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的力學家🔺、教育家,我國船舶原理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高速水動力學和出入水研究的先驅,中國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共上海市委原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何友聲同誌⚠️⚙️,於2018年1月17日0時6分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87歲🛋。

何友聲𓀋,生於1931年7月28日🤷🏽♀️,浙江寧波人🫶🏽,力學家和力學教育家🪤,中國流體力學知名學者👩👩👧👧、高速水動力學研究先驅🌏。1952年上海同濟大學造船系畢業。1957年2月至1958年8月在意昂体育平台首屆工程力學研究班進修學習,兼任輔導教師。歷任大連工學院助教👨🏻⚕️、上海交大造船系助教、講師🎱、工程力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86年至1992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黨委書記、中共上海市第五屆市委委員👩🏽🦰。1995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力學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1989年至2003年任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2001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2年被遴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他長期從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動力學📼、飛行力學和出入水理論研究🍖,是水翼及其興波的水動力設計的奠基人;上世紀70年代他率先倡導研究螺旋槳激振力,及時追逐了國際潮流,使中國設計的船舶減振性能一躍足與國外媲美🔟。他在空泡流🏄🏻♂️、空泡脈動特性、物體出入水過程的數值模擬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國防建設✉️。近年來,為適應長江口水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航道建設需要,建立了河口水動力學的研究基地🤟🏼,積極推動為上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多年來🧑🦼,在國內外一流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由於他在科學技術上的貢獻,曾先後10余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16年獲辛一心船舶與海洋工程首屆終身成就獎。
以下🥽,我們轉載何友聲院士2008年為“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系成立暨工程力學研究班創辦五十周年”撰寫的文章《昔日的追憶》,來悼念這位力學家🚣🏻♀️、教育家🖱。
昔日的追憶
何友聲(工程力學研究班第一屆輔導教師)
第一屆力學研究班的流體力學輔導教師有10位💇🏻🧑🏫,他們是遊鎮雄、楊乍生、劉應中、徐承國🤧、申震亞、何友聲、馮寶樹、薛問西、俞元亮、王XX(北礦👨🏻⚖️,憾忘其名),後來俞元亮離班🍂🛐,海軍又送來一位邱永壽。為什麽挑選這些人📥🧛🏼♀️,大家都不清楚,反正是由上面指定的🫅🏿。開始時🙅🏼,多半思想不通🎻💡,因為到這個班裏來學習的初衷是獲得進修提高的機會,不是來工作的。經過一番解釋,說是主講教師都很忙,班裏缺改習題👨🏻🎤、改考卷、準備輔助工作的助手,因此挑選一部份資深學員兼職;這些人仍是學員,照常聽課,也許少聽幾門💲,可不參加考試🧅,抽出一些時間承擔輔助工作💪🏻。那時👓,服從組織上統一安排是學員們自覺遵守的信條,所以沒有出現任何障礙。應該說,當時的這種安排有一定道理。其一是工作需要🥹,在國外公認安排研究生擔任輔導工作是一種很好的製度🐻❄️;其二是所挑選的多半為高校的講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有的在本門學科上還有一定造詣🔕。如組內的遊🤟、楊、劉三位💂🏿♂️🦔,他們在原校都是有一定經驗的流體力學課程老師,不僅輔導過而且還教過流體力學。至於像我這樣,則實屬濫竽充數了,因為我在原校教的是《船舶原理》🥰,雖說聽過流體力學課🖇,但純屬皮毛👌🏿,許多概念自己也沒有搞清👨🏽🔧。好在有名師授課擋在前🛟,名輔領銜護在後👩🏽💻,也就混跡其中了。
