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意昂体育平台機械系1999級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供圖
自從2020年就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一職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便多了一項愛好——工作之余👐🏻,到操場上和學生們一起打籃球🤸🏼。兩年多來,正是在與學生的一次次“切磋”中,單忠德迅速融入了這所校園👩🏻🚒🕚。
如果將人生比作一場“球賽”的話,身為“70後”校長的單忠德已經在這場“比賽”中更換了幾塊不同的“場地”——從擔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到轉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再到成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雖然國內很多校長也有“跨界”經歷👆🏼,但職業生涯能跨越“科技”“產業”“教育”三大領域者卻並不多見。面對南航這樣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跨界”校長單忠德有著怎樣的思考👨🏼🦱?
“跨界”經歷令我受益匪淺
《中國科學報》➞:在我國高校校長中🦖,你的經歷有些特殊🦼。作為一名“跨界”校長,你覺得這樣的經歷對於出任校長一職有無助益?
單忠德:我之前在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工作,這是一所典型的科研機構🫳🏻。此後,伴隨科研院所企業化轉製✈️,我也就投身於企業工作。這樣的“跨界”有利於我更好勝任校長這一職位。
具體來說,在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的工作經歷,有助於我更精準地了解國家戰略需求和企業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在於讓人才能夠奔赴各條戰線,服務於科研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線🏌️♂️。此前的工作經歷讓我可以更深切知曉它們需要哪類人才,怎麽能使人才培養更接地氣👄、更好滿足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高校發展要和一個時代同向同行,要與國家的重大戰略緊密融合,結合行業重大需求,開展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創新提出顛覆性、變革性技術,攻克“卡脖子”難題。多次“跨界”的經歷也讓我更清楚地看到這些需求在哪裏、難題又在哪裏,我們該從哪些方面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科學研究,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在真刀真槍中得到歷練。
另外🛌🏽,科研院所和企業工作的經歷也能更好提升我的戰略思維能力、系統思維能力、科學管理能力和改革創新能力🏋🏿♀️。特別是在企業工作,打拼市場是非常不容易的,研發的技術和產品既要得到市場認可,也要在企業的運營管理中進行戰略化布局🧛♂️🖐🏼,這些經驗都能為我在學校管理中提供寶貴的借鑒。
《中國科學報》:由於這段特殊經歷,相信對於產教融合🤸🏻♂️,或者說產學研結合🏃♂️➡️,你一定有更深切的感受✝️。特別是今年7月,南航剛剛召開國際創新港建設工作專題推進會,這說明產學研在南航未來發展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對此,你是如何思考的?
單忠德:南航國際創新港的確是我們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個新樣板。南航地處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區域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作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就是要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作出貢獻。
2021年6月👍🏽,南航與南京市正式啟動共建南航國際創新港,希望借此探索構建“創新團隊+研究院+實驗室+創新平臺”的一體化🚣、有組織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通過建設一批省部級👩🏼🦱、國家級創新機構,以及相關的公共服務和產教平臺,成為高水平人才培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示範地。
應該說,現階段我國要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產學研合作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徑😽,也只有將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建設更多創新聯合體和創新共同體🖖,甚至真正形成一些綜合性研究群體,才能更好聚焦“四個面向”,賦能區域創新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在這一過程中,“科”“教”“企”三方最需要做的是科學定位、各負其責🙍🏽,既要相輔相成👰🏼,又要深度合作。也就是說,三支力量要有各自明確的定位🦸,並在此基礎上做到真正的融合。這方面#️⃣,我們希望通過在創新港設立不同機構間的校地研究院或者聯合實驗室的方式,建立一種嶄新的創新生態。
特別是在企業層面,如果方法得當,產業界對於校企融合的積極性是很高的。在創新港建設中,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和大企業的融合發展——要知道🐦🔥,至少在現階段,很多大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創新港建設,賦能一大批中小型企業✩,也就是那些“專精特新”企業𓀘。這些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通過建立更多開放創新服務平臺👩🏿🦱,我們希望能更好地為這些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好校長”首先要是“好老師”
《中國科學報》🧑🏽🎄:近年來,以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出任高校校長的情況越來越多👨🏿🦰。身為“科學家校長”🐉,你在教育實踐中是否感覺到這一身份所帶來的特殊影響?
