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弢,深圳市鼎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化工法學專業出身,卻一頭紮進公募基金圈中🪹,在公募鼎盛時期轉身擁抱私募;在別人開始進軍海外等領域時👇🏻🛑,他卻開始收縮戰線,“量化🧁🧜🏽♀️、對沖、套利🚇、債券、定增都不做,只做自下而上成長股的多頭策略☝🏽,一級市場和海外市場也開始慢慢撤出”。
對於市場,本期《紅周刊》、雪球網與手機騰訊網合作的《投資人物專訪》欄目嘉賓黃弢認為,股票價格短期內很少與公司的內在價值直接劃等號。首先是公司內在價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算法,其次是這個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鐘擺🛀🏼👲,要麽太偏左,要麽太偏右,惟獨中間的時間最少♈️。大盤股和小盤股的估值溢價從2011年開始就嚴重偏離了歷史平均值,但很難判斷回歸均值的時點🐌。“市場的價格裏面包含了很多因素,這麽多年來我們發現市場還是最聰明的🤌。”
以價值為基礎,以趨勢為導向
《紅周刊》🚃:從零散的信息中了解到您個人經歷豐富🏃🏻♀️,提煉出幾個關鍵詞“清華、化工、醫藥、公募👩、私募”不知道是否準確🦛?
黃弢⏬🤦🏿:我本科畢業於清華化工系🤞🏼,研究生轉到法學院🎈,2002年畢業後去了公募基金🦑,在長城基金和海富通基金各工作3年🫄🏼。2007年年底來到鼎諾投資🥸,因為那時候認為私募基金的發展才剛剛開始起步,是比公募基金更加朝陽的資產管理行業🚑。
《紅周刊》:鼎諾投資最顯著的投資風格是什麽?
黃弢👩🦽➡️:整個公司一共20人,投研人員共13位👏🏻,其中以工科背景居多,有8位畢業於清華🧑🏼🔧,因此工科特征—註重理性邏輯思維在我們企業文化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公司的投資理念是“以價值為基礎,以趨勢為導向”🤳,前者的主要任務在於尋找具有安全邊際的真成長公司,後者涉及操作風格—順勢而為🧚🏼♀️。
《紅周刊》:您曾提到“核心附加值”一詞,鼎諾投資的核心附加值是什麽?
黃弢:投資這個行業比較現實👍🏿,即投資結果是最終導向,只是有的人關心短期結果,有的人關心長期結果。就我們自身而言🦨,我們更願意選擇一些關心中長期結果的客戶👩❤️💋👩。我們的產品跟其他陽光私募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有很多類型的分級產品,如帶安全墊的產品🤷🏽,比如1億元規模裏,20%來自於我們公司股東的自有資金出資👳,80%來自於客戶資金,當達到這個產品的設計年限時,比如2~3年到期時👩🏽⚖️,如果基金虧錢,先虧公司股東的20%自有資金。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說,在市場上各類產品中安全墊型產品使得投資顧問與客戶的利益關系最緊密☝🏻。另外,對於其他產品我們采取復製的策略,所有的產品通過先進的交易系統完成同一時間下單,同一時間買和賣。
《紅周刊》🧓🏽:鼎諾投資除了涉獵A股二級市場還做一級以及海外市場?
黃弢:之前我們也直接參與投資一級市場,同時也做一些PE基金的LP(limit parter有限合夥人),但現在戰線不斷地收縮,核心精力放在比較簡單純粹的二級市場投資,只做自下而上成長股的多頭策略🧍🏻,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的能力圈是非常有限的,最近幾年的核心就是“做減法”。
自下而上選公司,自上而下選行業
《紅周刊》🫘:一級市場上的公司比較原生態,再回過頭看二級市場上的公司,有何經驗可以借鑒🚣🏽?
黃弢🙇🏽♀️:為了了解我們已投資的上市公司所在的行業以及同業公司的真實信息👱🏼🏋🏽♀️,我們會和LP所投資的企業保持聯系和溝通🚕。公司上市以後跟資本市場結合太緊密,經常為了迎合資本市場的需求,在產業方向還沒真正想清楚的情況下就開始講故事,去做市值管理和股價運作。
《紅周刊》🧍🏻♀️:選股策略是自下而上的?
黃弢:一般是兩個維度相結合—自下而上選公司🧞,自上而下選行業。我們覺得抬頭看路比埋頭走路更重要。一匹好馬遇到一個爛騎士可能問題不大💋,但是一匹壞馬,再好的騎士也沒有用。好馬代表好行業的方向,這個比什麽都重要。第二步才是自下而上地選騎士🧝🏽,即優秀的管理層🦽。行業相對好選,難的是在這個行業中找到好公司。細分領域子行業中,哪些公司產品最具有競爭力、市場份額最大🔠、管理層最具戰略眼光和執行力🔫🫵🏼?篩出股票池後從招股說明書開始閱讀,用財務報表審視公司的前世今生🏋🏽♀️,這是初步的工作。接下來是面對面的交流和調研🧑🏼🦳,這是發現好公司的重要步驟,每個投資機構前面的步驟可能都差不多🤦🏼♂️,但在調研中會產生千差萬別的理解,從而導致非常不同的投資結果🖊。
《紅周刊》:選擇好公司的過程中,經驗和教訓是什麽?
黃弢:最重要的教訓是要拋棄投資偏見,盡量避免帶著“有色眼鏡”把過去很多經驗簡單移植。希望秉承一種開放、透明的態度去發現問題和尋找機會⏮。需要跟上市公司、同行、公司上下遊產業鏈做多維度的反復驗證,這是目前占用最多時間的工作。
2014年是轉折年
《紅周刊》:公司基金目前平均的倉位是多少🧝🏻♂️?如何判斷A股市場未來3到5年的趨勢🌗?
