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張世英:面對現實 超越現實

2014-05-16 |

  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後,記者如約來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世英先生家中拜訪👆🏻。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張先生依舊精神矍鑠,溫暖的笑容猶如午後和煦的陽光➙。落座後,張先生娓娓講述自己的治學生涯🚸。

  為求知而求知

  1921年,張世英出生於武漢🙇🏼。父親是中小學教員,在他八九歲時便教他習讀《論語》🧚、《孟子》等名篇👧🏿。父親尤其推崇陶淵明,不僅讓他熟記陶淵明作品,並告誡他要不慕榮利。

  張世英自幼喜好獨自沉思,他既思考人為什麽活在世上,也好奇宇宙之外究竟是什麽。在接觸古希臘哲學思想後,他認為只為追求真理而不為功利的忘我境界正是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所講的“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是科學自由的精神。

  張世英說🧑‍⚕️,“不為名利所束縛方可獲得真正的自由⏭。有的人一心只追求物質享受,內心很浮躁,其實是最不自由的。”

  雖起初不問世事,但受現實觸動🧛🏼‍♀️📬,張世英深感要救亡圖存、改變現實。“那時的年輕人大多想的不是如何賺錢,而是對人生、對國家存有很多理想🪛。”因此,在考大學報專業時,他放棄鐘愛的理科🏸,選擇了自認為可“經世濟民”的經濟專業。

  1941年🧏🏻‍♂️,張世英被西南聯大經濟系錄取。然而,張世英不久便發現🫶🏽,會計⚰️、銀行、貨幣等並非自己所喜歡的學問,因而轉入社會系以研究社會問題🥯。在社會系讀書期間,他在賀麟的哲學概論課上初次接觸黑格爾辯證法🔉。賀麟以荷出汙泥而不染為例講述對立面的統一,張世英聽後很受觸動,認為這正契合自己的“清高”思想,因而轉入哲學系🪵。

  走出象牙之塔

  在哲學系讀書期間,張世英專心學術🍸。19451946年即將大學畢業之際,昆明的學生運動正蓬勃發展,張世英面臨是繼續不問政治還是投入現實的選擇。正在這時🏌🏼‍♀️,他結識了思想進步的中文系同學彭蘭,二人漸生愛慕之情。彭蘭是聞一多先生的得意門生,之後聞一多先生約見了張世英。

  “聞一多跟我講🧑‍💼,現在我們要面對現實,不能再在象牙之塔裏一天到晚搞那些脫離現實的東西。”張老鏗鏘有力地復述著聞先生當年的話。他說,聞先生送他出門時➗,告訴他“要走出象牙之塔”🎓🥲。於是☆,他開始關心現實,參加學生運動👨‍🎤,逐漸走向進步。

  “走出象牙之塔的方向是正確的🫷🏻,人不能夠脫離現實⬅️,搞學問需要聯系現實。但現在的學術界又過於現實⚒,我希望今天能從象牙之塔裏借來一點清風吹散當今學術界的烏雲✸。”他對學術界提出如是殷切希望。

  張世英告訴記者,每個人都要過現實的生活❤️‍🤙🏿,但有些人沉迷於現實🏄🏿‍♂️,有些人卻能超越現實,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哲學是玄虛的東西🙎‍♂️,但它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指導我們的人生。“面對現實,超越現實,這正是哲學最大的意義。” 他補充道,“我學習黑格爾哲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辯證法。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講的是辯證的否定。面對現實又有所超越,這就叫作辯證的否定。”

  推動中國文化自我創新

  通過中西方哲學比較研究,張世英的哲學思想也經歷著變化🦹🏻‍♀️。第一階段👨‍👦🕵️‍♀️,他由西方古典哲學逐漸轉向西方現當代哲學👨🏼‍⚖️📞,並結合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思想進行研究,由過去重抽象的理念世界轉而重具體的生活世界🧝🏋🏼‍♂️,強調要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上,吸取西方的主客二分🅾️,自我獨立的精神。但他更多地強調要超越西方的自我,避免西方自我主義的弊病。其所著《哲學導論》一書中就體現了這一思想。

