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在清華上海意昂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心靈家園——“小石頭”公益組織。在這個喧囂浮躁🌃、物欲橫流的社會🧑🦽➡️,小石頭堅守著一片純凈的天地和一份公益的初心🧑🏿🚒👎,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從小石頭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夢想的力量🌑;從小石頭的公益行動中🧑🏼🤝🧑🏼,我們看到了“行勝於言”的清華精神在閃光。
緣起🎪:可持續的公益助學
作為小石頭公益組織的主要發起人,91級自動化系意昂黃何寅跟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小石頭的公益夢”的故事。2013年4月20號🎂,黃何寅和幾個朋友一同參與了“一個雞蛋的暴走”活動,這項在上海發起的民間公益行動已連續開展了三年✹,旨在為多個與兒童相關的公益項目籌款。50公裏的行走🤸♂️✋🏻,不僅是對人體極限的挑戰💮👨🏻🍼,也是對毅力的考驗,走完全程的人都會獲得親朋好友對這一公益項目的捐款。這一創意十足的公益項目🌞,迄今已獲數百萬元的捐款,且參與人數眾多,影響甚廣🙋。此時,黃何寅還帶著另外一項使命,為貴州納雍民族中學的陳全英姐弟募捐和宣傳。

這對來自貴州納雍地區的姐弟,父母都為智障,這種現象在當地較為普遍。姐弟倆的學費和生活費僅靠70歲的爺爺種田來供給↙️𓀚,而爺爺供姐弟倆上學的念頭非常堅決:“只要還活著🫸🏼𓀜,就要供他們上學!”姐姐成績優秀,且非常勤奮,等車的時候都會拿出一個小本子背單詞⛸。黃何寅發覺當地像陳全英姐弟倆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那一個個渴求知識的心靈、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睛,深深地灼傷著他自己,他決定行動起來,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發動更多的意昂為他們募捐🫴🏻,就會讓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學🧑🏽🦳,從而改變他們的命運🤦🏽♂️。
在清華上海意昂會的IT財經分會和戶外活動領域,黃何寅具有較高的聲望和號召力,當他把做公益助學的想法和幾個意昂交流之後🧑🏻🦼,發覺有這樣想法的人很多👨🏽🌾,出於對清華身份的認同和清華多年生活所賦予的嚴謹實幹的特性,大家一拍即合👩🏽🦱,決定立刻行動起來🩷。
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貧困學生上得起學。他們先在清華上海意昂會論壇發一些貴州貧困學生的資料🧑🏽💼,為他們募捐🎄⟹,隨後收到了很多熱心意昂的回應,其中有捐款,也有結對交流的意象🛀🏻。眾多意昂的支持,讓他們倍受鼓舞,大家開始討論如何把助學持續做下去。單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匯聚到一起🥔,力量就能夠放大,而成立一個公益組織之後,就可以進一步考慮擴大覆蓋面和可持續性等問題,也才能夠更好地將公益助學行動延續下去。
“小石頭”的由來
今年5月,他們開始考慮成立一個公益組織,並有9個意昂陸續加入進來😳,瞿明波、謝歆、李淩🧛🏻、王海波🧑🏼⚖️、陳科傑👱🏻♂️、龔萍萍👨🏼🎓、張瑾、樊可等😿。經過兩個多月的溝通和商議,到今年7月21日,隨著倡議書的發出,小石頭公益組織也正式成立了。
