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11月17日🪴,黃昆與夫人李愛扶在北京郊區合影。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
9月2日,北京西郊賓館銀杏大廳🥲,人頭攢動,中國半導體學界的頂尖學者濟濟一堂。
他們為了共同的紀念🫎,相聚在這裏😤。眾多的學者、院士排著隊發言,回憶與一位物理學大師相處過的點點滴滴。
97歲高齡的楊振寧先生親臨會場,為這位大師獻上了這樣的贊詞🧘🏼♀️:
“黃方程🅿️,黃玻書🧯,引領聲子物理;律己嚴,誨人勤,堪稱一代宗師。”
這位“一代宗師”🌑,便是黃昆先生⛹🏼♀️👬🏼。而當天,正好是黃昆先生百年誕辰之日。
楊振寧回憶自己與黃昆的交往🥶,始於1941年的西南聯大🧔🏿♀️。彼時的黃昆從燕京大學畢業,赴西南聯大做物理系的助教。幾年光陰🍾👲,黃昆與當時還是西南聯大學子的楊振寧成為終生的知心摯友。1971年楊振寧回國參觀訪問🤷🏼,又在北京與黃昆重逢🫱🏻。
楊振寧對黃昆回國以後的經歷感觸頗深📦。他說:“黃昆以他特有的堅持原則的本事👨🦲,度過了非常復雜的這幾十年🧗☄️,而有了巨大的成就,對於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做學問:“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
“黃昆曾多次談起,他一生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聲子物理。應該說,玻恩是晶格動力學的奠基人🧑🎨,黃昆所起到的作用也許無法與玻恩相提並論,但在用量子力學的觀點重新系統闡述晶格動力學理論方面,在進一步研究聲子參與的各種具體物理過程,在聲子物理學科的開拓方面🧑🏽🚒,黃昆是最主要的開創人,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他是聲子物理第一人。”在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物理學會、九三學社共同主辦的紀念黃昆先生誕辰100周年暨半導體學科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朱邦芬這樣概括黃昆的科學貢獻。
作為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黃昆提出了雜質和缺陷引起的X光漫散射理論——黃散射👼🏽,以及著名的“黃方程”和“聲子極化激元”概念,並與他的妻子李愛扶共同提出“黃—裏斯理論”🦔☛。黃昆與愛丁堡大學教授玻恩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至今仍是固體物理學領域的權威著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夏建白說:“黃昆先生的文章,從現在的觀點看,影響因子並不是很高,當然當時也沒有影響因子這一說。即使在今天🌪,他發表文章也不會盯著影響因子。因此,做科研要看做的本質和貢獻是什麽🙅🏽♀️,而不是光看影響因子𓀜。”
創造知識方面🫳🏼,黃昆曾總結了三個“善於”: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學上有意義的問題;善於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決問題🚶🏻♀️➡️;善於作出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結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分享了他在1982年與黃昆一起到法國開半導體物理會議的一件小事⛹🏽:“我和黃昆先生住在一個房間💁🏻♀️。吃早飯的時候🕴🏼,外國科學家對黃先生很尊重🤸,對他90度鞠躬。我站在邊上,感受到黃先生在世界科學界的分量。”
做人👼🏼:樸素低調珍惜國家的每一分錢
研討會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物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展示了一份獨特的科學基金申請書🧍🏻。
這份申請書於1986年由黃昆親筆書寫,項目名稱為“固體能譜理論”👨🏽✈️,執行期是1987年至1989年,3年共申請經費2萬元。
這個只有2萬元經費的項目,科研成果卻不少🪔:產出37篇期刊論文™️、1次國際會議特邀報告🧼🅱️、5次全國會議特邀報告;“超晶格電子態理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黃昆先生這輩子就申請過這一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他特別珍惜國家的錢🍉💇♀️,但花自己的錢卻不太在乎。”朱邦芬說。
黃昆學生虞麗生在回憶文章中提到🗳,半導體所教研室的年輕教師林福亨得了肺結核,在北醫三院動手術失敗,生命垂危,是黃昆設法把他轉到阜外醫院重新手術,同時黃昆用自己書的版稅托人在英國買回特效藥。林福亨總說黃昆是他的“救命恩人”👩💻。
與在科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黃昆為人謙虛⛹🏼♂️🍋🟩,在生活上極其低調樸素🍙🚱。黃昆家是一套建於1955年的70平方米小三居的單元房子,地面是水泥磚🙅🏻♂️🧘🏿♀️,沒有任何鋪設🦧。上世紀60年代初,黃昆家中有一臺蘇式黑白電視機,一有重大節目👩🏽⚖️,年輕教師都湧到他家看電視,房間裏擠滿了人,許多人就爬到了他家大床上⚂。
雖然中國科學院後來給了他一套五間的院士房,但黃昆也只是在逝世的前兩年住進去了。黃昆去世後,李愛扶馬上就搬回了中關園,直到2013年去世。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面對媒體采訪時他經常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沒有什麽神奇和驚人的地方☺️。我這一路走過來是非常幸運的,每個時期都有著機遇,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總是能夠把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來,做點有用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至今留存著黃昆寄給他的一封信👭🏻。1990年5月🚵🏼♀️,黃昆到南京參加中國物理學會年會🤐,其間,鄭有炓建議他帶著夫人李愛扶到南京郊外逛逛。
“我給了黃昆先生一張較詳細的南京市地圖,會議結束後他回到北京,特意給我來信表示感謝,還說忘了把我給他的那張南京市地圖還給我🧝🏿♂️。點滴事例,足以表明黃昆先生實事求是的精神。”鄭有炓說🏒。
朱邦芬說:“黃昆先生始終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工作,做事十分認真,這是我國科技界當前比較缺乏的精神。”
為師👱🏼♀️:重視培養人才遠勝個人學術成就
1947年🙅🏻♂️,黃昆在給楊振寧的一封信中探討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回國,還是暫不回國🐵?
他在信中寫道🧤:“看國內如今糟亂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響,一介書生又顯然不足以挽於政局”;“如果在國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違良心。我們衷心還是覺得🐩,中國有我們和沒有我們,makes a difference。”
在強烈的愛國精神驅使下🐈⬛,1951年底,黃昆回國📯。據朱邦芬回憶,黃昆年富力強的歲月是在祖國的教育戰線上度過的。
1956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和南京大學聯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黃昆任半導體教研室主任,謝希德任副主任。該專業培養的學生,大多數成為我國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的科研骨幹💋👈🏽,因此學界也將這個專業稱為“半導體的黃埔軍校第一期”。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正是半導體專業的第一批學生↔️。他說:“入學的時候🥒,第一課就是普通物理🖼。黃昆先生講課的特點就是物理概念清晰⬛️、語言精練、邏輯嚴密🍻,我們聽課就是一種享受。”在與黃昆熟悉後,王陽元才得知🙇🏽,黃昆講一堂1.5小時的課,備課時間需要10小時。
“私下他的學生們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上世紀50年代初🀄️,黃昆老師的科學研究正處於第一個高峰期。當時完全放棄研究工作,全力投入教學是否合算?” 北京大學教授秦國剛在回憶文章中提到了這個問題。
朱邦芬說🕌:“黃昆始終認為,在中國培養一支科技隊伍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
大師已去,精神永存🔰。黃昆的長子黃誌勤說:“對於一個科學工作者來說,同行對他工作的關註和認可,是何等重要♞🤡、何等榮耀。如果我父親在天有靈,他會為這個巨大的榮譽🏃🏻♂️,露出他那特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