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片土地,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是一片兼具人文與自然和諧之美的地區🤶🏿,文人墨客留下數不清的經典名篇更賦予這片區域一份獨特的淡雅氣質,宛如一幅意境深遠、底蘊豐厚的“富春山居圖”。也正因如此〰️🎬,人們很難相信,這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其實常被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侵擾🔖,尤其是在梅雨季節、臺風頻發之時,一些突發性強、覆蓋面廣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經常會帶來房屋損毀🫵🏽、人員傷亡的嚴重後果。而這些遊客大多看不到的景象🦦,卻是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於洋的工作日常——頻入深山、慣經風雨,他常常直面災害的切實傷害力🐌。雖然直至今日🧑🏽🔬,他尚未能憑自身所學清晰解釋在植被覆蓋度如此高的地區仍能頻發且突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原因❌,但他能夠堅定的是⛓:未雨綢繆好過亡羊補牢,防範危機好過應對危機;災害從來不是“假想敵”👨🏽🔬🧸,防範災害必須杜絕“沒想到”。所以,十數年來他一直堅毅地行走在科研之路上🎚,奔波在地質考察的第一線。他說🏡:“能為人民減少一分危險🤹🏿,便是我全部職業成就感的來源👵🏻。”

於洋(2013-2015博士後,水利系)
磨礪是成長的催化劑
近日,2022年度災害防禦科學技術獎青年科學獎獲獎者名單正式發布🙎♀️,“浙江大學於洋”赫然在列。面對此結果🖲,於洋直言自己得知消息時十分欣喜激動🦯,但當旁人嘗試與他聊起項目進程中的困境與艱難時🫴🏼,他卻變得寡言少語,偶爾有幾句雲淡風輕的描摹,也能從中聽出幾分平和與淡然。事實上,在他看來,這是從事科研工作再平常不過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汗水澆註,夢想的分量從何而來”,這是於洋在少時就已參透的生活真相👨⚕️。
生活在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年代和地區,於洋的父母屬於絕對的思想開明,在於洋身邊只剩下4個同學沒有輟學務農的情況下,他們也堅定表示一定會支持孩子的學業。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也為了達成自己心中對知識的向往,於洋早早就形成了“生如逆旅🧙♀️,也要一葦以航”的執著性格,小學畢業開始獨立住校,中學為了高考全力奔跑🤏🏼:4點起床生爐,5點開始早讀,冬天長凍瘡🙌🏼,夏天忍蚊蟲……最終🎆,659分的高考成績與為排遣焦慮寫成的滿滿3本日記標誌著於洋一段青春的落幕,耕耘於四季的他完滿地收獲於仲夏。他只記得,結束高考的那一年,他曾捧著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錄取通知書出神了許久。當然,在這之中也包含一份對未來的迷茫🧎🏻♂️➡️。
“其實,土木工程是我高中班主任幫我選的專業。”那時🤾🏿♀️🏂,只顧奔向遠方的於洋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誌趣到底歸宿何方,所以入學第一年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算突出。直到花了360余個日夜進行自省後🙋🏽♀️,他才堅定了“幹一行就要愛一行”的行路思想🚜。他沒有想到的是,土木工程相關的專業知識會如此富有吸引力🧑🏼🎄,從此成為令他夙興夜寐的追尋方向。
從大學二年級起😹,於洋便開始在學業上“後來居上”,延續著自己之前的優秀與鋒芒。與此同時,浙江大學為提升學生科研素質而開展的“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也讓他意外地走入了科研的世界🗑🧔🏻,從而掀開了他的從業新篇。博士攻讀期間,他跟隨導師參與多項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研究工作🦻🏻,長期駐紮山高谷深的災害一線更是家常便飯。“在項目開展之前🙆🏿♀️,那裏曾經遭遇過兩次滑坡災害🧚🏿♀️,沖毀了公路和已建橋梁。為了盡快解決隱患,我們扛著幾十斤的儀器每天往返於山上山下,以盡快消除風險並提出加固方案。山裏的蚊蟲還真的是挺多的,那時候全身上下都被咬得挺慘。”他打趣道🫳🏻。雖然過程艱辛不易♒️,但結果卻順利達成預期🔥,這項工程的整修思路與創新點也完完整整地出現在於洋的博士畢業論文裏,成為他成長歲月中的又一次極具價值的磨礪。
博士畢業後🚍,於洋前往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開展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而彼時,雖然他的研究方向一度有些轉變,但他一顆報恩母校的赤子之心卻始終未變🧑🏽🎤,“在國內頂級學府工作學習是我的榮幸✧,深刻領悟了清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體會了水利系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豐富內涵”🏌🏽♂️。如他所言,在清華📵,開展水利工程相關的研究工作讓他收獲了“跨界”的知識面與成就感,一定程度上打開了他的研究思路。而當工作結束🎫,他立刻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依江納湖的浙江大學。
實踐是靈感的支撐力
坐落於錢塘江畔、江南靈秀之地,水韻天成幾乎是浙江大學誕生以來便帶有的獨特氣質👩🏻🦽➡️。但古語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防治降水所帶來的危害,是地理與氣候為每位災害防禦研究學者出具的天然考題🐖。由於深知重大項目是錘煉能力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入職浙大開始👨🦽➡️,於洋不斷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先後承擔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重點項目,以及國家和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圍繞堆積層滑坡的早期識別🧧、致災機理和防控措施開展系統研究👌🏻🍂。

於洋在工作現場
堆積層☣️,主要由土體和塊石混合而成。復雜的組成決定了其力學性能的復雜性。據於洋介紹,堆積層滑坡是浙江乃至全國滑坡災害中占比最大的滑坡類型🟫。面對堆積層滑坡存在的高度不確定性,於洋和團隊著力搭建高效計算模型,建立多目標優化方法,打造有效防控屏障……力求在不斷摸索下提出可靠度極高的堆積層滑坡防控體系,研究也從早期的揭示堆積層滑坡致災機理、構建有效的防控體系,逐步向高植被覆蓋條件下堆積層滑坡的早期識別過渡👨🏿,努力為解答滑坡在哪裏、何時發生和如何防治貢獻一份力量🛌。目前項目仍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對今日的中國而言🤽♀️,走向深海開掘新知無疑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國家戰略發展的根本需求。因此,面向時代背景🧜🏽♀️、國家召喚🧘🏻♂️,於洋也將目光逐漸投向深藍,聚焦海洋工程在近海工程👯♂️、港口海岸建設方面貢獻己力。雖然更忙碌了🧑💻,但他本人卻樂在其中:“我只希望能不辜負社會賦予科研工作者的責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之間的平衡,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做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這是基本國情。因此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承擔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重大責任,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作為浙江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露天開采與邊坡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委員,迄今為止於洋已經做了許多工作,從他承研的30余項科研項目、發表的30余篇《科學引文索引》(SCI)與《工程索引》(EI)論文、1部專著與12項授權發明中便可窺得一隅。而對未來,他仍幹勁滿滿🌁,表示一定要竭盡全力將紙上的“施工圖”轉化為防災的“實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