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沈明忠(1993級碩🧛♂️,熱能)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

沈明忠同誌現任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沈明忠同誌參加工作20多年來🐗,致力於國家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刻苦鉆研技術,始終愛崗敬業,帶領科研團隊參與了國家多個發電、化工等多個行業節能環保重大工程,科研成果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電力建設科技成果一等獎等重大榮譽,為國家燃煤煙氣脫硫、核電凝結水精處理等設備技術標準的建立🤳、應用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華電環保、水務等業務開創🦵🏿、發展、壯大和華電科工科技研發🏝🔪、設計管理體系的構建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註入了創新動力。

據悉🗾,“全國勞動模範”是我國勞動者的最高榮譽👩🏽🎓,每5年評選一次,本次表彰也是華電科工首次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此次表彰大會,黨中央🪲、國務院授予1689人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授予804人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拔新領異,創心著就碧水藍天
——沈明忠同誌事跡材料
他是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他是華電科工科研道路上的帶頭人。
他是無數心系環保的仁人誌士中普通一員,亦是為藍天保衛戰付出畢生心血的戰士。
歷經20載風雨,他創心不改🤩,肩負使命,砥礪向前🧎🏻♂️➡️。
2020年1月10日,人民大會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正在這裏舉行。喜訊傳來,中國華電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沈明忠參與完成的“新型多溫區SCR脫硝催化劑與低能耗脫硝技術及應用”技術,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科技報國,創新為民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奮鬥的動力之源📴,也是科技工作者時代的擔當🫳🏻。”沈明忠所在的科研團隊連續攻關十余年🛫,終為集團公司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
榮譽的背後🔖,既有擔當、也有使命👩🏼,更有創新、求實的務實精神。沈明忠帶領科研團隊參與了國家發電👊、化工等多個行業節能環保重大工程🍟,為國家燃煤煙氣脫硫、核電水處理等設備技術標準的建立🤸🏿♀️、應用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華電環保、水務等業務開創、發展♌️、壯大和華電科工科技研發💇🏼、設計管理體系的構建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科研戰線上守護碧水藍天的環保衛士。
“創”新領域,環保事業開山劈石
2003年4月,北京,街頭冷冷清清👩🏼⚖️🖖,為數不多的行人都帶著口罩,行色匆匆。
此時正是“非典”疫情形勢最嚴峻時期,不少單位放假,人們都待在家裏🧑🏿🔧,盡量避免外出🦉。但有一個團隊,不斷奔波於位於花園橋的公司和外方公司辦事處、華北電力設計院之間——這就是沈明忠和他的創業團隊。
“他就像一個‘家長’一邊為大家購買防護物資提供安全保障,一邊帶領團隊啃下技術上的‘硬骨頭’🩹。”提起當年項目組成員仍然感慨,沈明忠是整個項目團隊心裏公認的主心骨。為了保證項目順利實施、技術方案盡早確定,沈明忠帶領項目組員工鼓足幹勁,計算、繪圖、設計聯絡會照常開展。
“不能讓關鍵技術卡住我們的脖子。”創業初期,國內環保公司主要以國外技術支持方負責基礎設計🧎♂️、性能擔保、關鍵設備供貨為主🛌🏽,自身負責國內設備供貨和項目安裝🦚,關鍵技術掌握在國外技術公司手中🩸。
2003年🍍,沈明忠主持與美國知名環保公司簽訂石灰石脫硫技術轉讓協議,引進脫硫技術。2007年他又主持與日本知名環保公司簽訂煙氣脫硝技術轉讓協議,引進脫硝技術。同時,他帶領執行團隊成員攻克國外技術在國內“水土不服”的難題✣,克服團隊專業不齊全👨🏿🎨🐪、大型脫硫項目執行經驗少、技術體系不成熟等困難,經常徹夜不眠👣🧑🏭,攻堅技術難題,成功開創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再創新”的科研路線。
“技術研發永無止境,只有保持危機感,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2009年🤸🏽,沈明忠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完成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工藝包,自行編製脫硫系統物料平衡計算軟件《鈣基濕法脫硫系統計算軟件V1.0》,將脫硫技術完全自主化☎️。建立的雙塔雙循環脫除SO2的工藝計算模型👩🏼💻,突破了美國公司原有模型對入口SO2上限值、pH範圍的限製🥓,在增容改造項目原吸收塔後串聯二級塔,脫硫效率可達99.6%以上。