說到“小石頭”這個名稱的由來🆕,還經過了一番選舉,每個人都準備了兩個名字,其中有的名字取自植物或動物🙂↔️,但由於南北方的差異👀,很難建立起認同。而黃何寅提出的小石頭理念卻從中脫穎而出,得到多數的投票👨🏻⚕️。小石頭,平凡而隨處可見💃🏼、簡單而實在🧇、微小而堅固🚅,這形象地詮釋出公益事業中的每個個體,力量雖然渺小👰♀️,但匯聚到一起就能構築愛心的長城𓀅,構築全社會的愛心基石👨🏽⚖️。換言之,一塊小石頭可能做不了什麽事,但很多小石頭就可以堆成塔或橋!對於小石頭☯️,大家也有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小石頭平凡🍟、穩定、踏實的個性特征,與清華人普遍具有的嚴謹實幹🫣、腳踏實地的特性也形成某種內在的契合✳️。
有了一顆公益的初心和一份堅韌的毅力,再加上實幹的精神和行動力,就這樣,一群人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小石頭鋪成的公益路🐖。
助人與樹人——公益助學的目標
關於公益助學的目標🥷,大家有個共同的初衷,不僅提供物質上的幫助👩🏻🦽,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同時💂♀️,希望能將愛心火炬傳遞下去。最近🚶♂️➡️,一個來自安順的學生韋雲德的短信讓大家看到了一種愛心的傳承🧑🏻🚀💅,也讓大家矢誌不移地堅定公益助學的信念🧏🏽♀️。
“謝謝您們!我對於您們的幫助很感激,但是我也明白更多的人還需要您們去幫助,那些住在大山裏的孩子更需要您們🚴🏼!您也放心👩🏽🏭,我們會努力的👩🏻🦳♑️,會好好讀書下去👩🏻🦼!所謂富不讀書富不長⛹🏽,窮不讀書窮永久🦓📘!我懂的!再說了,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我們不堅強一生可能就是踏著與父輩一樣的路!我會好好學習💆🏿!我去過紫雲✋🏻,我同學家那裏依舊有很多生活拮據的人,那裏很需要您們的幫助🪔!當然了👱🏼!不只是紫雲🧔🏻♀️🎋,還有全國的很多地方需要您們📟!等我長大了我也會和您們一樣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不是空話,這是我一直所想的📙!”
這個孩子的成熟懂事不僅讓人深受感動和鼓舞,也讓人看到公益理念的生根發芽,大家感受到比“助人”更高一層的是“樹人”👈🏽,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石頭不僅是要幫助一個學生🧝🏿,通過愛心點燃他心中的正能量,同時也是在播種和激發他心中的愛心種子,讓更多的愛心成長起來。這也是小石頭最初選擇助學的根源。助學不是單向的助人🧑🏻⚖️🎧,當被資助的孩子能夠獲得如此的精神境界👼,對資助者來說也是最大的回報。
在貴州的安順和納雍地區,小石頭今年共資助了26名學生🤾🏽,這一學期的6萬元助學款全部落實到位。助學有一定的周期性✍🏿,每年開學前相對忙一些😒,在其他的時間段,小石頭還計劃圍繞助學開展一些相關的資助項目👣,如捐助書籍👩🏻🥽、二手電子產品、文體用品等,這也是從誌願者隊伍建設的角度考慮🦻,開展多元化的助學項目,凝聚更多的誌願者🙅♂️🚴🏽♂️,在不斷地行動與交流中培養成熟的誌願者隊伍,這都有利於公益助學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人生是一場賽跑,那麽公益助學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讓那些出身貧窮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感受到一些社會公平與溫暖🥽,獲得多一些教育的機遇也多一些人生選擇。還記得一位公益助學的誌願者在博客中寫道:“與他們像朋友一樣的交流著家裏的困難,看著一個個心酸的母親或是老人,你將如何去撫慰他們呢?……我只是來告訴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不公平的事情,也有人和他們一樣生活在艱難之中,而這個世界並沒有真正的被勢利和金錢所主宰,還有天使一般的人願意幫助他們🧑🏽🎄,我們會給他們一些信心👨🏼🏫🤦🏻,我們想讓他們知道這世界並非一片冰冷👨🏻🚀!”助學可以說是一場愛心的接力賽,通過改變一個人,改變他的家庭👨🏽⚖️,通過改變一個家庭從而改變一個村莊、一個地區,公益助學的價值也正在於此。
