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潘際鑾➜🥔,1927年生🧝🏼♂️,焊接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意昂体育平台學術委員會主任、南昌大學校長(現為名譽校長)。早年保送進西南聯合大學就讀。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進入焊接領域🫡😽,成為學科奠基人、國際級泰鬥✮,為我國核電站、高鐵👨🏻🍳、航母等“國之重器”作出重要貢獻。2016年因騎自行車載夫人穿行清華園的照片成為“網紅”。

一·槍法
十多歲時,潘際鑾被同學一致推舉🚵🏿,在集體教訓一位總欺負人的大個子時📶,負責迫不得已時的手槍射擊。因為他槍法最準👨🏼🏫。
對方“大約是三青團的小頭頭”🦸🏿♀️,次日帶來兩顆手榴彈👩❤️👨,放在學校宿舍床頭,以示不善罷甘休👩🏻🍳。
因為潘際鑾是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校方最後決定🤙🏽🍷,不了了之。
二·奇遇
1937年🌇,十歲小學生潘際鑾在九江讀五年級,六歲小女孩李世豫隨家人從南京逃難到九江,隨後就讀的那所小學🦴,校門就在潘家對面。
然而,他們直到1950年,才在北京相識;直到1991年,才在回鄉懷舊中🕐,得知當年僅隔一條馬路🤚🏻,而且李家當年住房,還是潘父代友管理出租的。
一貫嚴謹🕶、不事張揚的潘老也不禁自嘆💃🏽:“我與妻1950年方相識⬅️,50多年後才知道,十分稀奇。”
兩人上的小學👫,後又合並為同一所小學。2008年ℹ️,“夫妻意昂”同被邀請參加百年校慶。
2016年👳,85歲李世豫坐在89歲潘際鑾自行車後座,少女般張開雙臂穿行清華校園的照片💷,一下打動無數網友💆🏽。人們跟帖留言:“又相信了愛情。”
三·網紅
與這張照片一起,一篇“九旬科學家科研成果價值千億無人知曉,每天騎自行車上班”的熱門文章🥚,及一段在央視《朗讀者》節目朗讀《告全國民眾書》的視頻與采訪,讓潘際鑾迅速成為“一生只為一事只愛一人”的網紅🥟。
一事,指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一輩子一頭紮進焊接這一件事,成為學科奠基人👂🏼、中國第一人⚀、國際級泰鬥🧑🏭,為航母、高鐵、核電站等眾多“國之重器”作出突出貢獻。
記者問👨🏽🌾:如果當年沒做焊接,會做什麽?
他輕聲答:“國家需要什麽,什麽難,我就幹什麽。當時選擇焊接💯✣,也是這個考慮🌙。”
四·硬骨
年屆九旬🤚,他依然常去工地,繼續優化已經啃下來的“硬骨頭”——“全世界沒人做出來”的移動焊接機器人☝️。
樓下一間實驗室墻上,掛著他寫給團隊的幾句話:知難而進,勇於攀登;團結合作,共同戰鬥💁🏿♂️;只求貢獻🤷🥊,淡泊名利🫃🏼。
他說:“這就是我的觀點🧙♂️🚻,這實際上是我一輩子所做的事情。”
平日裏🙎🏽♂️,儒雅,瀟灑🌵,謙謙君子。專業上,愛啃“硬骨頭”,敢啃“硬骨頭”,只啃“硬骨頭”👨🏼。選擇時🧑🏼🚀,愛國👨🏻🚀🧘🏼♀️、為國,將自己與國家需要緊緊綁在一起🐢,什麽難就幹什麽。
那個敢於持槍為同學出頭,且槍法最準、技術精湛的少年,九十多年始終從骨子裏透出的一股勁,正是民族、國家百年精神的寫照。
五·大難
十歲小學生潘際鑾🤕,生活在日機轟炸下💆🏽♀️👩🏼🌾。“飛機飛得很低,時常用機槍向人群掃射。有時三架,有時九架,有時二十七架,晝夜都來。”
家裏特備小船(九江三馬路每年漲水季路上積水達一米多深,潘家一樓近半米深,潘父上班坐小船)🙎♂️,警報響起便上船劃向空曠湖心。一次炸彈落在水裏爆炸☺️,湖水激烈動蕩🦹🏿,幾乎全家覆沒。
