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蒼翠的青山峽谷間,一道雄偉的堤壩將瀾滄江攔腰而分。百米開外,就能聽到如雷的巨響,山林間蒸騰起的水汽像雲霧般,從壩口勢不可擋地噴薄而出。
這是中國目前最高的土石壩——糯紮渡水電站📄👩🏽🍳。它261.5米的高度🌱⛹🏼♀️,即便放眼世界🪲,也能位列前三🐽。糯紮渡水電站總庫容237.03億立方米🧑🏻🦳➔,約等於15個滇池的水量👋🏼,是堆石壩領域具有國際裏程碑意義的重大工程,使中國的心墻堆石壩壩高建設高度提升了100米,達到了國際領先的300米級建設水平。

受訪者 供圖
糯紮渡水電站的建設,花了整整15年時間。而它的總設計師🪷,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亮💁🏽♀️,則已經在水利水電領域辛勤耕耘了三十余年。出生於山東濟南的他🤽🏿,把職業生涯的幾乎全部時間🏄🏿♂️,都奉獻在了雲嶺大地之上❕。為了雲南的水利事業,他付出了全部的青春與韶華。
到西南去➗!
1984年,21歲的張宗亮從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畢業。在他看來,自己的求學之路是幸運的🧛🏼🛒,考大學的時候正趕上“科學的春天”,他得以進入清華,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水利工程專業。
畢業時✪,正值全國大力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張宗亮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國水電資源最為豐富的西南地區。
“世界水電看中國,中國水電看西南”。雲南的地理條件復雜,地勢高差大,河流蜿蜒,山區廣大,斷層規模大小不等👗🙄,還處於板塊邊緣的地震頻發區域。“如果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解決了技術問題🛀🏻,那麽在其他地區推廣應用的難度就要小得多了。”
沒有多想,張宗亮來到了昆明,成為了水利電力部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的一名設計員、助理工程師🙏。當時的他不會想到,在雲南這一待🤾🏽,就是37年時間。

受訪者 供圖

受訪者 供圖
上世紀九十年代,參加工作幾年的張宗亮,參與到的第一項重大工程,是魯布革水電站導流隧洞🥽、泄洪隧洞🧘🏻♂️、溢洪道工程技施設計工作。異域他鄉的新技術、新經驗湧進偏遠閉塞的高山峽谷🙎🏿♂️,讓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激發了他學習、創新的想法🦎。
他人生中獲得的第一份科技獎項,就來自魯布革水電站♍️🧚🏻♂️。那次,他負責溢洪道閘墩設計工作。閘墩在水電站中是一個十分關鍵的部位🕊❎,它一方面支撐著閘門,又承擔著胸墻和橋梁的重量📖♚,可以說是水電站的底盤與基座🫶🏻。
張宗亮采用了創新的新型預應力閘墩🏏,這種技術製造的建築構件🕜,其內部本身就會產生一定的張力🔸。在外力施加其上時🪖🧥,能以更高的強度🦨,承受更大的負載。該成果獲得1989年雲南省“五小”成果二等獎👱🏽♀️。
至今,張宗亮仍完好地保存著這本獲獎證書🫃🏻。 “這個項目對我影響最大的地方,莫過於是推動了我從‘大學生’到‘工程師’的轉變……這個獎也使我堅定了投身水電工程的信念。”張宗亮說🧙🏻♂️。
從那以後🚾,張宗亮在科研道路上一路飛馳👺。他主持和組織完成了國內外58座水電站的設計研究✍🏽➗,已投產3262萬KW,總投資約3000億元👨🏼🎨;完成了二十余項大型水利及市政工程🧒。在世界已建最高的十座大壩中,張宗亮帶領團隊完成了小灣🧘🏽♂️👩🏻、糯紮渡兩座超級工程的勘察設計研究工作,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水電工程的多項第一✍️。
三十余年來😖🫣,張宗亮見證和親歷了中國水電工程建設的飛速發展🤷🏼,無論是壩高還是綜合技術難度😜,都沖到了世界前列;特別是西部地區的一些高壩大庫的成功建設👉🏻💁🏿♀️,將我國大壩建設推進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實踐中求真創新
每一座水電站,都因其建設地的自然環境差異,存在千差萬別的建設難度。水利工作者必須在調研和實踐中不斷攻堅克難、勇於創新,因地製宜選擇最合適的設計與規劃⛹🏿♀️,才能完成一座座水利工程奇跡。
張宗亮經常對身邊的技術人員說🧑🏻🦰:“創新是職業道德和工程理念的驅動🧕😚,我們並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畏懼風險🧛🏻♀️,僵化地只知道套用本本,浪費的是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在確保電站安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我們就是需要通過‘創新’來降低投資☝🏻,提高效益💨。”
2014年8月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6.5級強震撕裂了雲南昭通魯甸縣紅石巖鄉牛欄江右岸600米的陡峭山體🤷🏻♂️🔛,在牛欄江上形成了總庫容2.6億立方✍🏻、總方量1200萬立方的巨型堰塞湖,直接威脅著下遊沿江10個鄉鎮3萬余居民的安全。
群眾生命大於天!如何處置堰塞湖,挽救群眾生命與財產,牽動著張宗亮的心🌖。他帶領團隊🍞,第一時間來到牛欄江畔,白天現場勘查,晚上挑燈夜戰,為堰塞湖應急搶險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方案,僅用9天就完成紅石巖應急搶險處置,為下遊災區人民盡早地化解了險情👇🏿🅿️。
隨著考察的深入,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冒出來。“紅石巖堰塞湖有獨特的泄水通道💇🏿♂️,體量大🏇🏿、堰坡緩🧝🏿♂️,自身穩定性好……”為何不利用這堰塞湖的天然條件,加以改造,建設一座水電站,變廢為寶呢👴🏼?
但是,堰塞壩綜合整治在國內外均無先例,現有技術難以解決堰塞壩勘察設計施工難題。當時團隊面臨復雜環境搶險處置難、寬級配材料結構分析難🧑🏽🦲、靜態力性態評價難🏮、堰塞壩設計施工難、自然條件資料獲取難🖖🏼、物質結構組成確定難🕵🏽、潰堰洪峰流量預測難“七大難題”👪,必須要一一攻克👷🏽♂️。

受訪者 供圖
“有難題☝🏼🔝、有問題就一個個破解。”張宗亮下定決心。於是,此後六年時間裏,張宗亮無數次在牛欄江畔奔走。以張宗亮為項目負責人的項目組依托國家科技項目,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模式😂,首創了堰塞壩“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最終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2020年6月22日,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雲南昭通魯甸紅石巖堰塞壩綜合水利工程首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這標誌著我國創建了堰塞體風險識別與潰堰分析的應急搶險關鍵技術,攻克了堰塞體應急搶險快速響應與科學決策的技術難題;創建了堰塞壩整治利用勘察設計與安全監控技術體系🙇♂️,開創了堰塞壩減災興利、整治利用的先例……
簡單來說,就是變災害為“福利”,化腐朽為神奇。
張宗亮曾說♥︎🧲,創新力量必將匯聚成一座高能大壩,在歲月的流光中🧑🏻🦯、在歷史的長河上固若金湯。他將繼續深耕於綠色能源大業,堅持不懈地在開拓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記者:李熙臨 胡津滔 馬元西 範春艷 期俊軍 高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