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圈裏,鄧鋒以“學霸”著稱。不僅因為他的技術和學術背景↘️🎅🏼,也因為他所組建的北極光團隊強大的工程技術背景🫏🤿。“你會發現我們這些人更適合做科技類企業的投資,更適合做早期投資⬆️。這也正是我們所樂此不疲的事業🎵。”十年本土化的過程中,北極光管理資產百億元人民幣🌴,投資了100多家企業📐🛒,80%以上是早期階段投資✈️。
如果不是十年前的“無心插柳”,鄧鋒或許會在他的美國實驗室中繼續他科學家的研究生涯。
2004年,鄧鋒創立的NetScreen被Juniper Networks以42億美金並購後,這位昔日清華“學霸”曾立誌要做一名科學家🛰。機緣巧合的是,因為朋友邀請,他在2005年參加了那次著名的美國VC團考察中國之行👨🏿🦱。在好友的“攛掇”下,創立了北極光基金🙇🏻。用他的話來說⚄:“在十年的時間裏,我一直在學習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做到本土化🪵。”
用十年學習本土化
在不同場合接受采訪時🦋,鄧鋒都會把北極光的成立當成一次創業。盡管具有中國背景🐂,但鄧鋒坦言剛回國時完全是一種美國化的思維🙋🏿。
人生地不熟🥵,從做企業到做投資的職業轉換👊🏻📽,加之公司也是新創立的👼🏻,基於以上的種種,鄧鋒坦承與那些設立中國基金的老牌機構相比🔄,北極光的步子邁的相對穩健一些,投資會謹慎許多。鄧鋒介紹,北極光從2006年4月開始投資🩲🪬,2010年才開始加速。“或許北極光的發展速度可以更快點,但是當你對中國不了解的時候👨🏼🔬,你犯錯機會更大;畢竟我們也要對出資人負責🤺。為了加強對本土的了解,對人的了解,我也交了相當多的學費。我們一直在學習本土化。”鄧鋒形容中國企業家生命力旺盛,生存能力很強🌎,不需要太多的水和氧氣👨🦳,有點像死不了的花,打巷戰的能力也很強,很頑強😗,能活著就堅強的活下去👷🏽♀️,不需要多少錢🏧。但是中國企業家更在乎的是把競爭對手打死,市場占有率是多少。
美國企業家比較嬌嫩🤹🏼♀️,需要很好的水、氧氣、溫度♾,但是十分重視創新,不會去復製。美國企業家考慮更多的是長期利潤,中國企業家考慮更多的是市場占有率。美國企業家都是專家型的,中國企業家要做全能型,既能創業、又能和政府打交道,還要懂財務,懂人情世故🦵🏽。從這一點來說,投資中國企業家的投資人也要十分全能🪦💁。
投資人要雙修:懂情懷還要能賺錢
用技術派形容北極光的投資風格比較貼切。這或許源於幾位創始人的風格。鄧鋒的一位朋友這樣形容:鄧鋒是那種“學霸”型投資人🧑🏿🚀,他對於技術十分癡迷,當然也對市場需求有著深刻了解🏄♀️🤦🏽。因此只有那些符合市場需求的超牛的技術型創業項目最能吸引鄧鋒目光。
“我們投資不會拿上市來定義企業的成功與否。”不過,鄧鋒也不否認賭對賽道最終成功上市的那些企業與投資人的成功🐬。作為投資人,在風來的時候💇🏽,行業高速發展🙎🏻♂️,賭對賽道最終上市,對於TMT這樣的新興行業是可以的。
但如果風投所瞄準的投資周期是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那麽挖掘那些靠譜的創始人和團隊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一種行業☝🏽,或者一種企業永遠是高速發展的,總是到了一定階段會出現一個低谷📐,低谷的時候如何挺過,才能看出一個企業的好壞。”
“投資人要能賺錢,因為要對LP負責🔒。同時,投資人也要有情懷🧑🏽🔬,因為投資時必須帶有激情和夢想。”鄧鋒坦言,在之前的投資歷史中🌯,曾經因為原則性錯過了一些後來估值很高的項目👔,但他並不後悔。“我投資的人必須和我有相似的價值觀🦋,估值並不能代表全部。”
王興是鄧鋒所說的有相同價值觀的創業者之一。鄧鋒說,他欣賞王興的理由是王興非常理性😱,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這與北極光的投資風格非常一致👃🏿。