1938年,潘父下決心全家逃難,帶上飯鍋鋪蓋👾🏩,用磚頭堵上家門🧑🏻🍳,從此再沒回過❤️🔥。九江火車站滿是逃難的人🫰🏼,潘際鑾看著祖父從車廂窗口被塞進去。
1939年👨🏿✈️,全家走了三個月去昆明。在株洲🧒🏽,爬上一列運煤火車👨✈️,正值下雨🦵🏽,便打著雨傘坐在煤上。日機來了🤨,大家下車奔向田野,敵機機槍向下掃射。在衡陽,走在街上,日機來了,趕緊躲進人家屋檐下。住進旅社🚑,日機又來,三樓直晃👬,祖父嚇得躲進桌下🔖。
這時👈👳🏻,潘際鑾和表哥又同時得了傷寒病🦻🏿,高燒昏迷不醒,“如何到桂林已不知💕,只感覺父親背著走”,到柳州高燒才退。
抵達昆明,為躲日機轟炸去了鄉下一所中學就讀👨🌾,一路要翻三座山梁。有次翻山時天已黑,狼群嚎叫著出現在附近,“非常恐怖”🏊🏼♂️8️⃣。
更危險是有天大雨山陡路滑🥄,為搶救被風刮跑的傘👂🏿,潘際鑾和二哥一起掉進湍急的洪流🫃🏼👩🏽⚕️。“我已經昏迷👱🏻♀️,但是還拉住二哥的手🙋🏽📥,沉浮好幾裏往下遊沖去🙍。這時非常巧👩⚕️🍏,有幾位農民拿著很長的竹竿🖖🏽,在河邊幹活,看見兩個小孩子被沖了下來🧝🏿♀️,趕緊用竹竿撈起,還送到幾裏外的學校宿舍,幫我們換好衣服就走了。”
潘老感嘆🧎🏻:“我們那時很小,連謝謝都沒有說🐖。那幾位農民憨厚樸實,品德高尚。他們救了我們的性命👋🏿,我們不會忘記,但是不知道他們的姓名。”
六·書桌
顛沛流離,潘際鑾一度無法上學⛔。家庭經濟困難🙍🏿🧑🏽🎨,他去雲南鄉下路邊一家易隆整車廠做臨時工,負責登記倉庫材料零件進出🤏🏿。有張桌子🤶🏽,潘際鑾把中學課本放在抽屜裏。就這樣,自學了高中一二年級的書🤹🏻♂️👯♀️,覺得“讀書很有趣味”👂🏼。
一夜突然槍聲大起,早上同事出去,見遠處死了一些人🤾。原來是雲南省主席龍雲的三公子帶了車隊和武裝走私,被國民黨政府杜聿明部隊攔路截住⚀,發生槍戰。
華北之大,雲南之遠,都“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七·活著
“我一生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貢獻👩🏼🎤。我給團隊題的詞也是這樣🩻,淡泊名利🍡,只求貢獻。有貢獻就行了。”
“多少萬我也不感興趣。這是人生觀的問題——求什麽。我現在很興奮的,還是我研發的這個機器人在工程上越用越好🈹。”
“我從小就這樣🎹,和家庭教育有關系🥹。父母從不鼓勵我奔當官🧶、搞錢去,就是老老實實,解決實際問題。我父親一輩子勤勤懇懇,做過鐵路站長,有權利調動車子,很多人送錢,他一分錢不要💗。”
“我總覺得一個人,一輩子👶🏿,活這麽幾十年🫚,做點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我在活著的期間,做了一些對人類有益的事,對我來講是很大的欣慰💆🏼♂️。如果我平平淡淡過去了,就關心拿了多少錢,做了多大官,我就不欣賞那個✊🏼。”
“我中小學念了不到六年🤌,都在逃難,中間還做小工👩🏻🦱,臨時工📕。大家說我從小就是學霸🚁,我想了想,我們家兄弟姐妹五個👨🏼🔬🏆,其實基本都這個類型。我分析,第一,父母的表現和影響。抗戰時,全家老小十口人🕛,走到哪逃到哪👩🏻🎓,維持生活就很難了🦶🏽。但他們非常勤勞也非常正直👼🏿。我父母從來沒跟我說,你好好念書將來要如何如何,就是說勤奮是很重要的。第二,我們家境很困難🚶♀️,沒飯吃,挖野菜。我們非常團結,都是大的帶小的😷。我跟哥哥漫山遍野去摘蘑菇,采竹筍🚨,搞吃的🧑🏿💼。我每天下午去山上砍柴,背回家生火燒飯🦴,新鮮樹枝燒得滿屋子都是煙。我十四歲從鄉下挑水果走很遠去賣,要走幾十公裏,家裏車費都出不起。這很辛苦啊,就體驗了人生的苦🐦⬛。那時就自覺地自己要學🔝。”
