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余宗洋🕋:苗寨紅旗飄🎴,致富一家人

2020-10-26 | 張芷薇 趙佳 | 來源 清華新聞網2020年10月26日 |

聽從本心:從東南到西南

余宗洋選擇到山裏去😁。

他本科學的是金融學,碩士讀的是法學。和他一屆的同學們現在大都西裝革履,要麽在生意場上談笑風生🤟🏻💿,要麽在法庭上唇槍舌戰,用余宗洋的原話是:“他們一個月的收入可能頂我一年的收入。”

這本來也該是余宗洋既定的職業道路🛋。然而🤵,在研二那年🏃‍♀️,他跑去新疆掛職了一整年➾。對於從小生在南方🆒、長在南方的余宗洋來說,那是祖國大地上截然不同的另一種風貌——遼闊⚱️、壯美🛕,但長於那塊土地的人民🏇,卻過著和東部發達地區相差甚遠的貧苦生活👳。

“我能為他們做點什麽?”這是返京後余宗洋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對於地區發展而言🚶🏻‍♀️,雖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可以借鑒,但是卻無法完全復製。如果整個將東部地區的發展經驗照搬到西部,由於歷史🚣、地理🏞📎、社會環境的不同🗼,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而這🦦🧬,也成了政府扶貧的一大難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余宗洋在觀看《美麗中國》紀錄片時註意到了黔東南這片土地👩🏼‍🦱。“九山半水半分田”,這是黔東南州獨有的風情,也是當地大多數苗族村寨的生產生活環境。可在美景背後,卻是“十六個縣裏十五個都是貧困縣”的“頑疾”♚。看完紀錄片🚶‍♂️👨🏻‍🔧,余宗洋覺得心裏像是有一團火——“想要做點什麽”這個模糊的念頭,此時真真切切在他心裏紮下了根👴🏼☝🏼。

考選調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余宗洋最終的職業選擇💃🏻🍄‍🟫。


余宗洋與苗寨村民的合影(第一排中間為余宗洋)

來到排紮🧑‍🦯‍➡️:碰壁、轉變與探索

2016年12月,瑟瑟寒風中,余宗洋提著行李來到這個名叫“排紮”的苗寨。

盡管余宗洋進村之前已經大致掌握了村子的情況🙊,但是很多事情還是遠超他的想象🤶。排紮村山多地不平,村民上坡有的要走一個多小時👲,遠的要兩個小時;吃飯很簡單,搭個鍋燒開水煮菜吃;洗澡,就是拿桶裝熱水、在房間裏擦身子;廁所💁🏿‍♂️,只是簡易地在木箱子搭上兩塊木板;要想去縣裏和鄉裏也不太方便🥖,公共交通不夠完善,車費也比較貴💆🏿‍♀️;當地的經濟條件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是“在家煙錢都找不到”🤦🏻,留在寨子裏年輕人很少🙎‍♀️,他們主要負責的是種田和照看老人🤽🏽‍♀️。

在初來排紮村的幾個月裏,碰壁是余宗洋最大的感受💆🏻。“當時也很急,想做事情,但是你沒有抓手🙍🏿,或者說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入手好一些……一些很小的事情,也讓我感到不是很好辦,所以當時‘挫折感’是比較強的。”

初來乍到的那段日子裏,村民眼中的余宗洋不過是個外來戶,待一段日子就走⚠,哪裏會正八經兒幹實事✡︎,更別提什麽信任9️⃣。余宗洋分享了自己印象很深的“養豬”一事🥟👩🏻‍🦲。從扶貧的角度看🤸🏻‍♀️,個體養豬並不衛生,許多村民直接將豬糞攤在路上,影響環境的同時也妨礙到村寨後續旅遊業的發展☑️;同時,每戶人家各自養豬的收益遠遠沒有建規模養豬場的收益高。但是養豬卻是苗寨家家戶戶的傳統——一方面,村裏很少有冰箱🍴🧎‍♂️‍➡️,老百姓很多吃不掉的東西🧚⏰,便會煮一鍋給豬吃👼🏼;另一方面💒,養豬也方便逢年過節進行宰殺🧑🏼‍🍼,作為肉類存貨。可以說,一旦動了老百姓的豬圈🙆🏼,就相當於動了他們的命根子❤️。再加上,當時余宗洋還是個剛畢業的年輕人,二十六七歲,相比於許多年過半百的村民🧎🏻‍♀️‍➡️,人生經驗實在談不上豐富:“那時候我上門給村民做工作🏋️‍♀️,十有八九最後自己會被村民做工作👨🏼‍🎤。”