另外一位讓鄧鋒印象深刻的企業家是中科創達的創始人趙鴻飛。鄧鋒眼中,趙鴻飛是典型的本土企業家🙂↔️:沒有海外留學背景🚮👩🏭,銷售出身,情商很高👩🏿🦱😼,非常接地氣🧦,善於處理各種關系。“本土企業家能夠創業成功並且做這種技術型企業的並不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他會有一個長遠的想法和目標,與我們的一些理念不謀而合。”
在鄧鋒的投資理念中👨🏼🔧,風險投資的樂趣在於共同創建👩🌾。和創業者互相鼓勵,共同解決問題,合作達到一個目標🙎🏿♀️,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一種互相認同的關系。“北極光做投資想做種地的人而不是打獵的人,這是我們的理念🧔🏻♂️。”
最好的十年
回國最初的十年,鄧鋒坦誠北極光的步伐更為謹慎,但下一個十年將是風投在中國角逐的關鍵。正如他此前的判斷的一樣,在經歷過早期的“摸著石頭過河”後,中國的創投正在由“大而全”向“小而專”演變,註重短期收益的“突擊入場”轉變為“早期布局”,未來踏踏實實深耕式的投資也才能更長久🛁。
鄧鋒認為🏦,未來的十年將是中國創投最好的十年✊。
首先,創業的生態系統建設已日趨完善✶。馬雲等人的成功將創業精神註入到整個國家,年輕人的創業激情空前高漲,國家經濟轉型對創業大力扶植,不論對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有諸多政策鼓勵;資本市場更加完善,創業板、新三板的開放,註冊製的日漸臨近🛑😅,使得更多中小企業有機會擁抱資本市場🪿,加快發展🧑💻;此外,湧入到風險投資行業的資本越來越多🧑🏽✈️,不論人民幣和美元都處於“不差錢”狀態,對於創業者也是一種鼓勵;整個創業群體的人才也更加成熟了,很多人過去都曾在大型的成功互聯網公司任職,他們的技術儲備能力🏍🦾、管理能力都比十年前高很多👨🦳。
其次,投資的機會更多了,也將更多的集中在科技導向型的投資。
第一,TMT領域🐉。其中一塊是同移動互聯網相關的娛樂化以及傳統行業互聯網化的機會🟦🪁。中國的互聯網原來以娛樂化為主,現在娛樂化繼續深入發展🪥,這塊可能有更大的機會;另外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的機會,如教育、金融、本地服務等🩳🦹🏿,可以通過網上平臺把線下銜接得更好,自下而上的做專業化改變;第二塊是跟移動互聯的設備🚡🏋🏿♀️、服務相關的,如智能終端、寬帶、智能家居、互聯網系統等👨🦱;還有就是企業級應用的機會,像雲計算🙆🏽、大數據帶來的一些網絡的變化和由此產生的投資機會。這也是北極光比較擅長和專註的領域之一🪚。
第二是健康醫療👨👨👦。中國人收入增長後,對於生命🦚、生活質量的重視越來越高,美容、微整容🚘🦶🏼、養生到處是🧔🏼,政府醫療改革的開放✳️,使醫療行業更市場化,這些對健康醫療👩🏿🚒、生命科學領域會有巨大的推動📸。未來中國能超過馬雲的企業家可能就會出自健康、生命科學行業,這個機會是巨大的。
第三是清潔技術。比如能源、環保等。新材料應用🤦🏽、新能源應用🧚🏿♂️、環保的相關產品🧨、產業鏈都存在巨大機會。這個行業成長速度不像互聯網爆發力那麽強,但還是很穩定地向上成長,而且他的市場不僅是中國而是全球🧣。
有機會的同時挑戰也必然存在。以此前的電商為例,對於資本吸引力巨大,但風險也巨大🫕。這同樣適用於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機會很多,挑戰巨大🏄♂️。不論是對於投資人還是投資機構🍚,在決策判斷上需要更加敏銳和高效率。
“我們的團隊是本土和海歸融合,大多數是學工程的,相當多的人還有企業運營或者創業的經驗👩🎨📜,這些是我們的特點。當這些融合在一起,你會發現我們這些人更適合做科技類企業的投資,更適合做早期投資。這也正是我們所樂此不疲的事業。”鄧鋒說。 (姚博海)
轉自 投資界 201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