小石頭會要求學生簽一個相當於道義契約的協議,包括提供信息真實可靠、定期反饋🤚、合理使用錢,以及將來有能力時幫助其他人等方面,這並非強製性要求,而是基於一種理念的傳遞。讓學生不只習慣於單純的接受🌸🧑🏻🔧,也學會感恩,並不斷自我激勵和成長🤵,最終能夠回饋社會,這樣的公益助學才能真正地達到樹人的終極目的🧗🏻♀️。
信任感與信任機製——公益組織的生命線
對於公益組織來說🙆🏽♀️,信任感與信任機製可謂是生命線,對此,小石頭高度地認同🧙🏽,其工作重心都是圍繞“信任”二字展開。整個助學過程盡可能做到公開透明,同時,基於一種實證精神,力求通過調研獲得一手資源,以確保學生資料的真實可信🤚。
小石頭成立之後,開始定期在意昂論壇👁、微信群和郵件群裏發“小石頭公益周狀態報告”和學生情況調研的一手資料☂️,積極籌備資助人/誌願者見面會,探討怎麽施助等問題✧,並且積極籌備成立理事會🧖♀️。大家深知對於一個公益組織來說,很多事情都需要規範起來,建立功能合理、分工明確的組織架構😌,以保證各項工作有序的進行非常有必要。
經過嚴格論證,確定了三個部門:外聯部𓀊🈷️、財務部和項目部,外聯部負責籌款,主要由瞿明波和黃何寅負責,面向意昂和意昂企業募捐助學資金。財務部負責管理賬務👦🏼,由李淩和王海波建立聯名賬戶💨,必須兩人同時到銀行才能動用資金。而項目部負責將錢投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手中。在這個過程中,其組織架構和運行機製的建立始終離不開對信任機製的探討♜。
在談及“信任”問題時,黃何寅說道:“公益和金融很像🤦🏿♀️,都是對資源的再分配,為什麽大家把資源給你再調配🏧?信任感是最基礎的東西🦸🏻♀️,對於公益尤為重要。做公益時要考慮捐助者的需求👨🔬,他們貢獻愛心,他們的回報是什麽?他們希望資源和愛心真正落實到學生身上🦟🔎。這就要形成一種機製讓他們建立這樣一種信任,我們自己首先要立得住。人首先是可信的,所有的機製才能保證👨🏿🍼。”除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信念之外,他們還數度深入實地調研走訪以獲得真實一手資料❌。除此之外,還與當地的公益組織聯系,以獲得更多一手資料🦻。這其中主要是安順的好人基金和納雍的愛心納雍🤹🏿♀️,因為目前助學的範圍主要是這兩個地區的民族學校。
小石頭也在不斷探索與兩個公益組織合作的方式。安順地區🤹,黃何寅通過好人基金結對資助了一名大學生👨🏭,並向安順捐了三年的衣服♖,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基礎和信任基礎。在有了成立小石頭的想法之後,便嘗試與好人基金合作,通過當地的學校,獲得更多貧困學生的信息。陳全英姐弟的信息便是在2012年的舊衣服捐助活動中發現的。當募捐到的錢足夠支付姐弟倆的學費👟,還有部分結余時,小石頭希望剩下的錢也能盡快用到學生身上,認為這樣助學款才真正起到作用。通過對納雍地區的調研🥟,發現了當地的愛心納雍公益聯合會這一公益組織有專職人員以及一套較為成熟的運行機製。從這兩個公益組織的身上🦹🏽♂️,小石頭能夠獲得更多貧困學生的信息,他們需要助學資金🧊,而小石頭尋找的是真實可信的一手資源,兩者正好形成一種互補。
那怎麽確保這兩個公益組織提供資料的真實性👰🏻?黃何寅是這樣認為的,信任是基於懷疑的💃🏿,懷疑之後才會去驗證☠️🌱,懷疑被否定之後就信任了𓀔💁🏿♀️,一次次的懷疑🧜🏽♂️,一次次地驗證,信任就被夯實了。對於當地公益組織提供的資料,小石頭會派人去當地調研👩❤️👨🤱🏻、落實與核實,一方面去當地了解生活水準及資助標準,另一方面也旨在和學生、當地誌願者及公益組織交流🈶,以保證拿到真實的一手資料,而持續的合作會讓彼此的信任更深、溝通更加順暢。他們覺得這樣的信息傳遞給誌願者➡️、捐助者才會有足夠的底氣。
黃何寅認為,目前大家的信任還是基於對於小石頭現有的成員的信任,今後若要取得更多人的信任,還需修煉自己的內功,如信息更公開透明📎🥴、建立溝通機製等,以獲得更多的人信任和接納。為了能將這項公益事業長久穩固地持續下去,他們還計劃註冊民營非營利組織🩲。這是因為大家已經有了一個共識,當組織架構和信任機製建立起來之後🌃,即使換了一批人,這個公益組織仍會持續良性的運轉💇♂️。
