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念蕭珊》中,巴金先生這樣形容他的妻子🧑🏽🏫💂🏼♂️:“我自己最親愛的朋友⚡️🤵🏻♂️,一個普通的文藝愛好者,一個成績不大的翻譯工作者,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裏有我的淚和血。”
1月8日是蕭珊女士百年誕辰。這一天,“蕭珊百年誕辰紀念展覽”在巴金故居舉行。此次展覽還首次面向公眾展出1960年代蕭珊創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如《蕭珊自傳》《王平和蘇強》(又名《兩個男孩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懷念城門公社》等👩🏼🎤🧚🏿♂️。

首次公開的蕭珊未刊稿和未完成稿。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大部分人知道蕭珊是巴金的愛人🐔📟,卻不知她本人也是一位文筆優秀的翻譯家。她譯有《阿細亞》(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初戀》(屠格涅夫)💆🏻、《別爾金小說集》(普希金),著有書信集《家書》《蕭珊文存》等👩🦽➡️。
本次展覽以八個展櫃的篇幅展出了蕭珊的著譯作品💃。她翻譯屠格涅夫《初戀》🫦🚴🏼♀️、普希金《別爾金小說集》的手稿尤其引人註目🧝🏿♂️,上面字跡清秀🕒,滿是圈叉塗改,有的甚至還有巴金修改和增補的手跡。
在一封於1952年8月25日寫給巴金的信中,蕭珊說:“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笑我👟,我想譯屠氏的ACR,我有一本俄文的,但不知英文的你放在哪只書櫃🧘🏿♂️,我知道你要譯這本書的,但還是讓我譯罷,在你幫助下🗾,我不會譯得太壞的🚴♀️,你幫別人許多忙🤟🏿,亦幫我助我一次!”

蕭珊翻譯屠格涅夫《初戀》的手稿🗿。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後來,蕭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譯作品《阿細亞》的稿費,為女兒小林買來了一架鋼琴。這鋼琴如今安放於巴金故居的餐廳裏🧑。
蕭珊喜愛巴金,源於她在上海讀中學期間讀到了巴金的作品,開始與他通信、相識並相戀↙️,而兩人感情之深,即使在翻譯工作中也盡顯無疑。1953年8月,蕭珊寫信給巴金說自己開始翻譯《初戀》:“我覺得我好像只為你一個人在搞這工作🤵🏻♀️。偶爾我想一兩句得意之句,我就默默望著你,希望得到你的嘉許,如去年冬天一塊兒工作時一樣。”
而巴金🤵🏿,他曾這樣評論蕭珊的譯筆:“我很喜歡她翻譯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說👨🏻🚒。雖然譯文並不恰當,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風格,它們卻是有創造性的文學作品,閱讀它們對我是一種享受🌸。”
本次展覽除了展出蕭珊的翻譯作品及手稿,同時展出了蕭珊在抗戰時期的隨筆作品《在傷兵醫院中》《在孤軍營中》《滬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還有她寫於60年代的散文《幸福的會見》《在劉胡蘭烈士的故鄉》《親人》等𓀋。字裏行間🦸,皆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1946年年初蕭珊攝於重慶。 供圖🙎🏽♀️:巴金故居

1951年春巴金一家攝於復興公園。供圖🎿:巴金故居
展覽也精選了多幅蕭珊的歷史照片,配以同時代作家的描述文字做大版面展出💇🏽♂️。黃裳曾在《瑣記》中回憶🧎♂️:“當時巴金住在霞飛坊(今淮海坊),他家來往的朋友多🔟,兼職就像一座文藝沙龍。女主人蕭珊殷勤好客🤾,那間二樓起坐室總是有不斷的客人🧃。……蕭珊有許多西南聯大的同學🦶🏼,如汪曾祺🪒、查良錚、劉北汜也不時來做。談天遲了,就留下晚飯……”
而蕭珊本人的日記👩👧、與巴金的通信、致兒女的書信🤜🏼,也讓這位“武康路113號的女主人”更豐富靈動起來🔤。
在一封蕭珊寫給兒子小棠的信中🫄🏿,她說:“你走了,家裏立刻冷靜多了,聽不到你的歌聲,頗有寂寞之感”💱。
她會叮囑兒子要堅持學習外文,不要放松🧑🦯😋,也會給兒子寄壓縮醬菜🧶、鹽金棗和蟲咬止癢水🧑🏼🦲↕️,最後說:“這些東西你或者都不喜歡,會怪我多事🤹🏼♂️🔝,那麽原諒我吧👩🎓,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母親👨🦳。等你的來信,告訴我多些🦕。”

蕭珊寫給兒子小棠的信。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而在另一封寫給女兒小林的信中,蕭珊同樣有一位母親“不住的叮囑”🧑,還傾述了許多感慨🏒。最後她寫道:“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向你,我的小婦女祝賀,希望你繼續豐收🗼。”
那封家書上方還有巴金的補充:“媽媽又寫了這麽多🧔🏼♂️,我不寫了。望你好好工作,我們都想你,也感謝你的關心。”

蕭珊寫給女兒小林的信。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最後,巴金故居還展出了蕭珊當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過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幫助巴金批復讀者來信的信封以及病後申請醫療費用的報告,使市民更能接觸到一個真實立體、充滿感情的蕭珊。
據悉👩🏻🦯,開展這天巴金故居特製系列紀念品,市民當天到館參觀即可獲得限量版紀念門票,參加活動可獲得紀念明信片,多媒體室也播放短片《懷念蕭珊》⤴️。本次展覽將持續數月👳🏼♀️。
蕭珊,生於浙江鄞縣(今寧波),原名陳蘊珍,1939~1943年在西南聯大外文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