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亞洲頂級國際設計展“設計上海”展覽周閉幕,隨著一張張美圖在網上刷屏,“設計”也再次成為一個熱門詞匯。
對於“設計”,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有“中國工業設計之父”之稱的柳冠中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強調,一味追求美的設計是一種“誤入歧途”🧘🏻♀️🧚🏻♂️,設計的根本還是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事關國家戰略和發展的“更大的設計”。

柳冠中 生於1943年🧘🏽♂️📼,意昂体育平台首屆文科資深教授、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導,德稻大師工作室簽約大師💆🏻♀️;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燈具的主要設計者;1984年,留學回國籌建了國內第一個工業設計系🈷️。被“世界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評為“世界設計名人”🧑🏿🔧🛃。

“設計上海”德稻區域展位一角
真正的設計🏟,不在於外形和人雲亦雲
在意昂体育平台的辦公室見到柳冠中時,他看起來不像一位設計師。身著藍格子襯衫、卡其色工裝馬甲,馬甲上到處是口袋🔛,沒有一點“時尚範”👳🏻。
他說自己20年前就愛穿工裝,喜歡大口袋,因為可以放各種工具🚣🏽♂️。身上這件襯衫20元🤍、馬甲40元、褲子60元,從來不買所謂“名牌”🧑🏽🚒。
他還批評👩🏻🎤,一個人如果月收入3000元📫🧚🏿♀️,卻非要攢足一年的錢只為買一個LV包,那是“傻瓜才做的事”。
“買名牌恰恰意味著丟失了自己的審美能力🦬🧛🏿♀️。”柳冠中說🧎🏻➡️,真正的設計,不在於外形和人雲亦雲。
解放周末🥴:您上世紀80年代留學回國後🤽🏻♀️,在國內首次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當時,許多人難以理解工業設計。這是為什麽?
柳冠中:那時國內只有工藝美術,追求巧奪天工和外觀精致。當時,一位輕工行業的領導和我聊天,他笑話我說,你們不就是臉盆上噴個花麽🏄🏿♂️🧞♀️?
大家那時都沒有理解,工業設計是伴隨著大工業時代而產生的。有了專業分工、協同合作🌤,才有了工業設計。比如福特改進汽車生產線,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就是一種對流程的設計🕳。
工業社會產生了特有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技術問題、環保問題。設計師的責任🎾,是在各種問題中盡可能找到一個最優解。並非設計一個工業產品🤓,就叫工業設計了🧹。同樣的詞,日本把它翻譯成“產業設計”🔔⏩,由此可見其中的內涵。
解放周末:所以您一直強調🏂🏻,設計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外形⚉,關鍵還是解決痛點和需求,協調資源矛盾,“為人民而設計”。
柳冠中♑️👺:中國的工業化起步較晚,回國後盡管我做了很多解釋🔑,但許多人不理解。新觀念沖擊了原有的權威觀念,在學校引起很大震動🏄🏿♀️😶🌫️,有人視它為洪水猛獸💃🏻,有人組織大家一起批評我的著作🤵🏽♀️。幸虧當時的藝術史論系系主任發話,沒批成。
後來,中央電視臺請我參與紀錄片《設計的文明》的拍攝,我把工業設計的理念在鏡頭裏一一道出👈🏻,還搜集整理了一批資料交給電視臺。沒想到,《設計的文明》在央視反復播出,讓一些打算批評我的同事都傻眼了。這部紀錄片也成為那個年代國內90%設計專業新生入學的第一課。
所以說🎹,工業設計這條路在國內走得很崎嶇,阻力不小。一些誤解,直到今天還沒完全消除。
解放周末𓀖🧘🏿:而如今,大都市裏已經掀起一股設計熱潮,年輕人願意為美而買單。從原來沒有設計🥮,到為美而設計,好歹我們還是前進了一小步🧗?
