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參加會見並在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座談會上講話。

左三為楊孟飛
會上,68名同誌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孟飛當選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空間技術領域專家、博士生導師🧤,楊孟飛把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緊緊聯系在一起,始終以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圓滿成功為己任,三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航天沃土上👳🏻♀️,在空間飛行器系統和高可靠控製計算機等方面取得了眾多創造性成果,為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和衛星研製,為航天強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孜孜以學擅鉆研 赤子情深獻航天
楊孟飛生長於人傑地靈的紅色湘江畔,受父親影響,從小就癡迷於數字,喜歡打算盤🔘。隨著指尖飛快的滑動,復雜的數字計算在瞬間得到準確的結果,楊孟飛心裏大呼神奇,自此與“計算”結下了不解之緣👳🏽♀️。
憑著對數字計算的濃厚興趣🤸♂️,他大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在當時還十分陌生的計算機專業🧇。那是剛恢復高考不久的時代🗝,計算機科學剛剛引入中國不久,技術上非常前沿🤦🏼♀️。楊孟飛認為“國家給予了這麽好的機會👩🏼💼,讓我去學習研究這麽先進的技術😹,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為此,他沒有一絲懈怠👩🦳🕴,不放棄任何一個能夠學習鍛煉的機會🖕🏽,在大學期間,他積極研讀國內最新的計算機技術成果👃🏼,為畢業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而這種幸福感也成為他日後潛心鉆研、孜孜以學的強大動力。

1982年,年僅20歲的楊孟飛大學畢業🦄。當時在國際上🗾,蘇聯率先將宇航員送入太空,而美國又後來居上,實現了載人登月的壯舉🤽🏿♂️🧘♂️。相較之下🤷🏻♀️,我國雖然已經成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是在空間科學領域與美蘇相比差距還很大。“如果能夠將自己所學的計算機知識應用到空間探索中去💆🏿🏰,將自身所學知識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這樣的人生才更加有意義。”於是,楊孟飛下決心考研↔️👱🏼,順利考入隸屬於五院的北京控製工程研究所學習空間計算機及其應用專業,從此邁進航天的大門。在此後30余年的崢嶸歲月中,他屢次提出創造性方案,解決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諸多難題,從星載計算機研究室一名研究人員逐漸成長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副院長🧩,並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赤子之心在航天強國建設的征程上默默奉獻,在他的身上閃耀著航天人智慧和情懷的光芒。
淡泊名利只求真 逐夢深空向月飛
楊孟飛給人的感覺屬於那種“敏於行而訥於言”的人,其實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只是不喜歡空談,更多時候選擇只做不說,治學科研皆是以務實而論,雖“胸有淩雲誌”,卻能“待以平常心”。楊孟飛經常跟自己的學生說,從事科研工作🔔,切忌心浮氣躁◾️、好高騖遠💆🏽♂️。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離不開他多年以來低調做事、腳踏實地的作風。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項💂,任務目標是實現月面無人采樣返回。時任五院副院長的楊孟飛🧿,決定從行政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擔任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從此,十年如一日紮根科研一線🕸,帶領深空探測研製團隊潛心研製,只為圓滿完成嫦娥五號任務。
楊孟飛律己甚嚴🍜,工作再緊張忙碌🧑🏼🍼,他都會保持有規律的學習。他始終保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並堅定地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不斷探索科技前沿問題🐦⬛,勇攀科技最高峰。嫦娥五號任務剛立項的時候,他在極短的時間內,幾乎把相關的專業文獻和材料都看了一遍。他自身是學計算機控製的,可卻認真研學了熱控學🙋♀️、機構學,甚至高溫火工品專業的知識,十幾本厚厚的專業書籍,摞在一起差不多兩尺多高,每一章每一頁他都用心的學習過💇🏽♂️,還經常與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交流討論🚶🏻,只為把知識了解透、把專業掌握好👼🏽🛴。
生活中🏄🏿,楊孟飛非常簡樸🧑🏼🍳,對物質方面要求一向不高💝。出差的時候,他從來不帶隨行人員,經常是一個人背著包就走,到了對方單位也從不搞特殊化🧒🏼,婉拒對方的接待,與技術人員一起吃個簡單盒飯就開始工作。要是正巧趕上周末或者節假日,他就自己到街邊店吃飯🤳🏼,絕不給對方單位添麻煩。工作中💿🥯,他更是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經常半夜下了飛機🧖🏼♂️,就直奔研製現場,跟科研人員一起開展技術研討👰🏻♀️,或者查看項目進展情況,第二天又繼續忙碌。嫦娥五號飛控20余天,他每天只睡3✍🏿、4個小時,其他時間都是與普通設計師一樣在飛控崗位上緊張地忙碌著。特別是采樣封裝階段,他4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始終在科研最前線與團隊並肩作戰。

