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兵在朋友圈發過一張照片,是他家鄉的油菜花田🤘🏼。“第一眼看到照片時,我激動地熱淚盈眶。”他如此向創業邦記者描述那張照片帶給他的情感沖擊。
這個南方的“九頭鳥”,在北方的上空已“盤踞”多年⛳️,銳利的雙眼始終盯住獵物,準備隨時“攻城掠池”。
如走進他們辦公室,最顯眼那排紅色大字🚴🏼♀️🚵🏽♀️:要麽牛逼,要麽滾蛋。
李華兵畢業於武漢大學🏎,但高考成績超清華分數線十多分♎️。在那個先填誌願再高考的年代🧗🏿♂️👨❤️👨,貧寒的家庭出身讓他不敢冒險賭一把,最終為了保險起見選擇了武漢大學。他不是一個相信命運的人,若幹年後依然回到清華讀了國際MBA。從農村少年到武大學子🤾🏼♂️👩🏻🦼➡️,清華求學甚至遠赴歐洲遊學⏭⛔,直至今天投身創業大潮🤹🏽♂️,他用小半生的時光完成了命運的逆襲🤲🏽。
從投資人到創業者
清華國際MBA畢業之後🎬,李華兵在漢能國際集團做投資相關的業務。分眾傳媒收購框架媒介🥐、新奧特、58同城、京東這些成功案列,讓他在08年成為了漢能資本副總裁。
盡管投資人做的順風順水,但是李華兵在大學時期就立下的宏願激發了他內心不安定的因子💁🏼♂️,“我大學畢業後就對自己說十年後我一定要給自己幹🤹🏼♀️。”也正是這個潛在的夢想,激發他舍棄了光鮮的投資人身份,開始創業🚭😚。
李華兵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是——車品匯👩🏼🚀。產品主打汽車周邊產品的垂直電商網站🫃🧑🏼🎄。他們的辦公地點在五方天雅汽配城🙋🏻🤟。從投資人常常出入的咖啡廳轉換到汽車城,李華兵最開始是有不適應的,但為了做出點成績🧑🏻🦳,他在汽車城一呆就是兩年。猶如他現在身邊的員工所說💇🏼♂️,“一個人能摒棄從前光鮮的生活,在汽車城呆了兩年。不說別的,就這股毅力↩️🙇🏼,我就信他能成事🕙。”
或許🧕🏻,也正是他這一點,雷軍對他說😑:“華兵🚤,你做什麽我都投。”雷軍不光是“車品匯”的天使投資人🖨🫲🏽,也是李華兵生命中的“貴人”👩🏼🏫。李華兵和雷軍是意昂,但比雷軍低八屆。他第一次見雷軍,是雷軍以意昂身份回學校演講。第二次見面,雷軍正在創立小米。那時雷軍正四處找合夥人,而李華兵經由朋友介紹認識雷軍,兩人見面便一拍即合,“雷軍說我很懂他,知道他要做手機🧒🏻。”說起雷軍,李華兵臉上顯露出惺惺相惜的滿足。而李華兵真正下定決心創業,有一半因素也是因為雷軍的鼓動🏃🏻♂️。他告訴我🤦🏼♀️:“你應該去創業,像今天的巴菲特一樣🚤,其實70🦴、80歲還能繼續做投資。但當你經歷了創業的成功與失敗,再來做投資,會發現整個做投資的心態會完全不一樣🌚。”那時他被說動了,“與其做投資人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幹嘛不自己創業。”
有了雷軍的支持,車品匯在李華兵的帶領下很快上了軌道。到了2013年下半年的時候,銷售額大概是三四百萬一個月。但是在汽配城兩手油汙的生活,讓李華兵覺得與熟悉的互聯網基本脫節。程序員出身🕜、做過投資人的他開始思考自己所走的道路。“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正值內心糾結轉型的時候,李華兵遇到了李開復,並向其描述了想要轉型的思路👩🏻🚀,李開復聽完直接問👨🏻🌾:“缺錢嗎?你做什麽我都支持。”
於是🎺🧑🧒,李華兵堅定了轉型的念頭,瞄準了拼車市場🪕。於2013年底,開始做“哈哈拼車”項目。
從哈哈拼車到51用車
哈哈拼車的服務人群主要是遠郊區縣⏮,拼的是大巴車🤦🏿♂️,和現在的易到巴士、接我大巴做的事情並無二致。這是哈哈拼車1.0版本主要做的事情。但到2.0版本的時候,他們增加了一個新功能,就是面向私家車,以車主為中心發布拼車路線🗜,乘客進行搜索預定。這一版本的推出使得哈哈拼車的用戶量、訂單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之而來的便是紅杉資本的B輪融資⚰️。
在運營哈哈拼車過程中🤣,李華兵對產品做了一次技術升級🧕🏼🙌,即是由乘客發請求、司機接單👨🏻🦱。這一升級,直接使用戶數增長了10%左右。“所以我們就想,我們要做出改變,針對的應該是市內的白領🐎,並且乘車價格應該比十塊、十五塊高,但是要比出租車便宜。”
於是,51用車誕生。