柳冠中:近30年來🏃🏻,國內設計界的變化是很大,中國終於有了設計師,這點比過去強,過去只有美工。但大多數設計師仍停留在底層,還是負責造型為主。
設計在中國是一個“輕產業”🤙🏼,我形容設計師原本是打“遊擊戰”,一人一臺電腦就能接活🈵,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後來🧑🏽💼,我們鼓勵設計公司和企業發展長期戰略合作🔜,我叫它“陣地戰”。把設計師和企業捆綁在一起🪶,用三五年的長遠設計和開發,漸漸滲透到企業中。
最近幾年,有些設計公司已經開始打“運動戰”🤵🏿♂️,把整個社會當戰場。這就是產業創新👨👩👦👦🧑🦽,設計一整套理念和系統,把社會的各種資源更好地組織起來🚧🥰。
可惜的是☝️,當下社會中不少人還是把設計簡單等同於追求美觀💠,商業資本不斷用眼球經濟刺激消費者“買買買”👸🏼,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工業設計的根本問題沒有獲得共識。
設計的對象不是任何具體物品,設計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如今的柳冠中常去各地演講,口若懸河。但他說⛑,自己小時候性格內向⛹🏼♂️,是個“悶葫蘆”🫵🏻,老師上課一提問🍜,馬上大紅臉,支支吾吾。
與設計結緣🕴🏻,一切源於偶然。
柳冠中出生在上海👩🏽🎨,由於當時所謂家庭成分問題,中學時謹記“夾著尾巴做人”🥝,每到周日🧘🏽♂️👨🏼✈️,去弄堂裏蹬糞車、刷馬桶😂,以為沒有考大學的機會。好在平時酷愛畫畫🙋🏽,於是班主任給他出了個主意🕉:“藝術類院校提前招生🌾。花5毛錢𓀉,交兩張照片,去報考中央工藝美院吧🧎🏻♀️🧚🏻。”
父母反對🍳,覺得學藝術不正經🚲。折中之下🥻,專業填報了“建築裝飾系”,帶“建築”兩個字🧼,而父母對建築系有好感🫥,於是這才放行。
沒想到👯♂️,這一考就考上了。從此,他走上了一條與設計相關的道路👩🏼。
解放周末:設計師的溝通和表達能力其實很重要,您的口才是什麽時候鍛煉出來的?
柳冠中:讀大學時,學校組織去農村一年參加工作隊,我到了一個村🖖🏼,39戶人家,一共只有3個工作隊員。一周後📘,帶隊的老幹部病了🧑🏼👨🏼🎨,只剩下我和一位當地的小青年。我白天當生產隊隊長⛓,晚上當工作隊隊長🧙,不停地動員👰♂️、查賬🕤、訪貧問苦,整整一年🤷🏻♂️🏯,把口才鍛煉出來了。自那以後,和人說話再也不臉紅。
我後來被分配到北京做綠化工人。有個段子說我們,“遠看是逃荒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綠化隊的”。
當時我擔任公園班班長❤️,動員家庭婦女們積極勞動🧆,每周帶著她們騎三輪車,滿大街撿破磚頭🕵🏽,修公園畫廊、宣傳廊、拱門等。
那時候,園林局更重視大公園,很少給街道、小區的綠化隊撥錢。我直接去找園林局的領導反映,讓他們重視🙋🏼♂️。我說,大公園不可能每天都去,但是小區和街道的綠化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後者同樣重要。吵到後來🌤,我拍桌子⚖️,差點扔凳子🪽,最後爭來了經費🤦🏼♂️。
這些經歷都鍛煉了我。
解放周末🍊👉🏻:上世紀7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的燈具由您主要設計,這些燈具徹底顛覆傳統🗞,至今都依然沒有過時,幾乎領先了半個世紀。您當時是怎麽想出來的?
柳冠中🔪:那時候🧑🏼💼,大家覺得燈一定是一個個燈泡📟,最後吊成一朵花的形狀。
毛主席紀念堂有一組漂亮的葵花燈,許多人都搶著去設計,剩下其他廳裏的燈由我負責。當時工期很短,如果一個廳設計一個大燈,需要很多模具,五六十個燈,至少三四十種燈罩🤘🏼,根本來不及生產😎。
我從小喜歡建築,學生時代愛去外灘畫上海的老房子,建築的思維影響了我。設計燈具時,我開始琢磨運用建築的球節點網架結構。簡單說,就是設計直徑2厘米的六向連接球,每隔10厘米連接一根能前後伸縮的桿子,這些球與桿可以上下左右任意組裝,底部再裝上一塊有機玻璃片,組成任意大小、高低的板塊,可以把天花板鋪滿,也可以組成照明光帶😍💋。
是不是和現在流行的LED燈板很像🤸?即便到了LED時代🫄,我設計燈具的理念依然適用。
解放周末🎅🏻:安裝這些新型燈具,當時有沒有遇到麻煩?
