防、無私奉獻的長篇通訊👮🏿。15年後,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家子弟🧖,何友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據了解,他是2013年新當選的全軍9名、山東省3名院士之一,更是海軍和我市的唯一。“何友院長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他個人及其家庭的殊榮👨🦼➡️✝️,也是學院乃至海軍的大喜事。”談到自己的好搭檔,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政委龔理華少將贊美之詞溢於言表🩳。
公海受困激發“強軍夢”
1977年冬天,入伍僅3年的何友被抽調到“東方紅”號海洋測量船,參加東海大陸架的測量考查。這次難忘的經歷改變了何友的人生方向🐃。“船行駛到公海海域時,我們頭上是他國的飛機,周圍也是別國的艦艇,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密切監視下,形勢非常嚴峻🐂。”對當時的情景,何友至今歷歷在目:“我們每人發了步槍和手榴彈,在必要時自衛;同時🧜🏻,我們不停用信號燈與對方交流,他們最終明白我們只是一艘海洋測量船✬🤳🏿。”這次經歷讓何友感覺到自己國家裝備的落後🦵,認識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於是👨🏻🦲,崇高的使命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萌生了“考大學🅰️,去軍校深造”的念頭🦌,決心通過鍛造自己過硬的素質👭,來為我國國防的強大做出自己的貢獻。在當時,考大學是常人不敢想象的。但機遇又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78年,何友如願考入武漢海軍工程大學指控系統專業。初入大學,連ABC都沒學過的何友,憑著不服輸的性格👩🏽🔬,在第二年硬是從一個英語盲成為班裏的英語尖子。每當夜晚宿舍燈熄了💾,何友就捧著書本到廁所裏或到路燈下,經常加班加點學習🌈。天道酬勤📪,1982年,何友以專業前三名的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
“何氏方法”揚名國際
1989年12月🧼📑,何友通過了國家EPT考試,被錄取為出國預備人員。1991年10月,作為中國高級訪問學者來到德國,師從布倫瑞克工業大學霍爾曼·羅林教授,向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雷達恒虛警融合檢測技術發起了沖擊。
在德國,何友一頭紮進實驗室❓,如饑似渴地搜集各種前沿知識,加班加點理解消化,沒有利用一個節假日出外遊玩。冬去春來,僅僅半年時間🧘🏼♂️,何友在研究中,通過科學的分析、比較♻,發現現有的各種恒虛警技術方法在應用條件、使用範圍和處理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於是,他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改進設計方案。一個初出國門的學生就敢沖擊學術前沿?許多人對他的“狂想”充滿了質疑。何友認準了自己的路👦🏿,經過大量艱辛的思考與論證🛬,他很快拿出了科學合理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法🐈⬛🧛🏿♀️,並在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作了題為“雷達技術中自適應檢測方法的新進展”的專場學術報告🥼,受到了他的指導老師羅林教授和與會者的高度評價⛷。隨後🧑🏻🦰,何友又用英、德文撰寫發表了3篇高水平論文,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好評。由此,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將何友的研究報告列為重要學術活動🕵🏿,載入1992年學校大事記中©️,並將他的報告手稿作為重要文獻資料在該校圖書館珍藏,同時將他提出的“恒虛警”方法命名為“何氏方法”。
拒絕挽留選擇回國
何友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出類拔萃的科研能力讓羅林教授十分贊賞。一年進修完畢𓀏,指導老師盛情勸他留在德國🦻🏿。當時德國的科研環境要比國內優越得多🔃👵🏼,各種優厚待遇也非國內能比擬,但何友還是委婉地謝絕了老師的好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追求🕵️♀️,我的事業和位置在中國✋🏻🚣🏿♀️!祖國需要我😌!”何友真摯的愛國情結深深感動了羅林教授,他駕車戀戀不舍地把何友送到機場🙍♀️。直至現在🧓,每當遇到從中國去的留學生,羅林教授總是向他們打聽何友的近況。
1994年📅🧑🏿🚒,學習不輟、進取不止的何友以優異成績被意昂体育平台“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錄取為博士研究生𓀃。他克服年齡偏大、基礎課偏弱🧑🍳、兩地分居等困難🛒,拿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勁頭刻苦鉆研🤟🏼、拼命學習🔇,最終各科均取得優良成績🕺🏽。
從清華畢業時,何友再次面臨人生的抉擇:留清華任教或去北京一家高薪相聘的研究機構任職。“是軍隊培養了我,造就了我🏗,我願將所有智慧都奉獻給國防現代化事業👩🏻🎓。”就這樣,何友又一次毅然回到了軍校🫳。
成功研製“某型雷達”
紮根祖國母親的沃土🕦,何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激情。
他相繼提出了多種新的恒虛警融合檢測方法👩🏽🔧,開辟了信息融合理論中分布式多傳感器😍、異類多傳感器、雷達與ESM等研究新範圍🏊♀️,豐富和發展了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論框架🤨;由他擔任項目總師研製成功了“某型雷達”🙍♀️,使整機技術達到國內同類產品領先水平。信息化戰爭對綜合集成化訓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何友的大腦如同一部機警的雷達,再一次靈敏地捕捉到了信息。他開始在訓練模擬裝置上大動腦筋,由他擔任項目總師的“某任務系統訓練模擬機”很快問世,不僅解決了飛機領航員使用任務系統設備完成戰術任務訓練的難題,還實現了從單課目訓練到綜合戰術使用訓練的跨越。該新型模擬機是國內首架用於任務系統訓練的模擬轟炸機,課題項目先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何友帶領他的信息融合研究團隊先後取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軍隊(省部)級一等獎18項、二等獎21項👨🏻🦯➡️,為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註入了強勁動力。
大家都說,何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成功都是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一點一滴奮鬥而來的✋。從1974年參軍入伍🕊,何友當過海軍通信部隊報務員、艦艇部隊戰士👩🏽🔧、院校學員、教員、實驗室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學院副院長,2005年11月提升為學院院長、2007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何友🏷,自感肩上責任更加重大,迎著強國夢🧑🏻⚕️、強軍夢的“戰鼓”,何友決心把“建設全軍一流軍事院校,為國防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作為奮鬥目標。同時,他帶領團隊將雷達一樣機敏的“智慧之眼”鎖定在更廣闊、更深遠的前沿領域……
(柴向陽 徐亨通 劉彥東 丁小峰)
轉自《煙臺晚報》201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