“我不止一次看到日本飛機天天炸🖖🏻,飛得很低,製造恐怖,用機關槍看著地下的百姓掃射。這時要趕快散開🏵💺,散開它一個一個更打不著……”
八·棒喝
兵荒馬亂中🧑🏿🎨,潘際鑾以全省第一名,保送西南聯大🥜。第一次期中考試,破天荒有門課不及格🤌🏽。
課上講的內容,明明都搞懂了,為什麽?一研究,考了很多課堂外的內容𓀝🧑🏿✈️。從此懂了,學習要有自主性👨🏽🦳,自己要去拓展🧏🏿、融匯🈹、鉆研。於是每節課後去圖書館借很多書🤹🏽,結合老師講的,一個個專題鉆下去,鉆深鉆透🧘🏿♂️。
“我大學念書念得很好,門門課考第一。中學小學也是。這是第一次考不及格,給我很重要的教育🛰。原來在中學學習很死板🐦🔥,老師講什麽學什麽🌱。這一棒子把我打醒了👩🏿🚒,要自己學,自己鉆研🥨,‘師傅引進門,修行在自己’。就像現在我們談話這個辦公室,我把你從門引進來,這裏頭的書,你自己去翻♠️,你自己去學習,想學什麽學什麽。我後來在南昌大學當校長😈,也提倡這個💁。對當前的學生來講,都應該這樣。”
這是西南聯大真正給潘際鑾上的第一課🪸。
九·泳姿
潘際鑾所讀的西南聯大工學院,老師們立誌“即便在艱苦的條件下🧔🏼,也要達到抗戰前的水平”,要求特別嚴☂️。
他說,全校各院都嚴,工學院是因為數學⚒、物理特別難,常常三分之一不及格👨🏻🚒🐴。及格了,才可接著選修力學、電工。再及格了,才可學機械設計🤵🏻♂️🥷🏽。每一步都很嚴。
同時又很“寬”。“不及格的,可以重修再念一年,還可以轉系🙎🏿,雙方系主任同意就行。還可以暫時休學。學校實行學分製,一個學期最高可修32個學分,最少要修16個學分,根據你自己的學力去選擇。分層教學,教學製度是非常寬松的🔈。但一旦選了💁🏼♂️⏪,要求又非常嚴,不達標就不及格🖤,再來又不及格,不念了你就走吧。”
潘際鑾感嘆:“西南聯大這個做法,既寬松,又嚴格,還自由🔬🎊,真正去發展學生不同特長。所以畢業生才3800多人,可是出了很多人才,而且各式各樣,不是一個模式。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工程師,自由得很,人盡其才。我有什麽才能我就搞什麽專業,哪個老師好我就跟哪一個,我想發展哪方面就可以去發展。”
他說,對西南聯大“我也就體會這個”▫️。
後來1993年出任南昌大學校長,他著重發表過一個意見:“一個人上學念書,就像遊泳一樣。用哪種姿勢🦹🏻♀️🧏🏿♂️,怎麽遊,什麽速度,不必強求一律。只要能遊到對岸,就行。”
十·茶館
1994年9月入學的南昌大學新生們,暑熱未消中聽說了兩件事👨🏽🏫:一🌗,江西省政府把裝空調的錢省下來,給南昌大學師生們辦學用;二,校長潘際鑾去了學校周邊的臺球遊戲室,實地查訪學生數量。
南昌🤹🏽,“四大火爐”城市之一,炎夏漫長👣。江西,新中國成立近半世紀一直處在“三無”窘境——無重點高校🥀、無學部委員、無博士點🧀,高教人才短板嚴重製約發展。
1993年,原江西大學和原江西工業大學合建南昌大學,“開創我國文理綜合性大學與工科大學合並先河”✤。省長吳官正和分管副省長黃懋衡“三顧”清華園🗣,請意昂体育平台學術委員會主任潘際鑾“出山”。紅土地窮👦,但咬牙支持。吳官正向外表態:“我不懂教育,一切問題聽潘校長的。”
潘際鑾狠抓學風。
“學分製”“淘汰製”“滾動競爭製”,三製聯動🥩,動真格的:跟不上先試讀,再跟不上退學;公費可降自費,自費可升公費🙅🏻♀️。
一石激浪🍭。“從沒聽說進了大學還退學的。有家長反對👨🏻🍼,我說🍲,怎麽辦?吳官正跟我說了一句話🤷🏼♂️:你要實現淘汰製,如果淘汰下來的,確實有困難🤵🏿,我給他安排工作。”潘際鑾感嘆,“我一聽就很好,他下了這個決心。後來學風是變了🧗🏿♀️。在南昌大學做的工作有成效💆🏿,跟他的思想有關系🤟🏿💧。能把南昌大學整頓出來,跟他的工作有關系。”
