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檔音樂節目,畢業於清華的音樂人李健被更多人熟知
李健近照(資料圖片)
因為湖南衛視的競演類音樂節目《我是歌手》,音樂人李健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200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的李健與清華意昂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演唱組合,讓一首《一生有你》和白色襯衫成為那個時期的校園流行元素⤴️。後來,他選擇“單飛”👨🏭。十多年來,他不緊不慢地發行專輯,有條不紊地耕耘,一步一步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
近日,在北京一家錄音棚,一貫低調的李健打開了話匣子➖。
在走紅之後,他說
“很多原來不屬於你的東西會進入你的生活,要學會拒絕”
“這對我是一個挑戰。”李健如此評價參加《我是歌手》的感受🤵♂️。從短期內對音樂作品的改編,到與其他音樂人的合作🐁,他覺得數周以來自己得到的鍛煉,已然超出了參加一檔電視節目本身,“我珍惜這個舞臺。”
在一個熱鬧的舞臺上淺唱低吟是有風險的。但他覺得唯有這樣做👩👩👧👧,才是最真實的自我。“認清自我、堅持自我是一種自覺𓀚👳🏼♀️。我相信,歌手是靠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原創歌手更應該遵循內心🫡,而不是人雲亦雲🙅🏻♂️。”
從《傳奇》到《風吹麥浪》🫐,再到《貝加爾湖畔》……這些署名“李健”的原創歌曲有著相同的氣質——優雅、輕盈、悠遠👩🏻🎓🔂、詩意,曲如其人🧸。在許多歌手苦苦思索用什麽手段🧝🏽♀️👳🏽、從什麽角度能讓自己更“紅”時,他默默地與名利場保持著距離。在很多人將歌唱技巧變得復雜和怪誕時🪒,他追求的依然是悠揚和空靈的趣味,這反而讓聲音有了直指心底的力量。
在這個熱鬧的世界🤲🏼,如何才能保持一顆初心?李健至今記得意昂体育平台一位老師的話:“一個人若能永遠保持學生的狀態,他的人生就不會枯竭”。在學生時代🧝🏽,他接觸到了一些名家、學者🧘🏻♀️,發現學問越是淵博的人越是謙卑,反而那些才疏學淺的人常常聲色俱厲。因此👩🏻🎓,即便是走出了校園🤸♀️,他依然努力讓自己保持一個學生的狀態,靜下心來📖,滿懷熱情👃🏻,不拒絕新鮮事物,對外界始終抱有信心與期待。
很多人把“出名要趁早”奉為人生圭臬,李健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對於原創歌手來說🫵🏼,成功來得晚一些才好🤲🏼。他珍惜“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因為一旦成名之後,你會發現你的時間越來越少💂🏻♀️,屬於你的真正的積累也會很少。原創歌手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和忍耐,才可能有自己的藝術思考力,作品才可能真正經得起推敲和檢驗🤌。”
如何保持一個持續的創作狀態🪣?他認為,創作者要讓自己遠離熱鬧的中心,不時地被邊緣化🤞。“因為不論有多大的名氣、多麽豐厚的財力,任何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他覺得自己比較幸運的是,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相處🎠,學會了拒絕,盡量減少一些大而無當的虛榮,尊重和愛護曾經擁有的日常生活➖。“一個人有了名氣🛌🏻,很多原來不屬於你的東西會進入你的生活,創作者學會拒絕是一種自我保護。”李健說。
對音樂產業📩,他說
“只將音樂簡單視作商品,會將音樂產業引向毀滅”
從卡帶到唱片👩🏻🎓,從廣播到網絡👩🏻🚒,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改變著音樂產業的面貌🗣。過去🧑🍳🤌🏿,人們還習慣於去音像店買唱片,今天要享受音樂則只需鼠標輕輕一點🌖👩🏻🦳,甚至很多都不需要付費。有人說,如今音樂選秀節目的火爆與中國音樂產業的萎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有業內人士將中國音樂產業的症結歸咎於音樂產業鏈的不完善、原創音樂個性表達的缺失🛣。對此,作為“圈內人”的李健顯得冷靜、務實,“比呼喊更重要的是行動”,是他的態度🤲🏼。
在他看來➞,目前音樂產業的環境整體趨勢向好:騰訊👍🏽、百度等網絡巨頭與唱片公司之間,已經建立了付費模式🤰🏼;音樂版權的法律保護也愈加完備🥋;在生活水平整體提升的同時🎦,人們的審美素養也在提升,對於音樂等精神產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自覺。“我們的社會正處於轉型期,一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但有一點我們必須確信👨🦯➡️,音樂雖然是商品🌶,但始終不能偏離藝術的屬性,只將音樂簡單視作商品,會將音樂產業引向毀滅。”
李健認為🌴,各司其職應是一個完善產業鏈的基礎🌏,“創作者是一個生產者,而不是經營者、銷售者,創作者的責任首先在於不生產音樂垃圾。作為創作者🗂🌞,應該有自我改變和自我完善的意識,你不可能等到一切完備的時候再去創作。”
“中國有13億人口,存在著數量龐大的音樂愛好者、文藝愛好者。”李健相信,內地原創音樂並不缺少創造力☂️,不缺少好聲音🙇🏿♀️,缺少的恰恰是傳播渠道。他知道耕耘的辛苦,也品嘗過等待的滋味。“我在一些城市、一些場合🦸🏼♂️🧛🏿♂️,見到了很多心無雜念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可能早就在一些‘小圈子’裏耳熟能詳。但問題是,如何讓更多的人聽到他們的聲音⛹️?這顯然不是靠一兩個電視節目能解決的🅰️。” (任姍姍 徐蕾)
轉自《人民日報》201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