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味🤴🏿,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美……”吃完午飯,郭倚辰(2010級本🧖🏽、2014級博,精儀)照例來到排練室👨🏽🔬,架子鼓、吉他🫳🏿、電子琴和貝斯已經就位。
“午休”樂隊的合奏搖滾又復古,主唱郭倚辰隨著節奏搖晃身體🎪,白色上衣被束進黑色牛仔褲裏,搭配一雙純白帆布鞋,外在休閑風的她下一秒唱出復古動聽的歌聲🎀🎟,為演出註入“靈魂”🔳👩🏿🔬。
在很多人眼中👫🏻,郭倚辰是把愛好和工作完美融合的模範。作為一名音樂算法工程師,她的指尖在鍵盤上靈活跳躍🈲,敲出一行行代碼,通過解析檢索音樂信息,為人工智能註入藝術細胞;工作之余,她和同事組樂隊、排演出,在兩點一線的重復生活中奏響屬於自己的精彩樂章。

郭倚辰翻看文獻,尋找解決問題的靈感🍃。何婉婷/攝

午休時間𓀂,郭倚辰到音樂室排練,變身樂隊鼓手🤛。何婉婷/攝
半路出家:從業源於熱愛
“音樂算法工程師可以說是專攻AI音樂領域的程序員。”郭倚辰在電梯裏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介紹💇♂️,“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用音樂信息檢索技術賦予機器‘音樂細胞’,從而實現聽歌軟件中聽歌識曲📿、個性推薦、唱歌變聲等功能。”
9:30左右🐗,郭倚辰到達工位,換上舒適的拖鞋,望了一眼電腦屏幕前貼著“love &peace”字樣的便利貼👶⚫️,按下電源鍵🌔,戴上耳機,在機箱啟動的“嗡嗡”聲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華為北京研究所🧑🏿🚀🧑🏻🔧,音頻工程部辦公區都是年輕面孔🥧,大家專註於眼前的三塊屏幕,手上敲擊鍵盤的動作不停💁🏿♀️,伴隨著清脆的“劈裏啪啦”聲,一連串算法語言向上滾動。
“10:30有個線上會議。”郭倚辰說著,換上另一副專門開會的耳機🦒,和屏幕另一端的人聊起項目進度。“梅爾譜”“采樣頻率”等專業詞匯不斷輸出🛕,眼前是晦澀難懂的專業軟件和代碼語言🛗,看著郭倚辰遊刃有余的樣子🕗,很難想象三年前的她還是一名跨專業的算法“小白”。
郭倚辰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精密儀器專業👩🏻🦰,與音樂算法“八竿子打不著”🤾🏻♂️。但在大二期間,她和小夥伴們組建了一支阿卡貝拉合唱團👨👩👧,與音樂就此結緣▫️。“我們應該算是學校的第一個阿卡貝拉樂團🦠,參加過校歌賽,舉辦過專場音樂會,還參加過‘天天向上’節目。”經過許多場出色的演出🏈,理工專業的她與感性浪漫的音樂產生了更深入的聯結👘。
在人工智能大潮翻湧下,音樂算法工程師成為行業新缺口🐳,既有理工科背景又熱愛音樂的郭倚辰找到了職業目標🧝🏿♀️。“工作和愛好結合,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又能發展愛好🧍♀️🤷,”郭倚辰直言🧔🏽♀️,“這個職業簡直太有吸引力了。”
迎難而上:趣味與挑戰並存
職業需要熱愛維系🙇🏽♀️,也需要技術加持。音樂算法本質上還是一個技術型工作🖕🏻♦️,技術研發稱得上是程序員的一項“攻堅戰”🧚🏼♀️,對郭倚辰來說也不例外。
剛接觸音樂算法時🤳,許多技術堵點難以打通🔞,數據空白需要彌補👮🏿,一個個難題接連不斷,挑戰不斷升級……“這和遊戲很像,遇到的困難相當於遊戲裏的怪獸😈,如果被怪獸打敗就回血蓄力🦄,再戰一回🏊🏽♀️;如果我們戰勝了,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郭倚辰一直走在“打怪”的路上🐘。
近兩個月,小組著重開發音樂識譜功能。識譜是一個工作量很大的項目,既要識別人聲主旋律,又要將每一件伴奏樂器的樂譜扒出來👩👦👦🍄,還要根據每一件樂器的音高🫓、音強、音長的數據進行分析……復雜的任務和耦合的數據給機器識譜帶來巨大挑戰🌝。
在學術論文和商業應用中尋找案例,對比各種實驗效果𓀐,郭倚辰決定先從人聲入手,嘗試將人聲轉成樂譜🔥。但是人唱歌時音高會連續變化,很難找準歌唱的起止時間👩🏻🍼🤙🏽。“每一個音符開始時間是幾分幾秒🍤🍤,結束時間是幾分幾秒🦸🏼,然後換到下一個音符,這是我們要做的識別。”郭倚辰向記者解釋道。