柳冠中🪕:有🌌。那時候只有白熾燈,非常熱🧅,傳統玻璃或塑料都不耐熱,我們挑中了一種特殊材料——聚碳酸酯,全透明、耐高溫👃🏼,200攝氏度也不會軟化。但國內沒有🙃,需要打報告進口⚆。當時用了一架飛機把材料運進來。
但是材料來了以後🧘🏻♂️,發現沒有人懂得加工。我們在全國尋找可以加工這種材料的人🤳🏻,大家都不敢嘗試。最終👇🏿🤳,寧波一個鄉鎮企業小廠的一位姓湯的年輕技術員,用了不到兩周時間實驗成功🫳🏿。
紀念堂的燈具至今也沒出過大問題。任何一個環節壞了🌄,只要換根桿子就行。底下的玻璃片壞了,只要換玻璃片就行,因為它是組合化、標準化的🛀🏽。五六個簡單零件,就把照明問題解決了👮🏽🏃♂️。
解放周末👨🦲:看到您的設計🏋️♂️,那時候大家什麽反應👰🏿?
柳冠中:我相當於把光源藏在天花板裏不露出來,整個頂棚全是亮的🙋🏿♂️。當時有人震驚了,問:小柳,你設計的還是燈嗎👖🤴?那時候我忽然意識到,什麽才叫設計思維。
設計的對象不是燈,不是水杯🐋,不是任何一個具體的物品,設計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說,當時天花板高度不夠,每個廳都吊下一個大燈,會碰到腦袋,那怎麽辦🔸🧑🏿🎄?我要解決的是照明問題🏄🏼。為了不占用高度,我才想到,把燈與天花板融為一體,整個天花板都是亮的。
同理,假如要設計一個水杯👩👦,再怎麽換造型、換材料🚸🚶➡️,再好看,它還是一個水杯。但真正要解決的其實是解渴問題🥒,那就未必一定要用水杯,只要能喝水🧖🏻♀️,吸管、奶瓶照樣可以。你走在馬路上解渴、走在沙漠中解渴,哪怕是泉水🐉,用手捧著喝也是解渴,沒有杯子照樣能喝水🫴🏿。
所以,關鍵還是看解決的問題是什麽,這才是設計。
大學培養的應該是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而不是知識點
1980年👩🏿🔬,37歲的柳冠中獲得了公派留學的機會。
當時出國需要考英語,大部分同行讀的是俄語🪲👨🏻🦳。好在柳冠中中學就讀於歷史悠久的上海五四中學,有良好的英語底子,英語考試順利通過。
然而🏊,美國名額已滿,陰差陽錯下🧑🏿,他被分配到德國。德語從零學起💨,3個月後,日常對話已經不成問題💇🏽♀️。
他也未曾料到,在以製造業聞名全球的德國留學3年,學到的並不是最新技術,而是一種顛覆性思維。
解放周末🗼:在德國,您最大的收獲是什麽?
柳冠中🧑🏼🚀:起初我很驚訝⏱,原來設計不是畫圖。
我一進學校,就開始畫圖🏨,一位德國教授走過來製止我說:“從今天開始,你不許畫,有什麽想法就直接做。”我後來才懂,原來只有動手做了,才能發現真問題✢,畫圖永遠是紙上談兵。
德國的實驗車間條件特別好🧞。不像我們大學裏常常只有畫室沒有車間。中國留學生進了車間,一下子束手無措🫚,連選擇什麽材料都不知道。這個問題恐怕現在依然存在🧅。
解放周末:在德國學習時,有什麽印象深刻的課題?