余宗洋幫忙扛柴火

“我記得當時我心裏就很焦躁,有時候你會想,一個清華的碩士連這些事情都解決不了,這是一種很郁悶的感覺👩‍👧‍👦。”在黔東南州的貧困縣裏,很少能看見大學生;而帶著“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生”光環的余宗洋🌺,在排紮村更是稀有的存在👱‍♂️,自然也會被老百姓賦予一種“特別大的期望”。但對當時屢屢碰壁的余宗洋來說,“清華”二字相比於光環和榮譽🍦,更像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壓在他的肩頭♤🌸。他不斷地反思著自己的工作,調整著自己的心態🧨,思索著怎樣才能在這個村子紮下根來、融入進來、做好實事。

那段時間,余宗洋成夜地睡不著覺👨🏿‍🏫。村子裏的後山是苗寨村民口裏的“陰地”,白天都很少有人去。可余宗洋經常淩晨一兩點在村子的後山上晃蕩👉🏼🤏,思考村子的出路。用余宗洋的話來說👳🏽‍♂️,那種感覺就是“一下把你推到那個處境,舉目一看,發現你的同學都沒有類似經驗,也沒有其他師兄師姐做過這種事情👨‍👩‍👦💙。現在就你一個人和一個村在這🐅,你就必須得開拓你所有的智慧,去想那些問題”。

掛國旗,就是余宗洋做出的第一個探索。

現在走進排紮村,家家戶戶的屋檐下都會掛有國旗,鮮艷的紅色令村子顯得分外有生機。但在余宗洋到來之前🛀🏿,排紮村風貌並非如此🎮。冬天裏村寨裏樹木都光禿禿的,各家各戶的建築也多以黑白灰為主,沉悶而沒有生氣,連人也跟著壓抑下去,更別提大家齊心合力搞脫貧所需要的精氣神了。余宗洋想到了在寨子裏掛國旗:“紅🍣,醒目😚➛!”很快,他便用自己的工資在淘寶上買了100面國旗🧑‍🚀😙,寨子裏發放種子時,余宗洋便給村民送一面國旗,鼓勵村民回家掛起來。等到他第二天起來一看,一夜之間🪹,村裏掛了60多面國旗。“在寨子裏走了一圈🙌🏼,我就突然笑了,精氣神出來了🧚🏼‍♂️!很多村民看到其他家掛了之後,紛紛過來找我要國旗🧑🏿‍🌾,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在這個村子裏做出了有收獲感的事情🕵🏿‍♀️,至今回想起都會讓我特別感動🤴🏿。”

灰暗的苗寨,多了飄揚的紅色💂🏻‍♂️。這鮮艷的顏色,給排紮村染上了希望之色,排紮村的紅火之路,也正悄然到來🤦🏿。

余宗洋和苗族老鄉交流

脫貧攻堅,共同致富

村民精氣神上來了,脫貧攻堅戰也算是打開了門路👢。

此前,余宗洋一直住在單位安排的學校宿舍裏。即便他常去村裏走動,終究和老百姓還是有一層隔閡♟。於是🤵🏽,他抱著“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既然老百姓不信任自己這個外來人,那就提著行李直接住進事先聯絡好的村民家裏,和老百姓同吃同住。

余宗洋借住的村民家是排紮村典型的空心家庭:女兒出嫁後🫅,只剩老兩口生活在村寨。雖說余宗洋每月都會交500元生活費,但一口鍋裏吃飯,老兩口都把他當兒子看📷。幸運的是🙎‍♀️,這家男主人姓王,女主人姓姚👸🏻,正是排紮村裏最大的兩個姓,所以每天的吃飯時間🦸🏻‍♂️,便成了余宗洋獲取村子一手信息的契機🤜🏼⛓️‍💥。