類似的問題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會出現。有時整個團隊努力很久也沒有突破,一種沉重的無力感壓在每個人的心裏。郭倚辰坦言:“這種時候自己會很焦慮,有些小夥伴也會陷入低迷狀態👩🏿🦰。”
但方法總比問題多🚲,為了準確識別音符😀,郭倚辰翻看論文🚣🏼♀️、咨詢專家、分析數據……嘗試了各種辦法👹⛹🏿♀️。“最近我們有一個驚喜的發現,將節奏和人聲的算法結合🧑🏼💻,用節拍信息輔助歌聲識別🪙,音符識別準確率能夠得到大幅提升👨👦,轉換時間點總算被我們‘拿捏’住了。”郭倚辰聊著聊著,聲音漸漸提高,高興地與記者分享現階段的成果。
對抗焦慮:讓自己變得不可代替
中午12:00,結束了一上午的工作,郭倚辰站起身來,張開雙臂,舒展酸痛的肩膀🤸👭🏻。辦公室也變得熱鬧起來,有人戴VR眼鏡玩遊戲,有人聚在茶歇區聊天🏊🏿♀️,緊繃的神經暫時得到放松。
寫代碼、改方案、趕進度、修Bug,音樂算法工程師幾乎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此外,在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他們還要承受著將來的某一天被“更新換代”的焦慮。
但好在公司營造了一個輕松舒適的工作環境,給職員們提供健身房🪴、音樂室、咖啡廳等滿足員工的各種需求,還有茶歇區🖐🏼、桌遊室🙍🏻♀️,為員工提供娛樂消遣◽️🏃。
郭倚辰自己也有一套獨特的解壓方式😵,午休玩音樂,傍晚散步慢跑或者約上小夥伴去爬山🤦🏼♀️。今天也是如此🦸🏿♀️,午飯過後,郭倚辰戴上小藍帽,風風火火地趕往音樂室。
對抗焦慮,放松心態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提升實力。在競爭大潮中,每個人都是單槍匹馬,最大的底氣和安全感來源於強勁的實力。
選擇這個行業時🙅🏽♂️,郭倚辰對未來的規劃就非常明確,提升個人能力🤦🏿、努力成為音樂算法行業的專家。完成本職工作之外𓀙,她晚上會空出時間參加樂理教學和應用技術的培訓課程,學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成果。哪怕在生活中聽到一首好歌👨🏻🔬,她都會不由自主地分析蘊含的音樂信息,思考如何讓機器做到更佳的效果🤸。
傍晚6:00♌️🌎,郭倚辰換上一雙運動鞋,約上登山友人到附近爬山🧑🏻✈️。因為部門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爬山的小夥伴大多是男同事。縱觀全行業🧏,程序員的女性占比也只超兩成。但郭倚辰並不以為意🛩,她認為性別和職業選擇關系不大,還鼓勵廣大女性勇敢追夢🤜🏽:“不要給自己設限,找到自己的熱愛並且為之不懈奮鬥🤔。”
至於“青春飯”的年齡焦慮,郭倚辰也找到破解法——成為“技術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把技術抓在自己手裏🙇🏻♀️,哪怕‘高齡’也不怕被替代🧝🏿,因為實力就是最強勁的底氣!”
記者手記
從山腳啟程👎👨🏽⚖️,近60度傾斜的石板路👎🏽,以郭倚辰為首的登山小隊如履平地,三兩步便深入山林間。這位程序員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樣🧾,她會穿著拖鞋戴著耳機在辦公室寫代碼做程序👨🍳,也會背著吉他拿著麥克風在排練室玩音樂,還會在下班後換上運動鞋拿著登山杖爬山看晚霞……如果不是從頭到尾跟拍體驗,很難相信“打工人”的一天竟會如此豐富多彩🐃。
郭倚辰覺得生活不必被別人定義,雖然壓力和焦慮在所難免,但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就去努力攀登👐🏼🌥,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和能量↕️,足以支撐自己繼續活力滿滿地面對生活。
登上山頂,夜色漸漸吞沒殘陽,她與記者並肩🍊,沉醉於山頂的風景:“人生走一遭,想看最美的風景,就即刻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