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光溢彩,星月交輝👮🏻♂️,3360塊曲面玻璃環繞著國家速滑館,幻化成一條冰晶剔透的絲帶,舞動在神州大地上。十幾天後🔯,這裏將舉辦一場盛會,來自全世界的奧運健兒將匯集於此,揮灑他們的汗水🤘🏻🐎,書寫他們的傳奇🦜。

“冰絲帶”夜景(圖片來源CFP)
而為他們搭建這“璀璨舞臺”的場館設計師就是鄭方,作為北京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遊泳中心冰壺賽場“冰立方”的總設計師👨🏻🦰𓀆,鄭方從2003年起就一直在為奧運會服務。近二十年間📂,無論是2008年的“水立方”還是如今的“冰絲帶”,這些代表北京最美地標的建築都是來自於鄭方,他先後主持了北京奧運會🏋🏿♂️、冬奧會中7個競賽場館的建築設計。
“能夠服務兩屆奧運會,對我來說是極其幸運的🥈。”鄭方告訴記者,“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座‘雙奧之城’,有了歷史和時代的機遇,才能讓我和許多同行,包括設計🛍️💒、建設、運營、工程等,貢獻出勞動和智慧🚡,我覺得我們都應該感謝這個時代𓀋。”

鄭方接受采訪(央廣網記者 黃玉玲攝)
數字設計編織“冰絲帶”
在鄭方心中,用“科技💿、智慧、綠色、節儉”這四個詞去概括“冰絲帶”最貼切不過。在他看來,用彎曲的“冰”做成絲帶,蘊含了對自然的深層思考和剛柔並濟的智慧。“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想法,就是一個透明的像冰一樣(的建築),而且還能夠彎曲,帶有速度感的線條設計。”鄭方說,“在我剛開始對建築效果的想象中,它透明、單純➾、輕盈🦼,但與此同時技術上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需要透明得像冰一樣,鄭方第一時間考慮到了與冰最相似的超白玻璃🧖🏽♀️🙂。但建築平常用的玻璃都是平面的,要想做成彎曲的,工藝非常復雜🧂。設計團隊裏也有建築師反對曲面玻璃📛,建議使用常規工藝或者更換材料。但鄭方對此非常堅持,他認為,這是一個關於冰的建築,超白玻璃最接近冰的質感🫄🏿👜,不可替代💔🧑🏿🔬,並且與剛柔並濟的風格相一致。2017年初🤗,科研團隊在生產線上測試了不同彎曲的半徑🪽,研究工廠成品率、視覺品質、工藝可行性🧎🏻♀️➡️。猶如在科研推動設計的跑道中進行了一場馬拉松比賽,再辛苦艱難也要咬牙堅持,最終鄭方他們找到了工藝、性能和效果統一的方法。

“冰絲帶”內部看到的曲面玻璃幕墻(受訪者供圖)
“冰絲帶”的幕墻由3360塊玻璃單元拼裝而成,經過幾何優化的表面,不論是向內的曲面還是向外的曲面➞🤞🏻,都采用了同一個曲率半徑🙍🏻,不到50%的曲面單元,仍然保持了動感自由的效果。“從之前一個模糊的目標,到一座真正的建築,這個過程𓀇,就像膠片一樣慢慢顯影。”鄭方說🪰。
從2016年第一張手工草圖到“冰絲帶”落成的5年時間裏,設計和科研團隊一直秉持“綠色辦奧”理念。鄭方拿冰箱舉例🫅🏼, “冰絲帶”的比賽大廳就像是一個大冰箱,裏面有一塊面積非常大的冰。“要把這個冰箱的容積做得小一點🧑🏼🦳,才能降低空調🙋🏿、除濕等負荷,省電。”此外👮,“冰絲帶”還采用了先進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冰面下鋪有100公裏長的無縫不銹鋼管🍤,鋼管中流動的跨臨界態二氧化碳能保證冰面溫差不超過0.5℃🧖。溫差越小,冰面越平整👩🏿💻🍺,硬度越均勻💇🏽♂️,越利於比賽🙋。