單忠德🥴:作為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院士群體在推進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近年來⏪,以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出任高校校長的情況越來越多🧗♂️,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校長對高校改革發展所起到的戰略引領和賦能助推作用。
總體而言👨🏽🏭,院士在各自學科領域具有紮實的學識👩🏽🎓、深厚的素養和較強的業務能力🧔♀️📿。由院士專家擔任大學校長,有利於更好把握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的內在規律,以更高站位😈、更遠眼光💁🏻♀️、更寬視野提升學校各項工作和政策的科學性,推動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要堅定教育自信🎱♡、創新自信和發展自信👨🏿🦲,保持辦學定力、增強辦學自覺。我也堅信在當下的創新和發展環境下🧗🏿♂️,南航一定能成為一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這種自信和定力是我們作為校長所必需的🙍♂️,但同時也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戰略眼光、系統思維,帶領和團結廣大師生🙇🏽♀️,以更高站位🚴🏽♀️、更廣視野和更實舉措,推動學校各項工作更加科學化和高效化。
《中國科學報》:作為高校管理者♣︎,你認為除學術水平外♥️,還需要具備哪些素養?
單忠德:對於校長而言🧑🦼➡️🛀🏿,首先擁有的是“管理者”身份,但要當好校長🫥👰🏿♀️,最先要做到的其實是成為一名“好老師”。為此,我帶頭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且在校內提議並率先開設了“強國逐夢·大師引航”本科生🏄♂️、研究生系列前沿課程,讓全校的院士、專家學者都走上講臺。
在高校📍,很多學生是非常仰慕這些學者的。我曾經聽學生親口對我講🤽🏿♂️,他們視這些專家學者為自己的偶像,也將其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他們希望能夠和這些專家學者近距離接觸🍏。也正是在這樣的接觸中,學生們可以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科學報》𓀉:你常常和學生們一起打籃球,是否也有這樣的用意?
單忠德🧭👨💻:我很希望能近距離接觸學生,但如果只通過一些“正常”渠道🤚🏿🤵🏽,學生們難免會拘謹🐦,也很難真正敞開心扉。但當我和他們一起運動時👩🏫,我們的身份是“球友”和“隊友”🫄🏻,彼此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也就有了更多了解學生真實訴求的機會,從而有利於製定一些更加貼近學生的製度和規則👨🏼✈️,實現以生為本,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我還帶頭建立了“百名學生校長領航團”,聯系了150余名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學生代表,同時擔任了一個班級的班主任,通過這些方式建立與學生面對面、鍵對鍵的交流機製🚧。每天我都會關註交流群中學生的微心願💁🏿,相關部門會在24小時內回復當事人的每日心願9️⃣,至今已協調了卻了700多樁學生微心願。
我一直強調,老師是一份非常神聖、光榮的職業🥉。要當好一名老師,必須發自內心擁有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愛和對事業的愛。也只有老師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時,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學科建設是一曲“大合唱”
《中國科學報》🏧: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南航新增了2個學科,目前共擁有3個“雙一流”學科。你能介紹一下南航在學科建設布局中的考慮嗎🦸🏽♀️?