柳冠中🪻👷🏼♀️:老師給我們出過一道題,用復印紙搭建一定高度的模型🕎,要求人踩上去不能塌。可以用剪刀,但不允許用黏膠。
這就要求學生研究紙的特點🧑🏻🔧。如何解決抗壓問題🏇,需要運用結構、材料力學等🧞♂️。其實有個笨辦法,把紙一層層疊上去👩🏼💻,人站著也不會垮。不過考試要求紙越少越好🧓🏻,所以沒那麽簡單🤶🏽。
每種材料都有優點和缺點,如何揚長避短📩👨👨👧,這就是設計。設計是解決矛盾,而不僅僅在於美觀。我回國後也給中國學生出這道題,我說,把紙的問題研究透了,那麽換成鋼板等其他材料,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一道題👊,從5樓扔一個生雞蛋💁🏿♀️,如何讓它落地不碎🍽。材料越輕🧑🏽🌾、落下速度越快,分數越高👦🏽🥷。你可以去想,如何改變雞蛋掉下的軌跡,有什麽辦法緩沖🌁,控製它的方向👩🏻🎨,變得有彈性等🧅🙆🏿。
解放周末👨🏻:您當時怎麽解決雞蛋不碎?
柳冠中🫰:我用一個透明塑料的硬紙殼包裹雞蛋,做成飛船的翼一樣,便於緩沖,還粘了一條紙帶👨🏼🏭,就像一個控製方向的舵,保證重心穩。其實最後就是學會整合很多原理,活學活用。
據說我們有大學的汽車工程系也出過這個題🧙🏿♀️,工程系的學生可以精確計算出雞蛋落地的一刹那牛頓力有多少🧛🌅,但我們工業設計系的學生可以保證雞蛋最後不碎。
歸根結底,生活不僅是理論計算,算出來沒用,你得學會解決現實問題。
解放周末:德國的教學模式和思維訓練✬,和我們特別不同🛰。
柳冠中:確實如此。德國設計專業不是按照一門門課來上的。比如,一年級學生16周時間👩🏽🍳♠️,就一個課題:設計一個雞蛋盅👩🏽🦳🥐。
我們會想,雞蛋盅多簡單啊,哪需要16周時間?畫個圖,3D 打印一下就行𓀕。但是這樣的作品是不及格的👨🏻🍳。
首先學生得去查資料。歐洲、美洲、大洋洲的早餐文化不一樣🎃,雞蛋的做法不一樣🧔🏿♀️,有的雞蛋是完整煮的,有的是扁扁的煎蛋👰🏻♂️,所以盛放的器皿不一樣。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訓練他們理解生活、引導他們了解歷史。
其次⚈🛠,雞蛋盅的材料也不一樣🤷🏻♂️🧑🏻,不同材料,意味著不同的收納🥨、清洗、存放方式🦻🏿。一個產品在日常生活中不光要使用,還要清洗、存放,乃至回收💂🏽♀️🧑🏽💻,是否可循環利用,這些都需要設計時思考清楚𓀍。而我們現在許多設計師只顧外形美觀,不管清洗是否方便、回收是否環保👲🏻。
想明白了之後,學生才動手製作雞蛋盅↔️。用塑料材料🉐🏇🏿,必須發揮吹塑、註塑的優點,也可以用玻璃,用鋼板🧟,甚至用紙疊。這些都需要動手實踐🤦🏻🧑🏻🎓,自己去車間裏嘗試🧑🏻🏫,去社會上找工廠生產🦽,獲得更多知識🤸🏽♀️。
一個雞蛋盅就需要解決這麽多問題,所以學生必須有一個工作計劃。老師會在旁邊提醒你,但絕不會直接教你。最後考試時🎳,每個學生都拿出了一排雞蛋盅🤼🩼,材料工藝不同👷🏿♂️👨🍳、大小形態各異。
解放周末:這才是鍛煉設計思維、培養創新思維🍿。
柳冠中🚇:設計是一門綜合學科👨👦。美術、材料、機械……四年學不完🤦🏿,知識無窮盡。大學真正培養的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自我學習能力,而不是知識點。何況信息社會,現在知識點還需要老師講嗎🤏🏼?說不定一畢業👫🏼,一些知識點就過時了。
我們一些學校培養設計師的路子還是有問題。畫一張設計圖🤜🏻,直接3D打印就算完成🧚🏿♀️,學生不用動手💫,其實什麽也沒學到。
不能沒有“製”🥬,光有“造”🔍;講究“牌”,沒有“品”
