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懈怠 一往無前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這句詩用來形容中國工程院院士、瀾滄江公司原總工程師馬洪琪再貼切不過。
馬老不服老👰,退而不休✥,壯誌依舊。“我為自己定下了目標👴,用5到10年的時間🈚️,帶領團隊再攻克幾個技術難題,再建兩座世界級大壩。”
馬老心不老,初心如磐🫏🩼,樂於傳承。身為“40後”的他,最喜歡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們在一起,將畢生所學和盤托出,勉勵大家“要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永不懈怠、一往無前🕰,就是馬洪琪的個人名片。他將自己的人生融入國家發展之中,在時代的浪濤下無畏選擇、無悔堅守💚,開創了新中國水電多個第一,讓中國水電和中國高鐵一樣成為一張“中國名片”👨🏼🦲。
紮根偏遠落後的雲南
1967年,25歲的馬洪琪從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畢業,分配時,他選擇到雲南去🫴。
很多人不理解⛈,出生於上海的馬洪琪是系裏的優秀生,怎麽願意到偏遠、落後的雲南呢?
“我的理想是治理江河🤞🏼、興利除害、為國為民🚴♂️🥛。我學的是水利,就應該和江河在一起!”
初到雲南🧑🏽🎤,馬洪琪被分配到中越邊境的綠水河電站接受了整整6年的“工人階級再教育”🕵🏿。那是一段苦悶的歲月🤲🏽,“報國無門”的無奈煎熬著他🦥,也考驗著他。風鉆工👬🏻、出渣工、木工⏸🧟♀️、混凝土工🚣🏽♂️、鋼筋工……水電站工地上的各工種幾乎被他幹了個遍。是母校水利系系歌陪伴他挨過那段歲月🐈,也讓他的意誌越發堅定。
因為執著,馬洪琪等來了機會。1972年,他主動請纓到曲靖富源縣支援農村小水電建設。從設計、施工到工程的建設管理全都交由一個人負責🎞,這是對他綜合能力的極大挑戰🧔♂️。白天🖖🏻,他頂著烈日在工地指導工人們施工。晚上,就坐在昏暗的小油燈下畫設計圖、研究施工方案,根本不覺得累。兩年後,馬洪琪負責的第一座電站建成投產!
歷經艱苦的歲月,也讓馬洪琪慶幸,他沒有放棄和江河在一起,在他看來🧑🏫,“這就是最大的幸運👝🔮。”
抉擇:考研還是援外?
1978年,中國恢復研究生考試,一直想繼續深造的馬洪琪等來了考回清華園的機會👨🏻🍼,同時到來的還有援助非洲喀麥隆參加拉格都水電站的建設任務——這是當時中國水電系統最大的援外項目🧓🏽🙆♂️。
“援外項目是國家任務💂🏽♂️,我必須完成🤦🏻♂️!”
馬洪琪放棄考研,成為團隊裏最年輕的援外專家👨🏻。
拉格都電站開工不久就遇到了難題🕶。專家組組長想到了馬洪琪 🧔🏻:“小馬🍶,你到開挖隊去負責組織爆破,行嗎?”這並非馬洪琪專長,也毫無思想準備,但又知道這是個必須完成的任務,便接受了挑戰。
布眼、鑿孔、裝藥……每一個環節都按照馬洪琪的設計和指揮進行著🍜。“引爆!”一排炮聲之後,一堆石渣嘩啦啦堆積成山🤧🫚,效果達到預期,爆破成功了!馬洪琪是怎麽做到的?原來他從零開始學習,在工地調查研究🥏,他說👳🏽:“沒有調查哪來發言權”。
因成績出色馬洪琪被任命為開挖隊副隊長兼主管技術員,同時火線入黨🧜♂️!在鮮紅的黨旗下,馬洪琪莊嚴宣誓,他內心激情澎湃🩹,“治理江河、為國為民”的初心在這一刻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
1984年,拉格都水電站工程完工。因在項目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馬洪琪被喀麥隆政府授予“喀麥隆共和國勛章”。

他的胸中裝著整個瀾滄江
2001年,59歲的馬洪琪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不是一份榮耀🫶,而是一種責任。”他思緒翻湧並暗下決心——要用自強不息的精神推進改革和自主創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8度地震烈度區、300米級高拱壩、700米高邊坡、高應力地區超大型地下洞室群開挖……一個個史無前例的工程難題在小灣等待著他✍️。
“我願將畢生所學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小灣🤷🏽♀️。”
2002年🚀,小灣水電站正式開工🏕,拉開了瀾滄江流域梯級水電開發的序幕🕵🏿♂️。20年的時間🦇,瀾滄江上高質量建成了10座大型水電站🧑🏻🦳。作為瀾滄江流域梯級開發的總工程師,這20年,馬洪琪以一個共產黨員敢為人先的精神👨🏻,帶領新時代水電人在瀾滄江克難創新⇾。

從“世界最難”的小灣高拱壩👨🏼🔬,到國內首個創新實施“數字大壩”的糯紮渡心墻堆石壩🤶,再到以全面數字化🔈、部分智能化建設的黃登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瀾滄江流域誕生了三座“國際裏程碑”工程✊🏽🕋,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壩博覽會”,也引領了世界壩工技術的發展🫳🏿。
水電報國的初心 一刻都沒忘記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開局之年,此時,年近八旬的馬洪琪仍在從事高海拔水電站綠色智能技術等研究🧑🏼⚖️。說起未來,他說:“‘3060’目標的提出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也讓集團公司加快了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的步伐,水電作為三大支柱之一👮🏽,未來將大有作為。”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𓀈,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繼續投入水電工程建設中,帶領新一代的水電人🦵🏿,為碳達峰碳中和我們黨兌現莊嚴承諾貢獻一份力量。”
半個多世紀的水電生涯👊🏻,為何初心不忘?馬洪琪說👉🏽🧑🏻🔬:“是信仰之光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