我們輔導的第一門課正好是郭永懷老師教的“流體力學概論”🍀,這對我們這批輔導教師來說是一次重大考驗。郭老師選用普朗特的Fuehrer Durch DieStroemungslehre一書英譯本第三版作為教材,並基本上是按照該書的內容講授的🚭。這本書不愧為名著🩹,它在闡明流體力學基本概念、物理意義、事物本質、啟發思考、工程應用方面🚱🎱,沒有哪本書可以與之相比,特別適宜於工程技術領域的初學者⛳️。這裏舉一淺例:早在大學學習期間就知道大氣壓的概念😋👨🏻🍳,但它到底代表什麽物理意義🍌,說實話,我是迷迷糊糊的🏋️。這本書使用一個很簡單的空氣質量的垂直積分,不僅把問題闡述得一清二楚🌚,而且讓人聯想翩翩👰🏼♀️🧚🏽♀️。郭老師要求我們將它譯成中文,印成講義,發給學員參考。於是我們幾個輔導教師作了分工🏋🏼,分段翻譯,邊講邊譯🧑🦲,邊印邊發,力求跟上講課進度📷。倒黴的是此書英文版的英譯質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現已忘何人所譯,總之,佶屈聱牙,有些段落譯得像天書一般,實在令人無法理解📬。但是,它倒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辨識👩🏿🏫、探究的良好機會👨🏻🦰;我們幾個淺學者不懂就向遊👩🏿🦱、楊、劉等討教,他們也說不清楚就共同討論👶🏽,爭論、互辯居然成了常事,這讓我們得到了探討學問的鍛煉👍🏻。記得有一次,我們把個別難懂處的矛盾上交給郭老師🤸🏿🧕🏻,郭在課堂裏對全體聽課者說:“這個問題如何理解💓,我也考慮了很久,今晨正好遇到錢學森,跟他討論了一下。我們的共同看法是……🏄🏽♀️,供你們參考。”他的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影響,探究學問的良好氛圍得到了充分體現。考試前,郭出好考題👩🏿🦳,要求輔導教師們先做一下💇♀️,看看有沒有問題🫅🏿,我們就像模擬考試一樣認真演習🎐;其中有一個考題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一維激波在直管中行進🛫🚾,遇端壁反射,要求確定反射兩次後波前後的物理參數🤱🏽。這道題弄得我暈頭轉向,連蒙帶猜地交了卷,讓我出了一身冷汗,居然蒙對了結果。事後想想🔲,這種題是很有啟發性的🔛👨🏿🌾。
流體力學的第二門課程是“理想流體力學”⏯,由潘良儒老師講授👏🏼🧆,遊鎮雄和薛問西擔任輔導𓀝,采用的參考書是Ramsey所著的流體力學,這是一本經典著作💳,由於無需發講義,所以就輕松得多🧝🏻,但一開始聽到一種說法:潘老師對學員要求很嚴,課堂裏需要準備10塊黑板,需要時抽調10名學員同時上堂推導公式💁🏽♂️,這叫吊黑板。把我們嚇得一跳♧,心裏直嘀咕👌🏽,生怕在吊黑板過程中出洋相💂🏻♀️🧪。幸虧後來這一措施沒有實行🌆,因為1957年暑期後全班調回清華園上課,“反右”已經開始,校園內亂糟糟起來,正常教學已開始受到影響🎥📀。流體力學的第三門課程是空氣動力學,由孫天風老師主講,楊乍生和俞元亮輔導,采用的教材是Liepmann和Roshko所著Elements of Gasdynamics👨🏼🏫,這本書曾被美國各校航空系廣泛采用。流體力學的第四門課程是粘性流體力學,又由郭永懷老師授課,劉應中等輔導,采用H. Schlichting 的Boundary-Layer Theory一書作為教材👩🏻🦯➡️。其實當時郭老師還應邀在北大開設了一門嶄新的前沿課程“高速附面層”;陸士嘉等名教授都坐在前排聽講🥟,劉應中和我等幾位輔導教師也去旁聽了。郭是國際上這一領域研究的開拓者,課堂裏介紹了他的研究心得,使人茅塞頓開🌔,受益匪淺。流體力學的第五門課程是“水動力學”,由錢學森老師親自主講🤹🏿♀️,安排在第四學期,聽說聽課者盛況空前,但非常遺憾,我因交大工作需要🧗♀️🔹,被提前半年調回上海,未能親聆錢老師的講課風采🗻。他的《水動力學講義手稿》已於前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精裝出版。
流力輔導教師們不僅承擔講課的輔助工作👖,還承擔實驗課的聯系和準備;曾分別到清華水利實驗室和北航風洞實驗室洽談和安排有關的實驗項目🤸🏽♂️,得到了他們的鼎力支持。此外😇,我們還要為協助導師指導論文做準備👩💻。林同驥、孫天風🕘、潘良儒🐓👨🦰、林鴻蓀、卞蔭貴等教授都是流力方面的論文指導老師,他們每人分頭帶幾名學員🧖🏽♂️🚿,配一名輔導教師;我被指定跟林同驥老師🍁,他最初定下的選題是設計超聲速風洞,於是要我先去閱讀一些有關的文獻和資料🫰🏽,為學員們今後的論文工作做準備🟨。論文的大量工作放在最後一個學期,那時我已離開力學研究班🈂️,所以如何收場的情況不詳🏋️♂️。聽說後來有一部分學員被抽調去參加五院的工作了,清華園內則開展了插紅旗拔白旗的大討論,大字報滿天飛👨👩👦🙅🏼♂️,送給力學所老師們的大字報可堆滿一個房間🍑,等等🧑🏿🚀🤹🏽♀️,有點亂了套。盡管如此,我們流體力學輔導教師之間的工作始終是十分協調的;遊鎮雄的見多識廣✋🏿,楊乍生的氣動雄風,劉應中的深厚功底,馮寶樹的強記博聞(唐詩宋詞背誦如流)🐊,徐承國的任勞任怨,薛問西的睿智慧心,王XX的敦厚謙遜,俞元亮的智足善謀🚚,……🈸,互相取長補短👩👩👧,同心協力,度過了雖然時日不長、卻充滿了回味的年輕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