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雲誌,1975年9月出生🫵🏼,教授級高工,現任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總工程師。他憑借在電力電子技術領域深厚的研發優勢和跨學科、跨系統的超強集成能力,在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踐中🫶🏻,取得了理念創新、模式創造、施工裝備研發和新技術推廣等方面23項成果,解決技術難題27項,獲得國家新型實用專利6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
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總工程師林雲誌,1998-2001年就讀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取得碩士學位
林雲誌🧏👧🏽,這個從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走出來的科技型管理人才,通過不懈的努力,迅速成長為軌道交通建設領域的技術領跑者,通過一次次的突破,成就了他人生的新高度。
2015年🖇,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總工程師林雲誌獲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互聯網+理念破局施工調試難題
2008年,33歲的林雲誌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選擇🙇🏽♂️🏋🏼:放棄研究機構技術總監的職位和高薪🧑🏿💼🦹🏿♀️,成為中國中鐵電氣化局引進的高端人才🧑🏿🎓☃️。
在林雲誌看來,平臺很重要🦹🏽♂️。只有在中國中鐵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他的理論研究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項目成果。
憑借著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在他負責的第一個項目——北京地鐵15號線一期的建設中嶄露頭角➰,通過搭建信息化平臺,首次將施工和調試的內容按工序和邏輯關系建立模型組網,動態掌握各子系統的節點信息,此種模式在項目中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在國內首次創造了含車輛、信號👳🏼♀️、供電、通信等429項子系統全功能同步開通的紀錄,開創了中國地鐵建設史上的先河🧕🏼💤。該工程獲得北京市安裝工程優質獎、長城杯金質獎和中國安裝之星🌉。
在地鐵施工工地,林雲誌住板房🍇、看圖紙、跑現場,孜孜以求🧩🧵,專註於每一項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究。從接觸軌檢測儀🫸🏻、多功能接口測試儀🪤、焊接夾緊裝置5️⃣🍎、鋼軌軌距檢測等小革新、小發明到動態檢測車等“四大裝備”的成功研發再到數據化動車聯調聯試模式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領域的全面推廣,他的創新成果在不斷推動著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技術進步。
第五專業 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聯調新標準
在項目的實踐中🚶♀️➡️,林雲誌融會貫通,博采眾長,走出了一條“理念創新、技術創新、裝備創新”三位一體的創新之路。他的一大批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建設領域©️,得到廣大業主和用戶的認可,為整個行業樹立了科技創新的新標桿。
林雲誌在總結全國10多個城市軌道交通設備系統安裝👒、調試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運營和乘客為出發點的“大系統🤷🏻♂️、深集成、專施工𓀙、精聯調”的建設理念✵,在北京⤴️、重慶、南京等8個城市9條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中推廣實施。這種理念的創新改變了人們對“施工”的以往認知,將狹義的施工延伸到“集成—施工—聯調”為內容的廣義施工,明確了工序之間的服務意識🌆、紅線意識🦻,對整個施工有革命性的變革💪🏽。聯調聯試項目被業界俗稱為城市軌道交通站後“四電”專業之外開辟的“第五專業”。目前林雲誌正致力於推動住建部關於城市軌道交通聯調聯試標準的製定👨👩👧👦。
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林雲誌不斷探索🧑🏫,大膽實踐🛺,多項技術填補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史上的空白。廣州有軌電車是我國首條無接觸網電容充電有軌線路🤶🏼,大容量快速充電技術成為項目實施的“攔路虎”🧜🏻♂️。此項技術對於逆變裝置在恒壓🚆、恒流、涓流等多種狀態的快速判斷和切換有著嚴格要求🦻🏻,林雲誌反復試驗🌻,成功攻克快速充電技術🧰,他研製的大電容快速充電機可以使電客車在停靠站臺時用25秒的瞬間完成充電。經檢測性能達標🏋🏿♂️,控製穩定,並能滿足極端狀態的安全保護👊🏿🛍。在廣州有軌電車線路建設中還成功把BIM技術首次應用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施工領域,避免了因現場不確定性🙍🏿♀️、圖紙深度不夠等造成的“差錯漏碰”等問題👩,將工程施工轉化為工廠製造🎁,確保工程建設的精準和可靠性,提高了現場施工作業的一次成功率👐🏻。圍繞技術創新他還先後組織參與編寫了《地鐵施工及驗收規範》《中低速磁浮交通供電技術規範》等多個國家和行業標準🍨,不斷推動著工藝的進步。
先進的施工裝備不僅能解放一線員工的勞動力👱🏿♀️,也能推動工效的躍升🤷♂️。在裝備創新的過程中🖕🏽,林雲誌打破跨行業技術壁壘🚫🏃,跨過交叉學科門檻✊🏼,研製了多項施工裝備📴🙋🏿。基於DSP+FPGA微電子控製和大功率電力電子技術在廣州有軌電車項目成功應用。基於雷達掃描、圖像識別技術基礎上研發的聯調聯試動態檢測車得到普遍推廣。利用高壓水泵驅動👋、以電動閥門控製流速方向☢️、實現全斷面清洗的隧道清洗車全面應用。基於剛性接觸網人工安裝需要勞力多且容易造成較大誤差,研製的匯流排液壓布放車成功提升了匯流排安裝的精度和效率。
深度整合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
林雲誌一直致力於提供更高效🗼、更節能、更安全的軌道交通建設解決方案。這些創新成果不僅貫穿於軌道交通建設全生命周期的始終🧑👩🏻🔬,更體現了他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和技術變革的獨特認知🟨。
為了深度整合🤴🏼,服務軌道交通的全過程✉️,林雲誌始終圍繞軌道交通設備這個大系統進行研發,這些科研成果相輔相成,貫穿於軌道交通全生命建設周期的始終,形成了“集成—施工—聯調”的全過程體系。
利用紮實的理論基礎,林雲誌及他的團隊在總結傳統地鐵施工技術的基礎上✋🏼,綜合利用了微電子、自動控製、電力電子、模式識別👩✈️、數據處理等技術𓀍,對不同類型的技術難題采取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確保在不同工程情況下的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
在服務項目實施的同時,林雲誌不斷開展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技術攻關。他提出的雙向變流的供電方式🫁,克服過去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控製難的問題,改變以往二極管整流的能量單向性🏠,實現了電能的雙向交互,將是城鐵供電領域的一次革命。他目前正在致力於搭建全國首個基於全生命周期的軌道交通項目數據管理平臺🦺,該平臺可通過數據分析、合理判斷降低工程項目的總體造價,大大縮減建設人員的工作量。同時可在運營維管中對設備系統進行全面的維護和升級。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方興未艾🥳,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林雲誌也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他還在用矢誌不渝的追求和格物致知的情懷描繪著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美好未來。(曹力 黃煒)
轉自《科技日報》201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