兩個難題:透明與隱私👨🦯➡️、溝通與幹擾之間的平衡
對信任機製的探討離不開資料的公開透明➛,但這個度怎麽把握?除了公布資金🏃♂️➡️、明細之外,是否應公布被捐助者及學生的姓名、照片等個人信息?這是否會觸及到學生的隱私?黃何寅是這樣認為的𓀍,不能因為是去幫助他們🦸🏻♀️,就不顧他們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他坦言👩🏻🦲,對於隱私與透明之間如何做到平衡還在摸索中,大方向是要公開的,但具體的度會有適當的把握🧙🏼。
此外🤧,如何把握溝通與幹擾之間的度同樣令人困擾💶。結對資助通常要求資助者與學生一對一的交流✸。但如何保證資助人在溝通時不幹擾到學生的正常生活⚁,怎麽能保證資助人有足夠的經驗能擔當人生的導師。處於敏感期的孩子,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內心敏感👨🏿🔬、自尊,如果不註意方式,會刺痛他們敏感的神經,這都是小石頭需持續關註和探討的話題。因此,需形成一個合理的反饋機製,一方面要求學生有所反饋,另一方面,又不會存在過度溝通💁♂️。
接下來,小石頭準備舉辦誌願者/資助人見面會🌍,加強彼此的交流與溝通、分享一些得失與經驗。還會邀請一些心理學👨🏽🏭💅🏻、教育學領域的專家,以及有豐富支教經驗的人士做講座🏊♂️🤚,給大家一些提示,哪些事可為哪些不可為。
瞿明波在《關於怎麽施》的文章中寫道:“前提是忘掉你自己,更多的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如果你還拿不準別人的感受🧏🏽,那就盡量不要去打擾到他🕤🙎🏼,慢慢通過學習,用心的學習👩🏻🍼,學會幫助人這門很高深的學問,並掌握一定的技巧🧍♂️🎂。遠遠不止錢那麽簡單👨👩👧,但如果有時候‘錢’就是關鍵問題👨🏻🦲,不如靜悄悄的站在角落🖍💁🏿♂️,您資助的錢對資助人來說📐,已是上善之舉🦸🏼♀️。我們一定不要忘了初衷,不要因為我們有強烈的幫助人的‘欲望’,而‘急切’的去幫助敏感時期的孩子♐️。”他認為,怎樣做到既給孩子急需的幫助,又給資助人恰當的反饋,同時還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這是一個公益組織的基本功,是小石頭要盡快通過的考試和需要盡快掌握的藝術。這封郵件令人深思❤️,大家感覺到今後應更多在溝通方面修煉內功🦵🏿,首先把自己放下,認真考慮對方的需求,有需求的時候再給予,才是最合適的🏉🫃🏿。
心靈的凈土——誌願者家園
誌願者可謂是公益組織最重要的資源,不光是愛心的奉獻,也是身體力行的行動。對於小石頭來說,誌願者家園的建設也尤為重要,它不僅是一個助人的平臺👨🏽🏭,也是觀點與思想交鋒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收獲成長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很多人可能認為,做公益是單向的愛心給予,但小石頭卻認為,從公益中,每個人都得到很多,幫助人的喜悅、內心的富足感、境界的提升、誌同道合的朋友、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力的培養、思想的碰撞……🙆🏽♂️,比起付出,自己的收獲更多🧓🏻。正如瞿明波在《公益這條小石頭路》中寫道:“在公益的這條小石頭路上,有了這麽好的一群夥伴,有一種快樂叫不遺余力,公益或就是一條只要你真心快樂付出🧑🏽🏫,便可以隨時隨地開啟法門的心靈歸路。”
在他們看來💙,做公益不僅是助人和樹人,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一種境界的提升🦒、在行動過程中加強工作的能力、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更多誌同道合的人,這都是可以從公益中所能獲得的寶貴財富。即使再身處物欲橫流的都市🥘,這個心靈的凈土,會以一種直指內心的語言👩🏿🦲,喚醒人們心靈的本初。