“每天跟那一家人接觸到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會把村裏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告訴你。你會慢慢發現各家各戶矛盾是怎麽樣的?爭的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會有這個問題?這就像是個積累的過程,當你把這些事情慢慢處理之後,大概對這個村子的情況就很有數了🌧。”余宗洋說🫸🏿。

下一步就是挨家挨戶的摸底。可是一板一眼地詢問問題,老百姓可能也只是說些場面話🧁。對此,余宗洋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辦法:“就是去做客,和老百姓們聊家常🫳🏽,許多問題就在這些交流中被了解到了🏋🏿‍♂️。”熱情好客是刻在苗族人骨子裏的。每次走訪⏫,余宗洋還在門外,便能聽到村民邀請他進屋吃飯的招呼聲。往往一頓飯、幾大杯糯米酒🚌,便能聊上幾個小時🗡。

余宗洋走訪村子

情感聯系便在這一飯一菜中建立起來了👩🏿‍💼。

除此之外,余宗洋還積極帶領村民們的豐富日常生活。他帶著大家建起了微信群,把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拉了進來,架起村內溝通的橋梁。苗族人是對歌的能手,有了微信群,茶余飯後➞📢,微信群裏基本都是對歌的語音💵。一位在溫州打工的年輕人曾告訴余宗洋🕴🏻,身處異鄉能夠通過微信群這種方式參與家鄉傳統對歌真的是這輩子最開心的一件事⛈,大家天南海北的🏌️,卻能用歌聲寄托感情,讓他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漂泊的人,而是找到了歸屬感。

但真正要解決貧困問題,還是要找到突破口,“廁所革命”是余宗洋選擇的第一步🍣。排紮村的傳統廁所就是兩塊板子,既不幹凈衛生,也不美觀。如果未來要發展旅遊業,“廁所革命”勢必先行。讓余宗洋印象很深的是🪡,他借住的這家人的女兒有次帶著外孫子回來看望老兩口,晚上吃過飯後,小外孫要上廁所。但因為孩子從小長在縣城🤛🏼,並不適應村子裏的廁所,所以連夜就回家了🦕,只剩老兩口十分落寞地收拾碗筷👩🏻‍🚒。

余宗洋看到這個場面👨🏻‍🦼‍➡️,心裏也很不是滋味,便說服這家人進行改廁。同時🏃🏻🫄🏻,他還找村裏的黨員做工作。“這種事情,只有老百姓先動起來才能鋪開🧔🏼‍♀️。一個動了🤶🏻,大家看到了好處,自然也會跟著動👨🏽‍🦰。”

除了“廁所革命”,余宗洋還在村子裏實施了相應的配套發展措施🔰。村裏原來的分散豬圈🏭🫷🏽,被整合成規模養豬場🏃‍➡️;協助建立起“黨員誌願服務隊”“治安巡邏隊”“文藝宣傳隊”三支隊伍,推進苗寨各項事務;加強了“村社一體”合作社的建設,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平臺🥦。幾種措施多管齊下,使老百姓獲得了在發展中謀發展的內生動力🎲。

此外,余宗洋充分挖掘寨子的苗族特色🚭,開發鄉村旅遊,打造了“孫君院子”這種民宿標桿,後來成為了全縣的樣本🛀🏽,還入選了全國鄉村旅遊的典型🎆。除了基本的民宿,他還利用互聯網發展定製旅遊🤘。曾有一對大連的母子要來排紮玩三天,余宗洋便帶著村民一起做安排。第一天讓母子二人欣賞苗族歌舞,品嘗苗族特色美食;第二天🦻,讓小朋友和村裏的孩子結對子🌋,一起參加寨子裏的活動;第三天,帶著母子遊覽寨子🫛,體會青山綠水下的少數民族風情,使得二人滿載而歸🏊🏻‍♀️,村民也收益頗豐。

