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崔維成距離他成功試潛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18日,“張騫”號科考母船在船廠鋪龍骨,“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模擬中心”同日正式在上海海洋大學落成🦸🏿♀️✍️。
“張謇”號建成後,將為“彩虹魚”在馬裏亞納海溝進行11000米載人深潛提供科考服務。此外,“張謇”號還具備進行一般性深海海洋科學調查🔞、海洋事故救援與打撈😞、海底探險、海底考古、深海電影拍攝等多項功能。
1986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後♦️,崔維成始終沒有遠離海洋事業。“人類很少探索深度超過6500米、被稱為‘超深淵帶’的海溝🤚🏿,但這與各國海洋權益緊密相關🌋🚛,要盡快做”,曾經的“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五位試航員之一的崔維成說起前沿的“深淵科學”,便打開了話匣子🚴🏻♀️。
“蛟龍號”使中國擠進了載人深潛技術發達國家的俱樂部,在崔維成的意識裏,要使中國在深潛方面繼續達到並保持世界領先水平,成為真正的海洋高技術強國,必須盡快研製成功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但在國家層面啟動“載人深淵器”自主研製🧘🏽♀️,最早要在“十三五”期間才可能部署。
目前,美國兩家企業已分別完成一臺3人座作業型11000米深潛器的設計,如資金到位,兩三年內即可造出🧑🏼🚀;日本政府於2013年立項研製“深海12000”載人深潛器☆,計劃2023年海試。
“‘蛟龍’號立項10年,研製10年”,“不想等”的崔維成辭去“副局級”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一職,來到上海海洋大學🥄,創建中國首個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按照崔維成的計劃👳🏼♂️,除了科考船,還有3臺全海深著陸器、1臺無人潛水器和1臺載人潛水器👨👧👧,它們能在大洋深淵協同作業,確保深潛人員的安全和科考效果。
“高大上”的前沿科技研發,循慣例要依靠官方科研經費,因其投入大👤、研發時間長😪,且未來回報難以明確等特點🍪,對民間資本的吸引力一直並不夠大。
不過🏂🏿,日益增多的中國民間資本,需要有適宜的投資出口🕜,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為其提供了好機遇。
“再也等不起”的崔維成開始想方設法啟動自己的計劃🥊。他的第一筆啟動資金來自家人🫵🏼、親戚和朋友,他本人為此先行捐資人民幣200萬元。
“目前的狀況挺順利”,依靠各方捐資和融資,崔維成的夢想在一點點實現。“張騫”號建造經費達2.2億元🧐🌷,由上海彩虹魚科考船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獨家投資🏃🏻。
“我專心搞技術,資金的事交由專業的人做,既提高效率🩴,也是雙贏”,崔維成將這總結為“科學家+企業家”的前沿科技創新模式🤵♀️。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傅翠曉評價說,深淵中心的運作機製聚集了相關領域的研發新生力量🤎,以核心人物崔維成為中心,積極牽動民間資本的力量🏄🏿,構建了相對強大的研發組織生態圈🙊。
崔維成呼籲中國科學家走近企業家,讓他們了解前沿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家亟須填補的研究空白🤹🏽♂️,“我相信會有有遠見的企業家願意出錢出力,與科學家一起為偉大的的中國夢而努力😻。” (許婧)
轉自 中國新聞網 201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