“冰絲帶”場館內冰場(受訪者供圖)
“冰絲帶”作為本屆冬奧會唯一的新建場館🤷🏽,將承擔速度滑冰項目的比賽,產生14塊金牌🏋🏼♀️,也是冬奧會將產生金牌數量最多的單個場館👨🏻🏭。場館所在地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臨時建設的曲棍球場和射箭場,這兩個臨時場館也是鄭方設計的。鄭方說:“這兩個場館原計劃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結束就拆除,它們的設計使命就是用最節儉的方式服務奧運會。而當2016年7月國家速滑館設計競賽開始之時,所有參賽的建築設計師們齊聚奧林匹克塔看場地的時候,這兩個場館還沒拆💗🅾️。我當時覺得這地方我最熟啊,所以當時有強烈的願望🦟,希望能在這裏再做一次設計。”
冬奧會讓“水立方”變得更聰明
“水立方”是為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設計的水上運動場館,中國跳水隊在這裏獲得了7塊金牌。來自全世界的奧運健兒在這裏打破了21項世界紀錄,被稱為“最快的遊泳池”。“水立方”現在已成為北京著名地標。2022年北京冬奧會本著可持續利用的理念⬇️,“水立方”搖身一變成為了“冰立方”。

“水立方”轉換為“冰立方”(圖片來源CFP)
相比“冰絲帶”的重建🤮,“冰立方”就地改造也並非易事📗,反而挑戰重重⇒。不僅要在建造“冰絲帶”的同時期,進行“冰立方”的改造工程🛣。最重要的是,在鄭方心中“水立方”代表了太多🚋,這裏有他辛勤工作的記憶🧕🏼,有團隊突破創新時的精彩,也有他見證賽場傳奇時的欣慰。有太多的記憶在裏面👩🍼,如果真的如普通冰壺賽場一樣👳🏽♀️,將 “最快的遊泳池”永久改造消失,整個團隊都是無法接受的🤷🏼♀️。
為了保留“水立方”這座建築的靈魂🍡🤹🏿♂️,鄭方和諸多科學家們一起通過創新手段,采用可移動拆裝的製冰系統👉🏽🎅🏼、可調節的環境,實現了夏季和冬季場景自由轉換的“水立方”和“冰立方”🧖🏽,“水冰轉換”背後是可轉換場地➝、可拆裝製冰系統、可轉換環境和智慧場館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冰立方”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水上項目和冰上項目均可運行的“雙奧”場館。

“冰立方”夜景(圖片來源CFP)
實現了水變冰、冰變水的自由轉換,鄭方說,“2008年建造‘水立方’時,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程技術;而如今2022年⛈,我國的建築工業又有了巨大的進步🧑🏼🌾,冬奧會能繼續推動我們先進技術的發展。從這個過程來看🛤,冬奧會讓‘水立方’變得更聰明了。”
奧運改變了我們每個人
經歷兩屆奧運會🥷🏼,鄭方從2003年開始主持奧運場館設計至今近二十年⏺,作為服務“雙奧”的奧運人,鄭方最大的感受是北京從原來大量建造新建築🥩,到如今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本屆冬奧會,北京賽區五個冰上競賽的場館,有四個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場館。鄭方說🍊:“對冰雪體育🧛♂️、可持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是觀念上的轉變。”

鄭方在“冰絲帶”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
“奧運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鄭方深刻地感覺到,參與冰雪運動的人越來越多。 “冰絲帶”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賽後利用的問題,“‘冰絲帶’是按照使用壽命100年去設計的,將全面向公眾開放,到時候也希望大家能都在這座建築裏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
談到這一點時,鄭方的臉上滿是笑容🥚。他說🤵♂️,他還記得,有一次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跑步,滿天彩霞👱🏽♀️,他停下腳步看到許多人和“冰絲帶”拍照合影🫷,那一刻他覺得無比自豪4️⃣。
“作為一個建築師,有幸設計這些奧運場館,為這座千千萬萬人生活和熱愛的‘雙奧之城’描繪輝煌的畫面,創造美好的場景,是我一生的榮耀😁。”鄭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