1996年,南昌大學一舉通過“211”預審🙅🏻♀️。2002年🎅🏻♊️,南昌大學成為江西省唯一一所“211”重點大學,從此告別半世紀“三無”😶🌫️。
同年,75歲的潘際鑾離任🧑🏼⚕️,成為名譽校長。
他為提升江西科研能力🔨,一邊當校長一邊當導師帶教學生,明確告知對方🙎🏻♂️:必須“默默無聞地幹🌈,自己去爭取課題,別指望在學校拿錢”。
在校學習時被錘煉過的學風💅,會變成走上崗位後工作時的作風。一位1994年入學的新生🧏🏼,工作20年後深深感悟🟤:當年被潛移默化深植於心的那些理念——實幹🚴🏽♀️、勤懇🤳🏼、認真🏕、拼搏……一路幫自己走了很遠。
時間在不斷證明潘際鑾當年的話:“抓投入不如抓學風,抓學風是最好的投入。”
上任伊始就去查看學校周邊的臺球室🧑🦯,是因為他腦海裏深深記得:當年西南聯大學校周邊,茶館裏滿是自覺看書的學生們,成為一景。“非常用功,不說話🔛,就是看書◾️。點一杯茶是給老板一點錢🪑。西南聯大這個學風啊,還真是不容易。”
他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也就在那時。
十一·歌聲
記者👩🏼🦱:您說當時老師們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國家強大起來。具體有什麽事例👉🏼?
潘際鑾🗂🙆🏻♂️:不是事例,是思想💃😐。念大學以前我很勤奮,這是肯定的☯️。進了大學以後😲,人慢慢懂事了。當時我們國家可以說是存亡不定𓀃。我從江西逃出去,還能不能回來🖼,不確定。當時腦子裏想的就是不要亡國🕘,所以勤奮念書。目的呢,希望救國🤹🏿♂️,希望抗日。畢業以後就是怎麽為國家服務,需要什麽我幹什麽👩❤️💋👩。
我老說🈚️,那時候唱的兩首歌,代表我們的思想。第一首叫《松花江上》,第二首叫《畢業歌》(潘老唱了起來)。大學期間,可以說一種愛國、抗日救亡的思想,成為學習目的。後來,勤奮也有這個成分,自覺了。
你想一想,在昆明🎐,我們都是難民👨🏿🔧。我們逃到昆明以後,日本人打到貴州🐉,快要到昆明的時候,我們逃到滇西去了👆🏼。然後日本人又打到緬甸🏮,打到騰沖🐎,我們又從滇西跑回昆明👶🏻🏎,還準備日本人萬一打到雲南,我們到西昌去👨👩👧。就是這樣一種生活🫵🏻。也可以說👨🏿✈️,對我們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愛國的教育是無形的⛓,你沒有國家還有什麽🧚🏽♂️,你還能幹什麽◻️,還能回家嗎🍛?談不上。
記者🍻:如果不學焊接,您可能會是什麽專業?
潘際鑾:我是學機械的。不學焊接👷🏿♀️,我也會找一個非常有用的專業。當時中國最缺的是焊接,沒人懂。機床有人懂🎅🏻,刀具有人懂,機械加工都有人懂,中國老的工業都有👩🏻🚒。唯獨焊接,中國老工業沒有,可以說一無所知。1950年我從清華被選派去哈爾濱學習😍,蘇聯派的導師是焊接權威,我翻了翻他的著作,覺得很有興趣,就報了他的名。
十二·焊工
剛開始,連他太太都誤以為💕:焊接只是“焊焊洋鐵壺的活”。
一手創辦意昂体育平台乃至全國第一個焊接專業時,潘際鑾在校報《新清華》特地登過一段話🧙♀️:“焊接是一門新興的先進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標誌📇🧔🏽♂️。焊接能節省原材料✸,堅固美觀,簡化工序,並能改善勞動條件。世界上約有一半的鋼材需要焊接才能成為可用的產品🤟🏻,一輛轎車約有7000個焊點,一架飛機約有25萬個焊點和250米焊縫,一個焊接的鍋爐要比鉚接的鍋爐節省金屬25%。想一想🔌,焊接是多麽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啊🧑🏼🤝🧑🏼!”