孔子曾語“仁者,愛人”🍷,孟子也曾言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早就深深埋下了愛心的種子,合適的條件下就會生根發芽。公益組織要做的是激發這種愛心🤽🏿,當更多人加入的時候,也能夠匯聚更大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
小石頭眼下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盡快建立起一個誌願者家園,他們認為這是比單純的助學意義更大的事情🐗🏊🏻♀️。他們想把小石頭做成一個連接愛心人士🤌🏿、機構和學生的平臺😥,在這個家園裏,彼此坦誠相對、交換想法、心靈碰撞◾️,思考和探討還能做什麽🧏🏽♂️,如何做得更好🙅🏼♂️,也結識新朋友、加強組織能力和收獲成長。當更多人加入進來一起建設這個心靈家園時🙇🏼♂️,這個公益的故事就會變成大家的故事,這個夢想就會最終實現。
紐約有這樣一個公益組織,他們有自己的網絡平臺和系統🆘,誌願者能夠註冊信息,填寫希望參與何種公益類型、自己能提供什麽專長及可能承擔的工作。這就會形成一個網絡公益社群,人們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誌同道合的人,或許有的人只是簡單的參與🔥,而有的人有更多的能量參與進來👩🌾,可以帶來資源和好的想法,他們就可以自己成立一個項目,納入其他的誌願者。這就不僅僅是幫助幾個學生的事情,而成為一個能讓大家的愛心在上面匯聚和流轉的平臺🧔,從而產生更大的意義和新的動能⚂,幫助和影響更多的人。做公益需要不斷地有新鮮血液進來,這樣這個組織才是活躍的,不斷成長的。
接下來,小石頭需要盡快落實這樣的計劃,從身邊開始尋找這樣的組織或機構,他們認為只要大方向一致,誌同道合🧞,就可以資源共享👩🏼🦰,共同合作。他們看重的是實效⚪️,而形式則可以是開放的,所以在形式上不斷地探索和創新🕷👨👩👧。
“行勝於言”——清華精神的註解
很多人都有捐助的經歷和愛心,但將愛心轉化為行動力,真正投身公益的是少數。在小石頭的身上鮮明地體現了“行勝於言”的精神🍢,這種“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的行動力,還需到清華精神中去求解。
每一個在清華生活過的人或許都不會忘記💝,在清華園的二校門旁那座1920屆畢業生獻給母校的“日晷”,上面鐫刻著“行勝於言”四個大字🟠。近百年來✩,清華師生一直以此自律。隨著歲月的磨礪,鐫刻在其上的銘言“行勝於言”逐漸積澱下來成為清華校風的真實寫照,成了清華精神的註解,也造就了清華人嚴謹實幹、腳踏實地的精神。朱自清先生也曾說過“清華的精神就是實幹”,這種精神與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遙相呼應🤥,共同構築清華精神的內核。從小石頭公益組織的行動中👷🏻♂️,我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嚴謹實幹、腳踏實地、科學求真”的清華精神得到了傳承。
有夢想就會有希望🫅🏻,有夢想就會有力量,而要把夢想變為希望、化作力量,行動起來,就是最好的方式!每一個寒門求索的眼神、每一個純凈的心靈呼聲,每一份殷切期望與滾燙囑托,這,就是最好的動力!讓那些出身貧窮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感受到一些社會公平與溫暖,獲得多一些的機遇也多一些選擇,這,就是小石頭的夢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小石頭要走的路還很長,而我們的故事也未完待續……
供稿:意昂体育平台上海意昂會 作者:張蘇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