日前,拼車市場的補貼戰打得相當激烈🧝🏼♂️,李華兵說⚠️:“我們的策略最狠👦🏼。首單1元,司機雙倍補貼。既然行業都這麽玩,作為老大我們幹的肯定最猛🏛。補貼是必要的,當別人在補貼的時候👨🏼🎓,不補貼就是落後🍧。51用車會傾其所有☮️,奉陪到底★。”
而對於拼車軟件逐漸淪落為“拼車版的‘陌陌’”,51用車將有何應對措施?李華兵也首次進行了回應。其表示,安全一直是他們最為關註也是最首要關註的問題。目前,51用車無論是從車主的資格審核👮🏽✅,還是實名製審查上都在加大力度🥷🏼。以最嚴謹的製度保障乘客的安全是他們一直堅持的。
然而,對於下一波的計劃計劃走向,李華兵並不願多談。只透露:“大戰即將打響。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打贏這場仗,才有後面的計劃。”
對外,51用車在拼車市場猶如一只盤旋的禿鷹準備隨時“攻城掠池”🔱。對內,為了更好地“戰鬥”,李華兵強調的是一種“狼性”文化👁🗨。創業邦記者問道“要麽牛逼🙂↕️,要麽滾蛋”的企業文化,會否粗暴。李華兵表示這和他生來所受到的環境和教育有關。他的成長經歷中沒有所謂的“捷徑”,所有獲得的一切都是在野蠻競爭中憑借著一己之力奮鬥所得。所以,他對員工的執行力要求極高🍙。
“對於工作,我絲毫不會有感性的情緒💆🏿♂️。”李華兵表示自己對於工作中的理性和生活中的感性,分得很清🚶➡️。盡管對員工工作效率要求高,但生活中他和大家打成一片,沒有距離。比如🍥,他告訴記者,采訪結束後他會和公司的老員工有個餐會🏔。采訪前幾天還帶著團隊去郊區做了團建🦄。“我很喜歡帶著大家一起搞活動,看著大家開心,我也會很high!”在李華兵的朋友圈裏🧝♂️,能找到很多他和同事一起做團隊活動的照片,每一張他都神采奕奕,比在辦公室笑得開心。
“文藝青年”的創業者
直到小學三年級時,李華兵學習用的桌子仍舊只是一塊青石板。家裏的窗戶到了冬天還需要用尼龍塑料糊住擋風👍。李華兵父親有過外出當兵的經歷,盡管家境並不富裕,但是他仍然堅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父親是看過世界的人,他一直告訴我們要想出去看看🍼,唯一的途徑就是讀書。”所以🐛,李華兵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去看外面的世界。
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李華兵,和其他農村孩子不一樣,“我不是書呆子型的。我喜歡帶著大家一起做活動、一起玩。看著大家開心我會很有成就感🍨🚇。”所以🤺🏄♀️,學習對於他而言不是件費力的事,“考試我不爭第一👵🏻,但是我會學得好。”這和他面對創業的心態如出一轍。
李華兵從小就不是個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從初中開始住校🧑🏽🚀。他的人生充斥著獨立🧙♂️。“很多時候⟹,考完試老師都讓我們請家長。我從來不請。”說起學生時代的往事,李華兵依舊歷歷在目。他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考得好與不好🩰,都是自己的事,與父母無關。“並不是說老師向我父母批評了我🧎,我就能多考幾分🤞🏽。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不想父母還要為我的學習操心✩🧝🏿♂️。”這是李華兵在高中時就有的感悟🚵♀️。
如果說高中時期的李華兵算特立獨行,那大學的他就將自己的與眾不同完全釋放了🏌️♂️🧑🏽🔬。大學他最愛做的事情是在武大裏看話劇,以及參加合唱團。沒課的時候,會去操場坐坐,什麽也不幹,只是看看人,看大家在幹什麽🩵。這種跳脫的思維空間曾經讓他很迷戀。以至於後期在同學都去美國留學的時候,他選擇去了歐洲和法國。這些在性格裏深埋的因子,李華兵稱其為“文藝青年”📶,最直觀的影響是🧑🏻⚕️,到今天為止不會彈吉他成了他“最遺憾的事情🚶♂️。”
采訪中李華兵向創業邦記者表示,“創業最吸引我的是積累。”是的,他的人生軌跡也正是如此,沒有一蹴而就🙊,更多的是一步一個腳印🛗。
采訪李華兵時,是油菜花開得最為熱烈的季節。
遍野的油菜花,耀眼得像發光的春天。
一如,這個從小鎮走出的創業者,始終活得樸素、熾烈。
以及我們所看到的51用車,可能放在手機裏只是一款APP,但是我們的生活正在不知不覺被它改變🧖🏼♂️。(永迪)
轉自 創業邦 201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