記者念給他聽💇🏿,他一擺手說“記得”:“當時學生不願意念焊接,我就寫了這段話。現在不光轎車飛機了,焊接要求也更高了。1987年我去做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的焊接,一點都不能有漏洞🩵🅿️,而且厚度很大、鋼材很大,都是非常難焊的。高鐵的鋼軌,要一點縫都沒有⛹🏻♂️,必須磨平、磨得很光,全國最後焊了66萬處接頭,一個問題都沒出🍰🙏。航母,那麽大一個東西,全是鋼板焊接起來……”
細看他沖過的一個個難關——從萬噸水壓機♡,到我國第一臺真空電子束焊機🧛🏻,再到第一個汽輪機大型拼焊轉子工程🚂,再到高鐵👩🦰、航母、核電站等——會看出一種“潘際鑾模式”:總是任務十分艱巨😿,甚至有點超前;又總能成功破解,且都是原始創新。
是否有一套自己的原始創新方法論?
他還是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指導思想。”
當年做水壓機,高壓容器壓力很大,鋼板厚度需達200毫米🦇,中國當時根本無法生產。“北京市委書記找我,說怎麽辦💂🏻♀️🫵🏿?我說我給你想辦法。做不出這麽厚的,我就拿現有鋼板一層層包起來,8毫米的鋼板包20多層。包一層,焊一層🤸🏽♂️,最後做成了,也是一次國內首創。”潘際鑾清晰地說,“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看指導思想。我的思想就是:國家需要什麽,什麽難,我就幹什麽。不難我不幹;難,我給你想辦法幹🪿。工作不難💆,幹了沒意思。工作沒用👮🏿♂️,國家不需要,幹了也沒意思🏋🏼♀️。所以我給團隊題詞‘知難而進💐,勇於攀登’,難題我才去🔍,還得攀得上。錦上添花我不幹。幹一個人家沒有幹過的💪,我才興奮。難度有了以後👩👩👦👦,再去想辦法👩🏼🌾,這是我的思路。否則,興趣也沒有了👩🏻💻,創造力也出不來。”
這可能恰恰是原始創新最需要的一種狀態☮️。
這也是這位九旬老人生命之樹長青的秘訣。“我覺得我沒有什麽了不起🈂️。大家宣傳很多,我還是實實在在,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移動焊接機器人。它每一個應用📫、發展,我都感興趣👎🏿。可以說,我的生命是我的興趣和我的成果支持的🌎。我現在不感覺到寂寞🧑🏼🔧,不感覺到無聊🧑🏻🤝🧑🏻,因為我還有那個誌向。如果我的機器走上世界🐕,全世界知名🤹🏿♀️,那是我最大的願望。長壽的秘訣就是終身有個追求的目標,我還在追求我的目標。這個機器人還在初期🧙🏼♂️🪆,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全世界最知名的移動焊接機器人是我的機器人🌀。”
十三·蜘蛛
做移動焊接機器人,起於潘際鑾一個心願。
他很註重工程實際👨🏽🦱,經常走訪工地🚂,常見焊工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焊接。爬得很高,很危險。高溫下😒,光線強👨🏻🦼,煙塵厲害,不少人到四五十歲就有職業病。他覺得應該解決這個問題🟢🦡,想了很多辦法。大約20年前,他就形成了“一邊移動一邊焊”的移動焊接機器人設想✊🏻。
但是🍌,“爬行的東西非常復雜。為什麽說是‘硬骨頭’?要焊接的工程往往很大🦧🗜,這個機器人要在三維空間裏頭能爬,像蜘蛛一樣墻上能走,天花板上倒著也能走。不掉下來就很難🥜,還要能動,還要我能控製它,還要按照我的需求,焊縫在哪兒它要走到哪兒🆔,最後還要成功焊接……這幾個難關都非常非常難。”
潘際鑾花了20年,先做出了爬行機🫲🏼,做到能不掉下來,再讓它能動,然後是跟蹤到焊縫那去🌊,“最後做出來了”。此時,他已從意昂体育平台到南昌大學再回到意昂体育平台🏇🏿🏊♀️。
