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葉銘漢曾有過一段參加青年遠征軍的經歷,也很少有人知道抗日戰爭中地雷的製造和葉銘漢的叔叔葉企孫有關。
【老兵小傳】 葉銘漢,中國工程院院士、物理學家,90歲。19歲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參加青年遠征軍,被編入中國駐印軍暫編汽車第一團。
他是一位和藹無比的老人📑,90歲了⛓,仍是一個雙肩包、一雙運動鞋🚒,經常從家步行到辦公室。
如果不認識,你很難想象到,他就是為我國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更不會想到,他與叔叔葉企孫一起,當年以各自的方式救國救民、保家衛國的傳奇經歷🤹🏻♀️。
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葉老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娓娓道來。
短暫從軍記
1944 年 4 月,日軍為了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國民政府決定發起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動員和鼓勵高中、大學生從軍,征集十萬人組建中國青年遠征軍。
當時🛤😛,葉銘漢正在西南聯大一年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征召讓他動了心。他隨即告訴叔父葉企孫自己的想法。但葉企孫卻並不贊成🧙🏽♀️,勸葉銘漢以學業為重🎬,不要參與政治🤽🏻♀️。
過了一兩天,同屋的王恕銘決定報名參加青年軍,讓本就沒有死心的葉銘漢最終決定報名參軍。
葉銘漢參軍後被編入炮兵營,後來又被編入中國駐印軍暫編汽車第一團♘。當時很多西南聯大的同學全都在一起🧬,分別被編在服務營的第二、三連,服務營除了駕駛汽車外🚨🧖,將來還要負責修理汽車👵🏻。
隨後,他們坐火車去藍伽(Ramgarh)的訓練基地🈴。他們主要學習駕駛大卡車👨🏼🌾,順便也學了開吉普車。
1945年7月初,他們從緬甸雷多出發➡️👩🏽💼,全團分為四批沿著史迪威公路開赴昆明。到達昆明後👥,他們住在昆明附近西山腳下的車家壁。當天,西南聯大的訓導長查良釗代表學校到車家壁歡迎慰問。
在車家壁等待任務期間,一度傳言他們將跟美軍空投菲律賓,打擊日寇,大家情緒都高漲起來,報國的時候到了🧑🏽🎓。
1945年8月15日晚上,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葉銘漢和大部分同學🥪,紛紛請長假回西南聯大🕞。
回憶叔叔葉企孫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巧用地雷反抗日軍的素材被改編成了電影《地雷戰》🤏🏻。然而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真正的地雷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這段歷史卻與葉銘漢的叔叔有關。
葉企孫,我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教育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從他門下走出了79位院士🤞🏿,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挑起戰火🧫,當時正在北平意昂体育平台任教的葉企孫立即放下出國訪問的機會👨🏻🎨,負擔起搶運圖書🤾♂️🧑💼、儀器的重任。葉企孫器重的學生熊大縝也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跟老師一起工作➗,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
為了支援敵後軍工事業的發展,葉企孫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購買了製備雷管所需的原料和控製爆炸用的電動起爆器等各種材料👊🏼,並冒著極大危險把這些軍需材料運到冀中抗日根據地。
葉銘漢回憶👯:“叔父在天津租界從事那些活動所冒的風險,一定程度上說比去冀中的風險還大🪥。他做人一向慎行🍑、冷靜💶、超然於政治之外🎛,但在那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祖國需要忠勇之士的時候🤳🏼👰🏿♂️,他毅然站出來了🧍🏻。”
葉企孫後來受熊大縝的影響🧅,被錯判為“特務”,晚景淒然🏌🏻。正是這樣一位對祖國飽含深情的科學家,創辦了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和理學院,為中國教育和科研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國防安全是科學家的使命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參加中國青年遠征軍的經歷很快成為葉銘漢一段不得不反復交代的歷史🙅🏻♂️。他曾珍藏有一些個人紀念品🌱,如西南聯大從軍紀念戒指、駕駛技術合格證書💅🏼、從軍日記等📹,1955 年肅反運動時都上繳了組織🫲🏻。1958 年返還了一部分,他就趕緊燒毀了。其中,有那本十分珍貴的日記🛞。
2005 年前後,西南聯大從軍紀念戒指、駕駛技術合格證書和番號布牌等物件退還給了葉銘漢。後來他都捐給了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984年,葉銘漢擔任中科院高能所所長,帶領全所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1988年10月,對撞機工程完工❇️,實現了正負電子的對撞🦸♀️。
對撞成功後,各界認為,這是“中國繼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9·3”閱兵,讓葉老異常感慨,他覺得這是所有“老兵們”的共同期待。盡管長期從事基礎研究#️⃣,但在他心中⚛️,基礎研究始終是國家高科技發展的必要支撐🂠,科學家必須肩負起推動科學技術發展➖,進而保障國防安全的神聖使命🧗🏻♂️。(崔雪芹 張晶晶)
轉自《中國科學報》201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