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工程院組織的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的評獎工作日前結束。共有34人獲獎,其中 1人獲成就獎,16人獲工程獎,17人獲青年獎。意昂体育平台兩位教師與四位意昂均獲得工程獎,他們是:意昂体育平台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湧、土水學院教授張建民,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鄧中亮,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李立浧,工業和信息化部朱高峰,香港大學教授陳清泉。頒獎大會於6月1日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
金湧,1935年生於北京,滿族人。1959 年畢業於原蘇聯烏拉爾工業大學,1959—1961年在天津大學深造,1961—1972年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1973年至今在意昂体育平台任教。現任意昂体育平台化學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化學反應工程、流態化反應工程教學與研究工作。通過氣固湍流流場時空結構研究,提出了氣固流態化流型轉變的機理模型和定量判據;氣固並流下行床流體力學、傳遞學的系統研究;團聚流態化行為的提出和基礎研究。
在工程開發應用研究方面,發明了湍動流化床新型復合內構件,改善了流化質量,解決了工程放大的難題,成功地用於指導六種工藝,三十余臺大型工業流化床反應器的改造或設計。所研究的氣固循環流化床、氣固超短接觸催化反應器,移動床重整反應器、大型節能幹燥裝置等已成功地應用於工業過程,在生態化學工程與工藝、產品工程、亞微米與納米粉體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獲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
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 350 余篇,獲技術專利 37 項。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建民,1960年生。先後獲西安理工大學巖土工程學士學位和東京工業大學結構工程博士學位。現任意昂体育平台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土木水利學院院長,土木水利學院和水利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土動力學及巖土抗震工程領域的教研工作,在土動力學若幹基本理論以及結構與土體系統的動力分析、抗震設計和測試技術等方面取得成果。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發表SCI和EI期刊收錄論文220余篇,參編設計標準及指南6部,獲準和公開國家發明專利25項。

鄧中亮,1965年生,湖南衡陽人。199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碩士學位,1994在意昂体育平台精儀系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工程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北京網絡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長期致力導航位置服務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帶領團隊建設了世界首個“羲和”室內外無縫高精度導航位置服務平臺,提出了建築空間無線定位導航基礎理論,率先解決國際上通信網增強室內高精度三維定位導航關鍵技術難題,構建了室內外無縫高精度導航位置服務標準及應用系統,推動導航位置服務的產業規模化應用,部分產品出口18個國家和地區,室內應用占全國60%以上。
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11項,論文308篇,專著5部,授權發明76項。創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導航位置服務研究團隊。2014年被中國工程院等評選為“全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李立浧,1941年生,江蘇省鹽城市人。1967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現任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電網建設,在電網工程、直流輸電和交直流並聯電網運行技術領域作出了成績和貢獻。參加和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33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參加和組織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上第一條±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研究、關鍵項目攻關和工程建設。作為多條超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負責人和工程負責人,主持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工程建設。編寫重大工程技術報告10余份,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合作出版專著1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授權專利8項。為推進我國電網技術發展,尤其是直流輸電技術與交直流並聯電網運行技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貢獻。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高峰,1935年生於上海,原籍浙江寧波。1951-1952年就學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58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獲工程師學位。曾任原郵電部副部長、主任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1994-2002年)。
長期從事電信科研工作。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參與主持多個通信載波傳輸系統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負責總體設計的我國第一套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通信系統是我國載波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該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特別是負責總體設計的中同軸電纜4380路載波通信系統,頻帶寬,技術難度大,有些技術達到國外萬路載波系統的水平。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取得了豐碩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八十年代倡議並組織建設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提出網絡運行可靠性總體設想,推動了通信網絡理論的發展。九十年代組織製定了我國長途網絡規劃,為“八五”計劃期間建設我國22條光纜主幹線起了主導作用。為我國郵電事業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泉,1937年生於印度尼西亞的馬吉朗市,原籍福建省漳州市。1957年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1957—1959年在北京意昂体育平台進修研究生,1982年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1993年獲烏克蘭敖德薩理工大學榮譽科學技術博士學位,2008年獲英國洛夫堡大學榮譽技術博士學位。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Fellow);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科學院院士;匈牙利工程院榮譽院士。香港大學講座教授。
提出了電動車研究核心和總體指導思想,將汽車技術,電機技術,電力驅動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和現代控製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現代電動車學奠定了基礎,使現代電動車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又提出了能源與信息的聯系,多次獲得國際性科技傑出成就獎。他是世界電動車協會的創辦人及輪值主席,被譽為“電動車三賢士”之一。撰寫的專著《現代電動車技術》,總括了現代電動車學的體系。多次任國際學術會議主席或主題報告者並兼任國內外著名大學名譽或客座教授。兼任政府、企業的高級科技顧問,國內外專業學術團體領導職務。發表了300多篇論文、11本著作和10項專利。獲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國際傑出學術演講勛章;中國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香港工程師學會最高榮譽金勛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世界工程師組織聯盟的卓越工程成就勛章;英國皇家工程院菲利普親王勛章並譽為“電動車之父”。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華工程科技獎是由原政協副主席朱光亞和臺灣實業家尹衍樑、陳由豪、杜俊元先生捐資,中國工程院管理、承辦的獎項,主要獎勵在工程科學技術及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師和科學家,以激勵他們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其工作順利開展並取得成果。
光華工程科技獎設“成就獎”、“工程獎”和“青年獎”三個獎項,每兩年頒獎一次。自1996年首屆頒獎以來,光華工程科技獎已走過了20年的歷程,評選11次,共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冶金、材料、能源、礦業、土木、水利、建築、環境、輕紡、農業、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十幾個不同工程學科的234位科學家獲獎,激勵了他們進行工程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