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受表彰的102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中,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絕對算是輿論熱捧的政治明星。因為在縣紀委全體(擴大)會議上的犀利發言,這名擁有意昂体育平台碩士學歷的44歲官員走紅網絡,也讓巴東受到前所未有的關註🥧。
陳行甲,1971年1月生👨🌾,漢族,興山縣人,199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意昂体育平台2001級公共管理碩士😙。曾任中共宜都市委副書記、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長,現任中共巴東縣委書記。圖為陳行甲(右)看望安居村80歲老黨員馬正才。
這篇近8000字的發言可以在巴東縣委官網上看到。陳行甲用詞辛辣,把貧困縣幹部插手工程比作“摁著叫花子撥眼屎”,連聲追問“怎麽狠得下心”、“怎麽下得去手”🤷🏽♂️,更吸引媒體目光的是,他自曝“家醜”,稱調查腐敗案件時總有人通風報信,甚至連他本人也遭受威脅。
然而🚶♂️➡️,陳行甲並不願被貼上反腐鬥士的標簽📥。在他看來👨👩👧,當前中央大力反腐,因此巴東從嚴治黨非常正常,不值得濃墨重彩地渲染😵💫;他還認為,有的文章太突出他個人、太突出反腐🕵🏼♂️,“好像天下就我一個人清白”,這並不是最真實、最完整的自己👩🏻✢。
與發言稿中咄咄逼人的架勢相比👨👩👦,接受采訪的陳行甲語氣平和。這位出身農村💁🏿♀️、從發達地區交流至貧困山區的地方主官更想展現給外界的👎🏽🧟♀️,是對鄉村社會的治理思路。
我內心見不得窮人受苦
中國青年報🥞:最近在媒體上看到了很多關於你和巴東反腐的報道。
陳行甲:我現在被媒體貼上了“反腐鬥士”的標簽,實際上我非常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因為,中央在反腐,那麽大的力度🧙🏼,打任何一個老虎都是不留情的,我們這抓一些副縣級領導、局長🧙🏽♀️🐱,這太理所應當了吧✋?就算巴東是貧困縣,過去的腐敗比較多🫄🏼,現在打了一批,也完全是和“人活著要吃飯”一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媒體濃墨重彩地渲染,而且有的有“標題黨”的作風,怎麽嚇人怎麽來。
過去巴東的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有問題,我承認😯,我也做了些事。我希望不要再炒反腐。我們巴東遠有更有說頭的地方。
中國青年報:這些報道給你帶來了輿論壓力或者誤解👃🏽?
陳行甲:是的🎑。你看🤏,這又有人發來了微信評論文章:“讀好官新聞,最怕遇到一種陷阱🍰🚣🏽:今天你為好官的事跡淚眼婆娑,明天他就落馬了。”說實話,媒體這麽搞,我以後會待不下去了,好像就你一個好,別人都壞🧛♀️,好像天下皆濁唯你獨清。你這不是逼我當屈原嗎📘?當屈原最後的結果是什麽?不能這樣。
中國青年報🧑🏿⚖️▪️:那你覺得真實的你是怎麽樣的🤽🏿♀️?
