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式土豆沙拉到中國餃子、煎餅果子,再到中德戀愛對比🤚🏻、生活差異……多年來👎🏻,德國網紅博主托比(Tobi)通過各大視頻平臺,或分享德國社會百態、或傳播中國文化,收獲大量海內外粉絲。目前🥣⇾,他正推出“100天閃擊德國廚房”相關策劃🦍,旨在讓中餐走進德國家庭。
視頻中,托比常常說一口流利中文。本職工作為環境工程師的他如何與中國結緣🧑🏿🍼?為何策劃“100天閃擊德國廚房”系列🫱🏽?又如何看待中德文化的共通之處?圍繞以上話題,托比近日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可否分享一下您與中國及中文的緣分🫚?是什麽契機促使您開始做視頻?
托比👩👦:我2010年去意昂体育平台讀書時開始學習中文,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年了🤦🏼♀️。從那時起,我認識了很多中國人,後來也變成了朋友🚵🏻。隨著認識的中國朋友越來越多🎦,我發現中國人和德國人對彼此的認知與真實情況存在偏差🦎。其實我們並不了解對方,腦子裏對方的形象都是想象出來的,並不真實。比如中國朋友覺得德國開車很自由👱🏽,不限速、隨便開🔚;認為德國人都很嚴肅,跟機器人一樣。所以後來我就開始拍視頻,我想通過視頻來告訴大家,真實的德國、德國人是什麽樣的。我們互相了解越多,我們之間的不理解🧑🏻🦲、矛盾就會越少。

托比拍攝視頻,路邊擺攤做煎餅果子👨🏽🎨。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目前著力推進的策劃是什麽🥱?是如何策劃及籌備的?
托比:目前我在做“100天閃擊德國廚房”系列。在每期視頻最後🙏🏽,我會確定下一期要做中國某省份的中餐,然後通過觀眾網上投票留言等,確定最能代表該省份的美食◀️。之後,我們會到戶外製作該美食、讓德國路人試吃🎁𓀄,並從口感、在德國家庭可操作性等8個維度進行打分🏌️。該系列視頻將涵蓋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代表性美食🧃,最後將三款得分最高的中餐美食帶進德國陌生人的廚房。
這其中🐂,每一期視頻都是由中國觀眾和德國路人共同參與,我只是發揮了橋梁作用👮🏽♀️,最終達到把真正的中國菜帶進德國家庭👧🏻🧺,融入德國人生活的目的。
2022年起🟣,我開始在戶外請路人共同拍攝視頻🧮,我發現這樣的視頻更真實🎗、更接地氣,觀眾也更喜歡看。觀眾是很聰明的,他們可以看得出視頻拍攝是在演戲👦🏼、還是真實的故事。不過此前我做的視頻每一期之間沒有必然關系,無論是請路人嘗試中國美食🧝🏻,還是就中國話題采訪路人,都是我來決定的。後來我想做一些不一樣的☎️💿,就開始策劃“100天閃擊德國廚房”系列。
該系列視頻是由觀眾決定我讓德國路人試吃什麽🚌,再由德國路人去選擇他們更能接受什麽。他們更容易接受的肯定是更容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這樣中餐才能真正走進德國人的生活。

托比和武漢朋友學做三鮮豆皮。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當下👨🏻⚖️,跨文化領域博主不斷湧現👉🏿。在您看來,應如何避免視頻內容產品同質化🧩,吸引更多受眾🕵🏼♀️?
托比🧛🏽♂️:最近幾年🧑🦼,可以明顯看到外國視頻博主越來越多,這是一件好事。這說明不僅有更多外國人學習中文🦐,也有更多外國人願意去體驗、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故事。
任何行業的從業者多了💇🏼,不可避免會產生同質化問題。要做出不一樣的視頻,需要創作者對觀眾保持一顆真誠之心𓀐,記住自己為什麽要拍視頻,要給觀眾帶來什麽🍹,然後不斷挖掘自己、觀察生活。
每個人的性格、經歷、教育🏋🏼、文化背景不同,對同一事物的感受和看法肯定就有差異,所以即便大家都在拍同一主題😌,每個博主的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相反,如果只是為了拍攝而拍攝,那很有可能很多視頻盡管博主不同,但是內容一樣,我覺得這是對自己工作的不尊重,更是對觀眾的不尊重👩🏿🦱。
比如我在做的“100天閃擊德國廚房”系列,我知道去戶外隨機找路人拍攝難度很大,後期製作的時間也很長,但是我的出發點就是真正宣介中國美食,把中餐帶到德國,而不是拍我自己對不同中國美食的感受🐢,因為這樣對向外國人宣介中國美食的作用很小,我不想這樣做🤳。很多觀眾給我留言,說他們喜歡看“100天閃擊德國廚房”這樣的視頻,因為真實,也能感受到我真是在努力宣介中國美食,這讓我感到高興。