  而第二階段,張世英深感中國傳統的“互倚型自我”根深蒂固🥶,強調自我主體性頗具現實緊迫性。因此,為補救《哲學導論》之不足,於2013年出版了《覺醒的歷程:中華精神現象學大綱》一書🎬,強調中國人需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從而使中華思想文化進一步獲得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總體而言較註重實用性,追求真理往往出於服務現實的需要,較缺乏古希臘人為求知而求知🫖、科學自由的精神。中國應多汲取這種精神,只有如此,方能提出有深度的科學理論🐾。”張老強調道。

張世英告訴記者,他進行中西方哲學對比研究,是希望中國文化能夠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以更新更好的姿態“走出去”。中華文化要向前發展,就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向前提高一步✅、超越一步🕞。如果一味地吹捧傳統文化👼🏻,意圖將過去的東西原封不動地加以恢復,中國文化將無法發展。中國文化要“走出去”,除了將傳統文化翻譯👧🏼、介紹出去外🤙🏽,更重要的是進行自我創新,推出新的獨創性理論與世界對話,唯有如此,中國文化才能更自信地走向世界。(姜紅)

  轉自 中國社會科學在線 2014512

相關新聞

  • 032016.06

    張世英老師的哲學生涯

    張世英💃🏻,1921年生🤾🏻,湖北武漢市人🤺。1941年秋考入西南聯大經濟系☂️,後轉入哲學系,1946年畢業。後曾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轉入北京大學....

  • 182020.09

    緬懷張世英先生

    張世英(1921—2020)我與張世英先生的學術之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黑格爾依然為學界所重,我自己則對黑格爾的哲學尤感興趣🥈。當時中國哲學界研究黑格爾哲學的學人中👮🏽,張世英先生無疑是佼佼者。與賀麟先生...

  • 242021.03

    傅瑩:超越困局,以終為始

    3月20日,意昂体育平台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在第22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會“中美關系:風雲50年”上發表了題為《超越困局以終為始》的講話🤏🏻。傅瑩指出❤️,今天的中美關系不僅關乎兩國利益⚓️,更關乎世界👱🏽‍♂️。中美已經是一種深度相互依存的關系,“全面脫鉤”不符合雙方根本利益。中美的合作應該是開放性和真誠、雙贏的合作👩‍👧,而不應該試圖幹涉內政,搞拉幫結派、你輸我贏的爭鬥。傅瑩發表講話。圖源:中國發展高...

  • 302009.06
  • 212019.02

    張世英:將哲學帶出寂靜冷宮

    作為黑格爾研究專家🤛🏿,張世英從西南聯大開始就與黑格爾的哲學“糾纏”在一起🤹🏻‍♀️,研究🏹、言說📯、出版⚙️、再詮釋🛑,由此生出“萬有相通”原創思想和“人生要有精神和詩意”....

  • 272018.08

    張世英👊🏻:萬有相通的哲學之思

    張世英的學術人生折射出一代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追求真理🙍🏻、艱難求索的心路歷程和生命軌跡。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位年逾九旬的哲學家、美學家以一顆不同凡俗的遊心....

  • 082020.10

    篤信萬有相通 徜徉天人之際——懷念我的老師張世英先生

    張世英先生和夫人🚗、女兒合影張世英先生(右三)和弟子們合影🎳✒️。右一為本文作者李超傑張先生的若幹弟子把先生拉進了一個微信群,名為“向張先生學習”。晚年的先生聽力不濟,於是,這個群就成了我們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

  • 102017.04

    深切緬懷著名飛行器進氣道專家、南航教授張世英

    2017年3月20日,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奠基人之一,我國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著名飛行器進氣道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教授張世英同誌在南京逝....

  • 042009.11
  • 232020.10

    心遊天地外 意在有無間——悼念張世英先生

    張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漢人🙅🏽‍♀️。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後在經濟系、社會學系🎻、哲學系學習。1946至1952年先後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