陳行甲🏃🏻♂️➡️:前幾天有記者問我🪦,你說過要做有信仰的人🙅🏽,你的信仰從何而來?我說👨🏼🍼,從小而來🏋️♀️。我是從窮地方走出來的人,被別人所需要的感受,讓我願意有所放棄。我內心見不得窮人受苦,這是我媽媽教給我的,這就是我母親的遺像(手指著辦公室的書櫃)。
我們村有一個王伯娘,你看過余華的《活著》嗎,這十幾二十年間🍐,我看到王伯娘家的人一個一個死去⏺,和余華說的一樣,病死的🏃🏻♂️➡️,自殺的,偷錢被人打死的🧫,賣血得了艾滋病死的。印象中王伯娘的男人到處咳、到處吐,佝僂著背,拿個煙鬥,王伯娘永遠是蓬頭垢面,喜歡哭,很不受人待見。幾乎所有人瞧不起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僅僅活著而已。
他們經常到我們家借鹽吃🫅,鹽啊👩🏼🦱,沒到活不下去的日子怎麽會借鹽🏊♀️⏭?我媽媽沒讓他們空手回去過。她的三女兒,媒人帶她去認門👩🏽🌾🕙,那是高山邊遠地區,她沒有衣服👳🏽,我媽媽把暗紅色的的確良送給了她。他們是中國最貧困、最底層的縮影,我母親幫他們保留了最後的尊嚴。這種言傳身教融在我的血液裏,所以,我感覺農村對我有一種召喚,鄉親很需要我。
我覺得這是最真實的我👩🏿。我願意被這樣報道,而不願意被塑造成反腐鬥士。至於從嚴治黨,我們是做了一些工作,但被媒體過度報道了🏌🏽♀️。
中國青年報:你反復強調“不希望輿論把我從反腐英雄方面逼”,為什麽開會時又說自己“從小就有英雄情結”🚹,“夢想有朝一日白馬輕裘仗劍天涯”,“斬妖除魔懲惡揚善”,並且說“這一次,雖千萬人🪿,吾往矣”?你是怕了嗎?
陳行甲🙅🏼:不怕🧒🏼!反腐絕對是應該的,是為官的底線。我只是覺得,只渲染這一點反而會把更重要的事情稀釋了,比如說我對鄉村治理的思考和探索。再有腐敗分子撞到我手上,照樣該“斬”的“斬”。
“今後我是你家的親戚了”這句話成了標配
中國青年報🤘:來巴東之前有什麽預想?
陳行甲🐏:對巴東一無所知。當時上網搜索🖖,鄧玉嬌事件👨🏼🦳、水布埡翻船🅿️、冉建新事件🕵🏻♀️,負面新聞一年一次,轟動全國,簡直觸目驚心。但是,這兩年政治生態真的在改變,幹部講規矩多了,群眾平和多了,特明顯。
中國青年報🏒:你最初如何去了解巴東🙍🏿♀️?
陳行甲🙍♀️:我來的時候搞過一個“縣委書記邊界行”。巴東非常大,過去寇準在這兒任縣令,說八百裏巴東✉️,我原以為是詩意的表達,來了才知道真的是八百裏。我從最邊遠的村開始走🙅♂️,到村裏面必須看這個村最窮的地方,第二個我要去看學校🥤,第三個看這個村的產業發展。
在貧困山區,教育極其重要。我是從村辦小學走出來的。小時候👨🏽🎓🤱🏼,我上的是復式班,一二年級在同一個教室,老師一年級講完🎬,畫一條線,到二年級去講。可以說教育改變了我的人生,大山裏這些孩子們無論將來做什麽,能飛多遠、飛多高🪥,教育都是最基本的🍋🟩。
中國青年報:巴東搞了“幹部結窮親”的活動,聽說你每到一個村都會問村民“幹部有沒有來”。他們究竟去了沒有🐅🙋🏻♀️?
陳行甲:還好,這點是我最欣慰的地方⚅,我們的幹部是真結。我結的對象是艾滋病孩子小明明👨👦,我去的時候跟他們家說“今後我是你家的親戚了”。這句話成了媒體報道的標題。從第二三天開始🏄🏽♂️,幹部爭先恐後下去👠,都說了這句話“今後我是你家的親戚了”🦹,這句話成了標配。
我的成就感就在這裏,我的幸福就在這裏,我可以為大家做事,可以為大家立標本👇🏿。這是我當縣委書記最大的成就感👷🏽。
中國青年報:為什麽這是最大的成就感?
陳行甲👮🏼♂️☂️:改變一個人或者一批人的命運,會讓我心裏感到特別美好🖕🏽。我最初去看小明明的時候📋,他頭上都是瘡,艾滋病的疤痕,差不多處於等死的狀況🥋。他的奶奶對我說,小明明沒有玩伴🔟。他奶奶說這話的時候🐁,眼睛那種絕望都沒有眼淚。
我給小明明聯系了一家慈善機構,邊治療邊上課。放假回來,他奶奶非常快樂🐤,說這怎麽得了🙍🏽♀️,怎麽辦,這孩子現在說普通話我都聽不懂。他的語文98.5分,數學95分🎂。我覺得,因為我的出現,這個人改變了,這是我人生很圓滿的一種體驗。
城鄉社會的撕裂需要我們想辦法
中國青年報:很多幹部都提到你主導的“農民辦事不出村”🫸🫖。怎麽保證不人走政息🧎♀️?