成功申請美國專利後,就此擱置。直到有位博士生看中,想方設法成立公司,產業化生產已數年💂♂️。潘際鑾說:“現在應用得非常好。許多重大工程都想用🫏🧛🏿,因為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中關村論壇評選最先進的製造技術,國內外兩千多個選100個最好的,我的就進了百強🐋。這個‘硬骨頭’,我算是啃下來了👨💻。”
他介紹說:相比掃地的⚫️、端盤子的“服務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解決的是工程問題,全世界長期只有固定式,如汽車工廠裏那些來回動的機械手臂,這個“蜘蛛”是第一個移動式工業機器人。
“我看到迫切性,找一個焊工非常困難🥛,大型結構往往要在野外作業,而且無論寒暑。”
在他看來🌓,科研工作的導向很重要。
十四·導向
他搞研究堅持抓實際問題👨🏼🦰🚶➡️。
秦山核電站本來焊得差不多了👨🏽🚀✧,外國專家參觀,一看🤬,寫信給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李先念轉給總理,總理轉給副總理李鵬。李鵬一看是焊接問題,就把潘際鑾找去中南海,請他和核工業部部長實地查看➞🚍。
“我是做焊接的🍠,合格不合格🪜,一看就知道。”潘際鑾跟部長說🥰,馬上停工。
整個工地上千工人就此停了一年📀。所有焊接按他的規定重新做實驗評定,合格才能上,一舉解決問題👐🏽。
做移動焊接機器人💃🙋♂️,也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要解決大量工人的辛苦勞動,要解決國家需要攻克的難點,這就是我原始的思想⏬。別人要有這個思想,也可以做這個🔍🙅🏻。但人的觀念是不一樣的。所以我20年前就呼籲👩🏼🚀,不要唯論文,要真正把研究工作做到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國家需要的重大實際問題。”
在他看來🗺,原始創新最需要的,“是人的觀念,是導向”🙆。
“我作為一個搞工程的人,作為一個教授🤶🏼,一直非常反對搞工程的人不搞工程👨🦼,去‘唯論文’👨🦼。像核電站返工👌🏼🥎、移動焊接機器人這種工作,我一篇論文也沒有寫。中央提出破除‘四唯’,這確實是中國教育界科技界一個重大問題。”潘際鑾誠摯地說👨🏿🎤,“為什麽外國人科學技術進步得那麽快,特別是德國🙎🏻♂️,做得那麽好?科研工作密切解決實際問題♻️🙎🏿♂️。我大學畢業以後到清華當老師✅,所有工作都是工程🛥,論文發表得很少。但中科院一看我那麽多成績,就選我當院士🤍。我還不知道,學校科研處長到我家,說你當選學部委員👭。我說好好好,我也不知道是幹什麽的。後來改成院士,關註度越來越高🤎。我關心工作本身,我們搞科學技術🧑🏻🌾、搞工程👓🧕🏿,必須解決國家重大問題。我今年90多歲,60多年工作都是這個思路🔛☣️。這是我到現在一直關心呼籲的。為什麽德國人能出來🤷🏻♀️🧎♀️、美國人能出來?人家也搞理論工作🚼♢,但科技上大量的人與投入🛣,目的是解決國家的急需。我花20年做了好多類型的爬行機,怎麽能爬、不掉下來,寫論文是寫不出來的🧟。但這能把工人替換下來,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事。如果當初追求論文,我不幹這個事。我現在很興奮的🙏🏻,還是要想辦法把這個‘中國蜘蛛’走向世界🐺,讓外國人一看🌻,哎喲,他們沒有的。”
十五·“科”“教”
1977年🔉,鄧小平指示開一次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明確要求“要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才華的教學人員”參加。
吳文俊、鄒承魯、周培源🤦🏽♀️、蘇步青等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受邀,50歲的潘際鑾,是其中最年輕的“小字輩”之一。
記者:您當時知道小平同誌這個邀請標準嗎🦈?