黃弢:目前我們的倉位約七八成。我們傾向認為2014年是一個轉折的年份。股市和自然節氣一樣存在輪回更替🏐,目前冬天已近尾聲,春天正在醞釀:
第一👩👧👦,估值已與國際接軌,處於歷史低位🛒。第二,政治穩定的前提和經濟下行的底線都是存在的,經濟不存在斷崖式的下跌📰,更多可能是在政府有序控製下的緩慢下行,而且這個預期在二級市場的股價中已經充分反映🤛。第三👩🏼🔬,流動性是一個有利的因素。從年初到現在🚗,所有的“寶寶”收益率一路下滑👷🏿♀️,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講🧼,這些年股市的資金一直在流出,去了房地產、固定收益🥎、信托☪️、短期理財產品等,而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信用風險一定程度的釋放🙃,房地產信托、地方融資平臺風險不斷暴露🖖,擠出的資金不一定馬上進入市場,但對A股二級市場來講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增量資金👊,這是最近兩年大概率會發生的一件事👩🦽➡️。
以上因素疊加🦹🏻♀️,總體還是偏樂觀。最多中間某個時點受到信用風險的沖擊,市場短期還有一個往下急沖的過程,之後戰略建倉時點就來臨了。
《紅周刊》:貨幣政策支持這個樂觀判斷嗎👷🏿?
黃弢:從這個角度預測未來比較難,我們要判斷的是市場是否存在較大的系統性風險🧑🏻🦲。我們自己的理解是🏄🏼,目前的貨幣政策跟通常期待的不一樣♻,通常大家期望“猛放一把水”刺激一下更有利於市場走勢🙎🏿♂️🧟♀️,但現在很多人達成了共識,即不要去搞強刺激,不要做“和面加水”的事⚗️。該淘汰的淘汰,該轉型的轉型🧖🏿,現在政府所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方向是正確的🥔。在政治高度穩定的前提下🥵,所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是政府主動的選擇,我們相信這是政府在可控的前提下做出的最有利於中長期發展的措施🚴。在這樣的邏輯下,我認為貨幣政策所謂的“衰退式寬松”就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了📶👾。
其實借助市場的力量,不少企業已經在全球化的產業發展中奠定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各類要素偏緊的狀態下,對於優秀的企業家來講是機會👨🏽🎤💡,早些年粗放式、沒有邊際成本的擴張,沒有土地📆🦻🏿、資源、人工👩🏿🎨、資金的製約,優秀企業家真正的優勢很難體現出來🫶🏿。而現在受到各方面的製約👩🏼🦲,優質企業市場份額和毛利率在不斷提升🚡🔦,雖然整個蛋糕的增速慢了,但是競爭對手也少了,定價權在體現、護城河的寬度和深度在提升,這對整個行業的進步、產品升級和改善整個生態鏈條都是有益的。
挖掘新興產業和消費行業中的“小飛象”
《紅周刊》:哪些行業在不利的環境中已經率先走出來了?
黃弢🆙🐻:TMT是非常典型的板塊🤵👩🏿🔧,比如跟智能手機相關的子行業中有很多這樣的公司。在蘋果或者三星產業鏈條中,很多公司從原來非常外圍的配件提供商地位✌🏻,提升為產業鏈條中全球核心配件供應商的角色。其實TMT本身是個競爭非常充分的行業🏋🏿♂️,很多企業的發展完全靠自己🙏🏼,而不是靠政策扶持。
《紅周刊》:未來行業領域方面,看好哪些行業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
黃弢👩🏼🦰:首先,關註TMT、高端裝備、節能環保設備和行業等,其次就是和內需相關的行業,醫藥醫療👩🏽🦰、吃喝玩樂。
《紅周刊》:大家對這些行業未來發展已經形成共識💆♀️🖐🏽,但他們大都位於創業板和中小板中👸,不少估值很高,在操作策略方面有什麽建議🥈?
黃弢💦💂:去年是成長股的行情,不管真成長還是假成長,只要沾成長概念都飛起來了,但不是所有這些公司都有飛翔的能力💃🏽,你覺得是“小飛象”,但其實它是“小飛豬”。今年很多公司會掉下來🐬,但其中還是有一些“真飛象”🤶🏽,經過調整之後,這些公司可能會飛得更高。我們做投資🕉,就是把這些具有真正成長性的公司找出來🎣。
《紅周刊》9️⃣:說說鑒別“小飛象”的要點?
黃弢:行業是否有空間👨👨👧🏋🏽♂️,這是判斷的首要因素,另外我們更願意選擇有真實應用產品的公司,而並非僅靠“講故事、講預期”來促進股價上漲↪️。很多大幅上漲的股票只是給投資者畫了一個餅,未來預期可能會做什麽,在海外市場有怎樣的原型📜,這個原型對應的空間可能有多大等等👸🏻。但這樣的原型本身在海外市場應用的空間和技術成熟性還有待檢驗,那麽A股所謂的影子公司🛕,距離商用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這樣的公司短期貌似很難證偽💇♂️🛌🏿,卻是我們確定排除的一種♠️👨🏼🏭。
《紅周刊》:您看好“吃喝玩樂”🏋🏻♂️,但惟獨排除了“住”,不看好房地產行業?
黃弢:房地產市場確實整體面臨的困難比較多,從行業來說☯️,今年是一個風險點🗜。房價方面,快速下跌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一線城市不見得會下跌🐌。從二級市場股票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大部分的持倉品質是偏成長股,但有也不超過20%的偏交易性的倉位,在銀行地產有趨勢性交易機會的時候再關註👈🏻♥️,現在還沒有參與🧚🏼。
(作者 袁園)
轉自《證券市場紅周刊》2014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