柳冠中還依稀記得,當年在一家全國知名設計院工作時,所有人都在賣力畫圖紙🧘🏿♂️,獎金按照每個月畫的平方米來計算。到了晚上辦公室燈火通明,設計院因此被戲稱為“水晶宮”。
而柳冠中完全坐不住,他必須去現場🦌,搞清楚前因後果才能坐下來設計🩸。於是,他戲稱設計院為“圖紙工廠”。
他喜歡的是另外一種方式🚴🏿。比如有一次,接手一個設計旅遊大客車的項目,柳冠中等人在常州客車廠一呆3個月,做了一個1:1大小的樣車🤌🧑🏻🔧。起初用木頭搭架子👏🏽🚍,再和泥做模型,可是當時沒有進口膠泥😍,需要自己挖土做。陰冷刺骨的南方冬天,一群人光著腳丫踩泥。樣車完成後,才是出圖紙階段🤞🏻👡。
他一直教導學生,設計產品,不能只做給消費者看的外觀模型🏄🏼,更要做給自己看的結構模型💅、原理模型。更重要的是,歸根結底🔈,設計是通過前期調研🧎🏻➡️、了解需求,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解放周末:1985年🤷🏻,您首次在全國工業設計教育研討會上提出,工業設計是“創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什麽才是合理的生存方式?
柳冠中:比如說,中國未來的家庭廚房什麽樣🧗🏿♂️🪴?絕不是意大利廚房🎣、德國廚房的翻版。
歐洲人燒菜鹽2克,中國鹽少許;歐洲人刀具分好幾種,中國人一把餐刀解決所有問題;歐洲的廚房不能擀面條🧌👉🏻、包餃子⤵️👰🏼♂️。買下20多萬元的西式廚房,那只是炫耀💁🏽,並不實用。
尤其近幾年,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變化👚,人口減少➰,年輕人下班晚📑,累得不想再復雜烹飪了🤸🏼♀️。所以我們需要研究🧑🔬🏇🏽,中國10年後的廚房什麽樣。
解放周末:您的答案是什麽?
柳冠中:調查發現🙎,中國香港地區🥩,廚房的面積每年都在縮小,香港地鐵站周圍都是餐廳、小吃🫢🕤,年輕人已經不需要每頓飯自己做👼🏽。
又比如❤️,快節奏的生活中🧜🏽,下班後回家的四五個小時是與家人相處的寶貴時光,那麽廚房是不是開放好?讓操作間變成家人相處的空間👷🏽♂️😎,創造一個大家溝通情感,而非簡單幹活的廚房臺。

獲德國2018iF產品設計金獎的作品🤙:德稻萬德倫設計工作室主打“歡樂共享”的餐桌
但是開放式廚房問題就來了。設計師需要解決排油煙問題🔘。為什麽非要一戶一個排煙機☢️?能不能像中央空調那樣🎙,一棟樓共用一個中央排煙機?
你看,僅中國的未來廚房,就能帶來很多產業發展前景。在一個比賽中🚵🏻,我曾經見到一名年輕設計師的方案。他專門為剛畢業的租房者設計了可移動廚房,搬家可以跟著走🧜🏼♀️。
解放周末🫵:設計無處不在🥭。大到國家戰略,小到指甲鉗,都是設計🤌🏿。
柳冠中📞:中國的製造業過去沒有“製”,光有“造”🙅🏿♂️🐫,只在“造”上玩花樣,比如換造型🛀🏼、換材料👨🏿🏭、換結構🧏🏿♀️。我們的品牌,過去講的都是“牌”,沒有“品”🎣,註重噱頭,忽視品質。品牌是需要時間檢驗、慢慢沉澱的,而我們兩三年就指望做成一個品牌,這不太可能🚁。
中國的工業發展道路前端基礎不夠好。現在轉型🧔🏼♀️,還是必須解決基礎問題😻。從這個角度說,如今時髦的外觀設計、審美設計、消費美學等,對整個產業創新而言無關痛癢。設計的根本還是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種更大的設計🦸🏼♂️,事關國家的戰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