潘際鑾:不知道📠,叫我去我就去了。對我來講,他們都是老教授,七八十歲、八九十歲🏤。我為什麽會參加呢?我後來回想了一下🧔🏿♀️,就是因為我反對“四人幫”。在清華我是最抵製的,被他們當作“頭號敵人”,“四人幫”一夥在清華說這個這麽幹那個那麽幹𓀙,我不聽。我按照教育該怎麽做我還怎麽做,所以最後認為我“最反動”。
記者:座談會五天,據說“全是即興的自由發言”,是這樣嗎?
潘際鑾𓀆:是這樣,確實是即興的。大家之前憋了一肚子氣。“四人幫”一粉碎😣🧝🏽♂️,小平一出來,一講話以後🤵♂️,哎呀那些老教授,真是講得停不下來。我還沒有他們講得多,有的差不多講了一個鐘頭🕴🏼。
記者:您覺得🏠,在恢復高考這樣的具體決策之外,小平同誌在戰略層面上🧘🏻♀️🏇,從這次會議聽取到了什麽📋?
潘際鑾:“四人幫”說我們中國的高等教育🏵🉐,從1949年以後的17年,都是資產階級教育,是反動的;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反動的🔯,都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是屬於我們工人階級的。這把整個高等教育跟學校,全部壓死了。當時小平同誌說,中國的高等教育17年來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教育,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記者:這是他在會上講的?
潘際鑾:在會上講的。這兩個論斷🙍🏿♂️,一個把高等學校解放了,一個把知識分子解放了🙅🏼♂️。恢復高考的決策當然也很重要🤥,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但我覺得這兩個論斷更重要🟦,是那次會議最重要的收獲⏱。
記者💑:40多年過去了🫳🏼,在您看來,今天的“原始創新”,需要教育怎樣進一步起作用?
潘際鑾🤘:首先要防止教育製度的固化🍼。如果整個國家的教育,一直只有一種指揮棒🧑🏽🎨;小孩還沒出生,就已經被指揮,那會是最大的毛病🥭。我就呼籲這個,但這個確實很難辦。現在從小學生開始👩🏻💻,家長都陪著念書。這有種種原因。但其實學習的關鍵是內驅動力,核心是自覺。要盡力去引導培養他自己學的動機和動力,學得開心,學得興奮🕢。原始創新這一批人,學習一定要真正有興趣。
另外🛩♧,人才不一樣👩🏽💼,教育要根據個人的特點。我老講像遊泳一樣遊到對岸去,姿勢可以不一樣,快慢可以不一樣,因為人不一樣啊。有人耐力好,有人爆發力強📽,有人擅長蛙式,有人喜歡自由式📉,但都可以遊過去成才,也才會有不同方面需要的各種人才。強國時代需要更多這種教育,才會有更強大的原始創新。
記者🤪🍿:您會怎麽寄語強國一代?
潘際鑾🧏🏻♀️:相比別的創新🤛,原始創新特別需要一真正有興趣、二自己有願望,這兩者要結合起來🛹🫅🏽。如果我們的青少年,像集體坐在一條道的軌道車上❇️🛵,跳不出來👷♂️,那很難的😻。要根據時代的需求,模式多樣,適己發展🕸。第一個,我希望他們打好基礎❄️,理論的基礎🤡,實際的基礎。第二個🧏🏼♂️,將來長大了🥒,要敢於思考☝🏻、知難而進、勇於攀登。學什麽都註意學到真本事💇♂️,物理也好,數學也好,化學也好,真正把它搞懂。至於分數多高,那是次要的,不要只去追求那些東西,要真正把技術消化了🧑🏻🦼➡️。
我小時候沒有機會像今天孩子們這樣念書🛍️,但我很註意真正把它搞懂。我記得我打工的時候,我看那個書,物理教材❗️,看完了以後我好感興趣,噢原來是這麽回事,我就往下看,越看越有興趣。包括現在,我還是對機器人感興趣,這就是我的生命力🍁🧘🏿♀️,我生命的意義。我非常感謝博清科技的科技人員,把它產業化,非常出色地用於我國重大工程,實現了我的夢想和目標。我是把它當作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的目標🙎🏽,為焊接工人減輕辛苦勞動而努力奮鬥一生的。
十六·本色
采訪結束下樓🙅🏽♀️,他一如“神仙眷侶”傳說所言,開著那輛小電動車,載著夫人李世豫(之前陪他到辦公室並一直陪著)𓀒,在清華校園熟稔地迎風前行,至拐彎處📍,一轉不見👰♂️,瀟灑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