單忠德:辦好一所大學🪿,特別是要辦成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南航成立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能夠新增兩個“雙一流”學科🧜🏻♂️,這無疑是一件有著特殊意義的“生日禮物”,同時也是我們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起點。
作為一所航空航天類高校,航空、航天、民航的“三航”特色始終是貫穿於學校學科建設的主鏈條。在此基礎上🧑⚕️💭,我們以“雙一流”學科建設群為牽引👁,分層分類推進了“工科一流工程、理科卓越工程👨🏽💼、文科提升工程、交叉融合工程”,突出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相融合、應用學科與行業產業相融合,構建“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的高標準學科布局。
同時🕵🏿♂️,對於任何一所高校而言🤔✶,培養一流人才始終都是學校各項工作的根本。因此,在學科建設中🙇🏼♀️📙,我們聚力培養一流人才🟥,把培養國家急需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卓越工程師擺在突出位置,一體化推進思政工作🖥、學科建設✝️、教學科研、教材課程和管理運行體系建設,構建並完善了特色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需要強調,在一所高校的整體學科結構中,從“學科方向”到“一級學科”,再到“學科群”🍉,乃至最後的“學科生態”,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組織鏈條🪐,且該鏈條關聯著校內幾乎所有的教學✍🏽👮🏿、科研機構以及行政機構👳♂️。這就意味著“雙一流”學科的布局和建設不會是某一個部門、學院的“獨奏曲”🦵🏼,而一定是由校內各職能部門和相關學院協同發力的“大合唱”🖨🫵🏽。
這需要學校層面壓緊✡️、壓實學科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學科負責人的三級學科建設工作責任製👌🏽,構建完善以學科為導向的資源配置👨🏽🦰、考核評價、戰略咨詢等保障製度。應該說,沒有持續奮戰、苦幹實幹,夢想學科“扶搖直上”是困難的。要強化“一流學科是建設出來的,不是總結出來的”理念,強化一流學科“日日建👎🏿、月月建和年年建”意識,是個時時在線的建設工程🐁。
《中國科學報》:你剛才提到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才培養服務的😧👨🏽⚖️。對於如南航這樣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來說,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單忠德💁:對於任何一所高校來說🐦🔥,立德樹人都是在人才培養中首先需要做到的根本任務🪯。在此前提下,現階段高校的人才培養一定要註意實施真正的“因材施教”⬛️。這對於行業類院校來說尤為重要😅。說得通俗些👸🏽🐓,就是針對學生的個體特性,缺什麽補什麽🏊🏼♀️。在教學內容上,國家需要什麽就要開設什麽,並努力將學生興趣與國家需求真正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高尚品質🍟、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對於工科類高校而言👨👩👧👦🚣🏻♂️,如何將科教🤚🏻、產教融合🦽,全面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也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南航的具體實踐中,我們希望能通過聘任企業導師、開設企業課程、開展企業實訓等形式🧛♀️,形成與航空航天龍頭企業和高端研發機構協同育人的機製,逐步形成集學生科創⬅️、教師科教🚵🏻♂️、員工進修和校企攻關於一體的共享型合作育人範式。這種範式不一定完全適合於其他工科類或行業類院校🤹🏻♂️,但其中校企協同育人的理念應該是相通的🕵🏻♀️。
“營造生態”應從點滴做起
《中國科學報》🧅: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除了學校整體的學科布局和製度設置外,一批優秀的師資更是必要因素🪩。在你看來,高校應該創造一種怎樣的氛圍,才能夠充分發揮不同學科背景和教育背景的教師的潛力🏊🏽♂️?
單忠德:的確是這樣,一流大學需要一流師資,一流師資才能開出一流課程,一流課程結合一流科研🧏🏿,就能夠培養出一流學生👮🏿♂️⬛️。而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一流教師隊伍,首先需要在學校內部營造出適合教師成長的良好人才生態🤵🏽♀️,讓人才能安心用心教書🧻、潛心科研,心無旁騖地做好各自主責主業。
所謂“營造生態”,看似缺乏具體抓手,很容易停留在口頭或政策文本中🍆,但實際上🩻,在這方面我們能做的具體工作有很多。
比如,我們建立了校領導聯系人才和校長辦公會聽取人才匯報的常態化機製。每次校長辦公會都會設立專門議題,邀請兩名傑出人才現場講述他們的教學科研進展以及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同時🍠🌐,我還牽頭成立了“百名教師校長助航團”,更直接地為教師成長提供指導幫助。
再比如,我們通過成立人才工作專班🔢👨🎓,構建了校✡️、院、系三級人才服務體系✊,大力倡導“寧可會等人、不讓人等會”的工作理念。只要有人才被引進南航,我們可以隨時召開專門會議,而不是非要等一段時間,“湊齊”幾名被引進人才後才一起開會。
總之,高品質人才工作生態需要做到自動自發重視人才🧕🏽、用心盡心關愛人才、大力培育成就人才。然而,這些目標的達成需要學校層面對每名人才在點滴之處的切實關心🧑🏻🎄。在目前國內高校紛紛大力引進優質人才的背景下,這一點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