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國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同時舉行了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儀式。清華意昂🏊🏿♀️、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朱高峰院士榮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清華教師王玉明、余剛,意昂潘一山、李玉國、宋永華等39位專家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朱高峰
朱高峰,1935年5月生,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1951—1952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1958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獲工程師學位👨🏽🏫。曾任原郵電部副部長、主任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1994—2002年)🙇🏼♀️🦐。
長期從事電信科研工作,為我國通信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參與主持多個通信載波傳輸系統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負責總體設計的我國第一套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通信系統是我國載波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取得了豐碩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八十年代倡議並組織建設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提出網絡運行可靠性總體設想,推動了通信網絡理論的發展。九十年代組織製定了我國長途網絡規劃,為“八五”計劃期間建設我國22條光纜主幹線起了主導作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玉明
王玉明,1941年1月生💃🏼,機械設計及理論專家📺。196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現為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教授、系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危險性介質透平機械的非接觸式密封裝置及測控系統的研發,取得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並實現產業化。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余剛
余剛,1965年2月生,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控製專家。1986年和1989年先後在南京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2年在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意昂体育平台環境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有機汙染物控製理論🃏、技術和戰略研究🧑🏼🦰,先後以難降解有機汙染物🏆、環境內分泌幹擾物、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藥物和個人護理品(PPCPs)等典型有機汙染物為研究對象,在源清單方法學、環境汙染特征、控製原理與技術🧚🏻♂️、控製戰略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潘一山
潘一山🦯,1964年5月生,礦業安全和環境工程專家。1984年和1986年先後在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9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現任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長期從事沖擊地壓研究🔳,圍繞沖擊地壓發生機理與預測防治技術研究,提出了煤礦沖擊地壓擾動響應失穩理論🩷,研發了煤礦沖擊地壓預測防治成套技術、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深部動力災害一體化預測與防治關鍵技術🐦🔥、巷道防沖吸能支護技術。其研究成果在全國沖擊地壓礦井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𓀍。

李玉國
李玉國↔️✂️,1963年5月生,建築環境工程專家🏣。198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88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熱能系碩士畢業並由學校派往瑞典留學🍉,1990和1992年分別取得瑞典皇家工學院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致力於建築環境工程研究,包括室內空氣品質🚵🏽♂️、城市氣候和感染控製環境研究🐡。在非典空氣傳播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國際興趣🥉。負責編寫世界衛生組織(WHO)2007年傳染病控製指南的通風部分👩🏻🦱😉,被應用於2009大流感控製中🛠。主持編寫了WHO 2009年自然通風傳染病房建設指南,並在新冠傳播中得到應用👊🏿。在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研究成果改變了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控對新冠傳播途徑的理解🚵🏿♂️,被聘為世界衛生組織 COVID-19 IPC指南製定專家組成員和環境與工程控製專家咨詢小組(ECAP)的成員。

宋永華
宋永華,1964年1月生,電氣工程專家。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取得博士學位🚴🏿♀️。1989—1991年在意昂体育平台電氣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9—2012年任意昂体育平台電機系教授👏🏽。現任澳門大學校長。長期從事電力系統領域的研究,將混沌理論引入電力系統穩定分析,推動了非線性微分代數方程解析理論的發展並開創了該理論在電力系統的應用。
光華工程科技獎設立於1996年↘️,由政協原副主席朱光亞和臺灣實業家尹衍樑、陳由豪、杜俊元先生捐資🙋,中國工程院管理、承辦的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用以表彰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取得傑出成就的中國工程科技專家💪,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