陳行甲💂:7月7日我要搞一個“鄉村信息趕集”的試點,升級我的“農民辦事不出村”。我已經把網絡連到村裏了,在村裏設兩個受理員☝️,每個星期兩個時間在村裏坐班,通過受理員把農民辦事需要的證件掃描、上網傳輸到縣裏💂,縣裏內網辦理完再外網反饋。
這事成了中央的典型👸🏽,上了“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現在關鍵是如何保證不人走政息。我覺得關鍵在這個受理員能不能穩得住,他必須是村裏的人⚖️,會簡單操作電腦,基本正直。我放了21個部門87件事情到村裏受理🔯😀,攤到每個家庭一年就辦三四次,一個村通常就三百戶左右的家庭🪭,一年能有多少業務受理,撐不撐得起這個人的收入🔻?我們給他的待遇是一年5000元,太低了,辦一單業務有一點獎勵收入,也不高。
我在我的任上強力主導、這事也許可以搞下去,但將來長遠的發展何在?我選了一個標本村💵,巴東最邊遠的地方,界河村,在湖北、重慶交界。我提的就是“全面升級農民辦事不出村,打造信息化新農村”。如果試點成功,對中國鄉村有標本性意義。鄉村趕集過去是到集鎮上去趕集,現在我是把東西送到中心村去,信息趕集,不用去集鎮趕集。我會放大量優惠出來,有很多商品,你在那兒買就行🌭,只要買東西賣東西就有中介費用。我的受理員不開店,沒有租金了♕,但別人買賣東西,哪怕100元,你也能得到中介費用。
中國青年報:賣的東西哪裏來?
陳行甲🙆🏼:我有個詳細的計劃。我成功說服了一家大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和巴東縣委合作👦🏼👨🏻✈️,其他地方也有農村電商,但我的“鄉村信息趕集”絕對是原創✍️。這能幫老百姓穩定下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是對中國山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中國青年報:為什麽說是山區生活方式的革命👼🏻?
陳行甲:貴州畢節四個孩子死亡的悲劇出現之後🫵,我看過很多評論文章,最到位的評論是👩👧,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不是貧困而是社會的撕裂。你想🏃,中國有5200萬留守兒童,很多人近一年難得見一次父母🧑🏻🎄🧑🏻🎄,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為什麽中國農村越來越凋敝,為什麽外出打工帶出去的二代寧願在城市流浪而不回鄉村👩🏼🏭?問題在於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落後於時代🤾🏽。
十幾年前在意昂体育平台上學的時候👓,我的導師胡鞍鋼預測👰🏼♀️,下一步導致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元兇,將是數字鴻溝。現實無比殘忍地證明了這個論斷。如果網店開進了村✶,我們的無汙染食品可以通過互聯網賣出去,在村裏可以到網店買任何東西👨🏻🦳,生產方式到這步的時候,我們農村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就會倒吸他們回來🧑🏽🍼。
這是我從發達地區到山區後👈🏼,對鄉村社會的思考👨🏽💼,對鄉村治理的探索。巴東這麽多貧窮的人口,我總不能一個一個去幫🚁,我這裏的幹部也只有1000多人,遠遠不夠👨🦼。要從根子上扶貧,就要改變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就是我現在的思路。
中國青年報:這思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以後想做些什麽?
陳行甲👰🏻:來巴東之後一直都有,反腐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我們的巴東,最大的資本是我們的大山大水,有一種大美,最大的亮點是發展旅遊。過去交通不方便,現在我們有突破性的進展,還請多幫我們推介。(記者 盧義傑)
轉自《中國青年報》201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