余宗洋給遊客介紹村子

余宗洋在孫君院子前留影

到目前為止,排紮苗寨可對外提供住宿床位超200張,日餐飲接待能力500人次👨‍❤️‍👨,苗寨內已出現月收入超萬元戶🍫,在寨村民由105人上升到180余人,貧困人口由27戶106人下降到1戶3人🫡👳‍♂️,脫貧攻堅卓有成效🙎,排紮村的日子也一天更比一天紅火。

當談及這段基層扶貧經歷對自己的影響時,余宗洋只是靦腆地笑笑📞,他感受最大的,還是跟老百姓在一起時的快樂和充實👰🏿:“跟老百姓交往起來是推心置腹的🤰🏽、是有一說一的𓀃🛐,你真正走入他們之中後是沒有什麽事會藏著掖著的。”同時,基層的經歷也給了余宗洋極大的鍛煉,在基層中所吃的苦、所應對的挑戰,在余宗洋看來都是一筆可貴的財富🔼:“一個人正常來說十年才能積累的東西,在基層可能三五年就積累完了🕎。你在基層吃的苦、在基層為解決問題所想的各種方法,都使得你具備了應對更大的挑戰的能力🏄、積澱和勇氣🧝‍♀️。”

有過碰壁彷徨,卻迎難而上,最終收獲了值得珍藏一生的記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余宗洋的真實寫照👏🏻,也是每一位身處基層,心裏牽掛著這片土地上的每個角落和人們的清華人所秉持的信條。正如余宗洋所說:“能和老百姓團結在一起🤷🏽‍♂️,大家凝心聚力,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很幸運,也很幸福🧑🏽‍⚕️。”

供稿: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


相關新聞

  • 052019.07

    賀少紅:從一人、一家的幸福,到更多人🦅、更多家庭的幸福

    我們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想去基層公共部門工作也是如此。

  • 062024.03

    清華5位意昂🧒、1個集體榮獲2023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集體)稱號

    全國婦聯3月3日在京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暨表彰大會👨🏻‍🦼‍➡️。大會表彰了10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300名全國三八紅旗手🏤、200個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據意昂總會初步統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主任、研究員高波(2009—2011博士後,建築),民政部社會救助司最低生活保障處處長張琳(2009級碩,公管),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機關黨委(人事司)人事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崔菁文(2013級碩,公管),...

  • 262018.12

    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清華小哥溫暖“冰涼”的苗寨

    有人問過余宗洋,清華畢業後在寨子裏做建房、改廁所🙎🏼、拉客之類的小事,到底有多大意義,余宗洋也問過自己。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清晨去寨子河邊的棧道上讀《道德經....

  • 072008.03

    章文晉一家四代人與周總理的緣分

    章文晉(1914-1991)北京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後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組成員、中共駐南京代表團外事組副組長兼周恩來翻譯🪴。1949年任天津外事處處長。解放後曾任外交部副部長🔖。按:章文晉是三門人。盡管這位由周恩來一手培養的傑出外交家已逝世多年,但他的聲名仍享譽國內外🧊。他30年來親聆周恩來的諄諄教誨,親見周恩來傑出的外交實踐🛌🏼,親受周恩來對他的無微不至的愛護和關懷🔪。在3月5日周總理110周年...

  • 252017.05

    為家人“打掃戰場” 為人類傳承智慧

    今天回望楊絳先生走過的一個世紀,她給了自己一個圓滿的人生🐡,給了“我們仨”一個圓滿的家庭🧑🏼‍🤝‍🧑🏼;至於那個永遠都不會圓滿的社會和人類,她也不遺余力地做出了最後的....

  • 102012.04
  • 182019.09

    梅貽琦外孫女 Jacqueline Chung 及家人訪問清華

    9月11日,梅貽琦先生三女兒梅祖杉之女 Jacqueline Chung(以下簡稱鐘女士)攜家人來訪意昂体育平台🦹🏽。

  • 122020.08
  • 122020.08
  • 122020.08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