攻克脫硫技術自主化難題後,沈明忠率領技術團隊又轉戰脫硝技術領域💅🏼📯,大量收集問題素材👖👮🏻♂️,周密分析🦸🏿♀️,診斷問題症結👩🏽🦲,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壓降🤸🏼、低阻高效靜態混合器,將脫硝效率達到90%以上⏬。同時👂🏻,他還提出將智能化算法引入噴氨調整🤛,進行自動化升級,帶領技術團隊開發了新型多點測量裝置🛜,快速準確測量氮氧化物➙,為我國復雜煙氣工況脫硝的技術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破”舊理念🥬,水務業務全面發展
“破水行舟,要市場就要不斷在探索中創新發展。”2009年,沈明忠針對傳統火力發電廠系統復雜分散的問題,在國內率先提出“火電廠水處理島”概念🤚🏿,成功突破傳統的水處理模式,把所有多個水系統通過聯體建築整合為一個涵蓋整個火電廠的水處理區域新型的水處理島。
“6次調整,最終確定水處理島總平面圖。”
“節約占地1萬多平方米🤜📄,建築物面積節省約1千多平方米💺,每年節約新鮮水取水量266萬噸,減排COD 880噸👩🏼🍼。”
為了能使水處理島成功應用,沈明忠帶領項目組成員認真分析每個子系統具體要求🤦🏻♀️,加班加點指導工藝工程師確定處理流程和設備布置👮🏽♂️,總體規劃水處理島包含的每個子項的合理占地,終見成效。公司“水島”業務就此打開,相關成果先後斬獲國家優質工程獎銀獎、中國電力建設科技成果一等獎。
2010年9月他又組織開發DN3200mm大直徑高流速柱狀凝結水精處理設備,在國內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成功投入商運,為國內核電機組二回路WANO指標處於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後他又率領科研團隊在海水淡化方面不斷探索🔸,主持研發的膜法海水淡化技術🧔♀️,率先在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取得突破;完成的“浸沒式超濾+反滲透”雙膜法工藝技術獲中國膜工業協會“全國十佳膜法水處理應用案例”。這些技術在國內外多個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中推廣🔕👨🏽🎓,開拓了海外市場,推動公司水處理業務走向了世界🗺。
“立”新人才,創新體系迸發活力
2020年8月6日🤦🏻♀️,“數字科工·智慧科工”創新創意大賽優秀項目發布暨頒獎大會正在華電科工大廈舉行👨🏻🦽。華電科工數字化轉型😠、智慧化發展的創新探索,正是沈明忠推進“五位一體”科技創新體系發展的縮影🧖🏽♀️。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
“只有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靈活的人才政策,打破製約人才發展的體製機製‘枷鎖’,才能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迸發。”
深知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作為分管科技工作的負責人,沈明忠牽頭組織構建了“組織、人才、資金、製度、文化”五位一體的具有科工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了國家級⛓️💥、省部級、公司級三級研發平臺,主持製定了《基於價值導向的積分製科技專家管理辦法》《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加回管理辦法》《科技人員崗位分紅方案》等多項激勵措施,推動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取得長足進步。通過科技專家選聘、崗位分紅獎勵等機製,發現並使用了一批業務精湛、勇於創新的科技人才,培育壯大了華電科工人才隊伍,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0年9月華電科工大廈,新員工入職參觀👏🏽。
隨著導覽的步伐,大家都註意到大廳中一抹奪目的紅色展板,被展出的華電科工2020年科技專家的照片和事跡深深吸引。進入公司企業形象展廳,展示著公司科技創新、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的突出業績,更讓他們稱贊不已。這正是沈明忠帶領團隊註重加強科技研發和人才隊伍建設結出的碩果。每年企業獲得專利授權200余項、形成重大科技成果10余項,目前華電科工持有有效專利1634項,其中發明專利199項;近兩年企業連續榮獲中國電力科技成果最高獎中國電力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個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加強科技研發和人才隊伍建設⛽️。牽頭製定了公司科技進步路線圖,主持推進環保廢水零排放👨🏿🎨、深度余熱利用、二氧化碳捕集等多項新技術新產品研究,組織科技人員對相關工藝技術進行優化改進、創新提升🧗🏿♂️;牽頭重構了公司設計管理體系,有效支撐了公司重大工程項目,科技創新已經成為華電科工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足見得🧜🏽♂️,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唯有創新才是企業生存之道。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無數奮戰在環保一線、胸懷美好自然的“沈明忠們”始終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天藍水碧、鳥語花香、山河錦繡🕎,沈明忠只是這條碧水藍天戰線上的一員👨🏿🍳。然縱是滄海一粟💂🏻♀️,亦有精衛填海的決心👩🏽🏫,有愚公移山的魄力㊗️,他將肩負重任,在這條既堅且遠的道路上,用一生的熱血和智慧,砥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