楊孟飛十分註重人才培養🫲🏼,每周末都盡量抽出時間到專業實驗室教書育人,親自帶學生😦,悉心指導專業學習和實驗🎢,狠抓功課和報告🧑🏼🍼,逐字逐句修改、批註,這是他多年堅持的習慣。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嫦娥五號研製隊伍也烙下了他的性格印跡,腳踏實地,不迷信、不盲從🧘🏻,堅持以實幹創造新業績,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在他的培養下,年輕一代的航天人迅速成長,一大批青年人員被評為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一支具有愛國精神⏺、國際視野、能打敢拼的科研團隊🏌🏼,挑起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梁🗯,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著任務成功的目標不斷前進🦵🏻。
只做不說永創新 敢為人先創奇跡
作為一名專業技術紮實、善於攻關的控製計算機專家🍄🟫,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領軍人才之一🤽🏿♂️,楊孟飛有著鮮明的科學家性格,既低調務實,又敢為人先。

太空探索是國際科技尖端領域,每攻克一個難題都是一次跨越式的挑戰。1992年夏天💇🏽♂️,楊孟飛第一次到發射場執行任務,為了提高返回式衛星控製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他創造性提出“三機冗余 TMR/S 可變結構高可靠控製計算機容錯方案”🪜🏋️,確保了衛星成功發射並安全返回,為中國航天事業解決了一大難題🖐。這套系統後來在神舟飛船的發射中再建奇功🦸🏽,確保了飛船在太空自在遨遊,順利返航🙆🏻。
從小,楊孟飛就有一股韌勁🪥,要麽不做🚳,要做就盡全力做到最好💂。嫦娥五號是我國迄今為止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要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攜帶樣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一系列壯舉,研製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突破這些首創性技術,楊孟飛經常通宵達旦,不斷提出完善方案,解決任何可能存在的瑕疵🌛。他對每個環節的質量都要求極高,“技術要吃透🦙🙅、產品要見底、過程要受控”,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總是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逼著研製人員把問題想透徹,做到真正可信8️⃣。以至於在嫦娥團隊中流傳著一句笑談,如果誰能夠經得住楊孟飛“七個為什麽”的“靈魂”盤問,那就過關了👵。正是他這種追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見底”精神,確保嫦娥五號按節點完成了研製工作。
然而受發射推遲的影響,已經準備出廠的嫦娥五號又要進行長期貯存,這是從未遇到過的特殊情況。面對新問題和新挑戰,楊孟飛帶領團隊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想,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摳🚬,逐步探索出一整套貯存🧖♂️、測試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確保了嫦娥五號在經歷長達三年多的貯存期後依然能夠完美飛行,也為後續再遇到類似情況提供了科學參考。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成功。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創舉,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賀電中指出,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對你們的卓越功勛,祖國和人民將永遠銘記!”而作為探測器系統的負責人,楊孟飛依然保持了一貫的低調,很少接受媒體的報道💁🏽,他的目光早已聚焦到下一次重大宇航任務上🥏◾️。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在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道路上,楊孟飛從沒有停下探索前行的腳步,始終憑借“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勇毅擔當,“敢為天下先”的創造豪情,推動我國在星際探測新征程上走得更穩更遠😼。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面對浩瀚宇宙,楊孟飛說👮♀️🐩,“我還有更多的目標要去實現”!
來源🧖🏼:新華社,央視網,五院總體設計部
文字:龐丹、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