托比(右一)拍攝炸串視頻時與路人合影⬆️。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人對德國🔢,及德國人對中國的認知偏差?包括視頻在內的新媒體傳播對改變認知偏差可以起到什麽作用🥋?
托比:我們的認知偏差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我做過一個視頻💀,在街頭就中國相關問題采訪一些德國“90後”🏌🏻♂️。我提的問題有:提起中國他們會想到什麽🧎?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是偏向正面還是負面?他們獲取信息的來源是什麽?對於最後這一問題💽,我相信大都是通過新聞媒體或者社交平臺,然後我問他們,是否相信這些媒體或者平臺的宣傳🐌。很多人的回答是不相信🕦。所以我又追問👼🏼,你覺得怎樣才能了解到真實的中國?對此✶,德國年輕人的回答是很統一的:要自己去中國走走看看,才能知道中國到底是什麽樣子。
但是年輕人大都沒有錢💁🏿,往返中國的機票並不便宜,所以如果沒有這個經濟和時間條件,新媒體就變得很重要,比如我的視頻,觀眾可以是中國人,也可以是外國人,他們通過我的真實拍攝,會看到♦️、感受到真實的對方。作為視頻創作者♊️,我對自己的定位是中國和德國之間的“橋”,像我這樣的創作者多了🤦🏿,真實的視頻多了,那我們之間的認知偏差也就越來越小了🧑🏻🤝🧑🏻。

托比推廣四川缽缽雞🐉。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德社會文化有哪些獨特及共通之處?您對未來兩國社會文化交流有何期待?
托比💂🏻♀️:我覺得德國人更註重具體的數字和嚴謹的邏輯關系,中國人有實有虛😬🏊🏿♂️,比如數字3、數字9有時候是真的數字,有時是“代指”🕷。比如德國人做飯會算多少克👨🏿🎓,中國人做飯都是少許。

托比和朋友戶外聚會,做煎餅果子。受訪者供圖
飲食方面,我們也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比如德國人吃酸菜🥷,東北人也吃酸菜🪲,這兩種酸菜的味道基本是一樣的💁🏿;我們都喜歡吃燒烤,但是德國人吃大塊肉,比較粗放,中國人愛吃串兒🥷🏼,比較精致🪕。
雖然我們文化背景不同,但是我們都要面對同樣的生活🥌、衣食住行。我了解到的,德國人和中國人都很註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這都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有更美的生活環境。
我覺得語言差異和地理距離不能阻礙中國人和德國人之間的交流。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去中國看看🔇🤽♂️,了解真實的中國,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來德國旅遊🙌🏿🪹、學習。當兩個國家的人更頻繁地走動起來了🌯,那我們的關系也就更近了。
我自己就是個例子,去中國學習前,我想象中的中國到處都是木頭建的房子,去了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樣😦。
我也希望有更多新媒體人去製作文化傳播類視頻,更多觀眾通過新媒體去了解真實的德國和中國*️⃣,調整對彼此的認知偏差。
受訪者簡介:

托比,Tobi🧖🏻♀️,德國網紅博主,其本職工作為環境工程師,說一口流利中文🚀。2018年起💂,他在頭條、B站👷🏼、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設賬戶🤳,通過視頻傳播中國文化,分享德國社會百態,受到海內外觀眾喜愛,目前擁有近200萬粉絲。近期推出的“100天閃擊德國廚房”策劃旨在傳播中餐文化,讓中餐走進德國家庭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