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周子暉︱反復“失敗”2年後,他在博三取得重要突破!

2024-11-18 | 趙宇彤 | 來源 科學網2024年11月16日 |

如果明天就要開組會,實驗卻一直毫無進展,你會怎麽做?

這種煎熬的日子,周子暉過了兩年。作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他一直學著和失敗打交道。看著不如人意的數據,以及老師下意識地搖頭,他能做的只剩下一次次嘗試和期待。

“山野都有霧燈”🚺,這是周子暉的微信個性簽名,也恰似一種印證🫅🏽,置身迷霧已久的他,終將等來照亮自己的那盞燈。

在失敗的反復打磨下,周子暉持續優化著每一個實驗步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實驗中,他終於得到了理想的數據,此後更是“一路綠燈”,順利發現了一種能夠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新型多孔材料。

1023日,以周子暉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這一成果從投稿到接收🧑🏻‍🦲,僅僅用時4個月🤶🏻。

周子暉(受訪者供圖,Robert Sanders攝)

捕獲二氧化碳的“秘密武器”

直接從空氣裏“抓走”二氧化碳,被許多科學家視作碳中和的“最後一公裏”,但從技術層面上看,能不能實現?該怎樣實現?始終沒有得到答案。

“工業革命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直穩定在0.03%以下😐,但工業革命後,這個數值快速升到了0.042%,相較之前高出了近50%🤚🐈。盡管看上去濃度很低😈,但已經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如果再不采取行動🎠👦🏻,將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周子暉告訴《中國科學報》,二氧化碳吸附有兩大方向🧑🏽‍🍳,一種是從工廠排放的煙氣中“捕捉”二氧化碳,從源頭避免其繼續排放;另一種則是直接從空氣中“抓走”二氧化碳,通過吸附空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讓其濃度不再升高🧖🏻,甚至逐漸回落至原始水平。

其實,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的想法並不新鮮。

早在1999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化學工程師克勞斯·拉克納(Klaus Lackner)首先提出該設想。此後,不少科學家圍繞二氧化碳的酸性特質“大做文章”,試圖利用各類堿性物質實現酸堿反應,吸收空氣裏的二氧化碳。

然而👨🏻‍🦱,種種嘗試都铩羽而歸。

一類材料是復用條件高❔,通常要在600900°C的高溫下,才能讓這類材料‘再生’🅾️,重復利用吸收二氧化碳;另一類材料是穩定性差🍎,哪怕是在無水無氧的理想條件下,10次左右就出現了明顯的性能衰退。”周子暉解釋道。

周子暉則另辟蹊徑,在導師奧馬爾·亞吉(Omar Yaghi)提出的共價有機框架結構(COFs)基礎上,開發了一種新型多孔材料,使用穩定的共價碳—碳鍵作為材料骨架,並在其孔隙內部“裝”上了盡量多的氨基,讓其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不同於僅通過小分子間的弱範德華力的非共價連接🚗,這類材料采用的共價連接方式,通過共享電子的方式將原子緊密連接在一起,骨架更加堅固穩定。

“此外,共價有機框架本身是個具有疏水性的有機材料,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吸水量小,二氧化碳脫附過程中的耗能小,整體的再生溫度更低。”周子暉說,在25°C的室溫條件下就能有效釋放捕獲的二氧化碳,且經過20100次的循環測試,材料性能並無衰退跡象。

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2021年,22歲的周子暉從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畢業後,如願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盡管做足了思想準備,他還是被讀博生涯的第一個挑戰打了個措手不及。

周子暉2021年清華本科畢業留影

周子暉所在的課題組從2019年就開始了這類材料的研究。當時只有一個模糊的思路👨🏻‍🦼‍➡️,就是要把盡可能多的氨基作為二氧化碳的吸附位點💇🏼‍♀️,通過共價鍵連接的方式建造一個穩定的骨架結構🤾‍♀️。不過😼,最初為了降低難度🕝,團隊選擇先設計一個穩定性稍差但合成難度也相對較低的骨架,再通過後續優化提升穩定性。

然而花了兩年的時間🔻🤸🏼‍♀️,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材料👨‍💻,設計了無數個連接方案,都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骨架結構的穩定性遠遠達不到要求。

很顯然💇🏿‍♂️,這個看似捷徑的方式把課題組引入了死胡同。沒辦法,只能“上難度”了👾,團隊成員很快調整思路,決定直接進攻穩定性強但難度高的骨架結構🔋🔗。

交給誰來做呢?導師看了看被折磨了兩年的“老兵”們,一時間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正在這時,周子暉加入了課題組🧒🏿,帶來了新鮮血液。

“很快🕖,設計材料的重任就交給了我。我至少試了20種不同的骨架結構,無論怎麽改進設計方案😮,就是做不出多孔材料。”回想起那段晝夜不分卻“顆粒無收”的科研經歷,周子暉依舊感到崩潰。

課題組每兩周的周一早晨固定召開組會。“周日的下午,實驗室裏基本坐滿了人,大家都在補數據,直到晚上九點、十點,只有測出滿意的數據,才會走人。”周子暉說,“當時我們課題組發表過的最好的二氧化碳吸附量是0.3(毫摩爾每克)💺,但我前兩年所有實驗數據沒有一個超過0.05。趕上組會,如果實在沒數據,就只能改一改上個月的PPT,調調順序,重新匯報一遍🦖。”

就這樣,被失敗反復打磨的周子暉被迫養成了好心態✊🏿🙍🏿‍♂️,當他第一次看到0.4的吸附量時⬇️,難以置信地揉了揉眼。

沒看錯🩳!他確實設計出了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新型多孔材料,周子暉情難自已🥗,一個箭步把導師拉了過來,告訴他這一喜訊👺。

命運的轉折總是悄然而至。從那以後🤌🏿,實驗變得非常順利,從0.4慢慢優化到0.9🏹。2023年底,周子暉測完了所有數據,開始著手寫論文,並於20244月底完成投稿🕍。

當時導師說,這麽好的材料,要選一個好記的數字,讓大家都記住它,於是命名為COF-999👩🏿‍💼。正好我的生日是1999927日,年份有9🧑‍🍳,月份有927也是由39組成。”周子暉笑著說。不光名字有紀念意義⛹🏽‍♂️,20249月🙎🏼‍♀️,他驚喜得知,論文已經被《自然》接收💆🏿。

“這真是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周子暉興奮地感慨。

“站在巨人肩膀上”

“直到實驗結束,我都沒想過論文能發表在《自然》上。”周子暉告訴《中國科學報》,2023年年底,在和導師總結數據時,他們突然想到💿,既然測試數據這麽好,不如試試能不能在室外空氣裏吸收二氧化碳☝🏿。

“當時導師沒抱什麽希望🤒,因為此前大家的研究都是基於實驗室展開👩🏽‍💼,很少有人在室外測試🧝‍♂️,他覺得如果真能做成,保證能發一篇‘正刊’。”吃下了導師畫的“大餅”🛡♥️,周子暉幹勁十足,他買了一些器件開始改造🦔。

樣克服室外條件的不穩定🍹,把空氣順利引入儀器當中👨‍👧?又怎樣將其轉化成可視化的數據?前前後後花了快一個月的時間,周子暉終於做出了合適的設備和程序🚵🏻‍♀️。

“我們在伯克利校園裏做了這項實驗👲,通過一根管子將空氣送進儀器裏,發現經過COF-999處理後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從0.04%降到0😚。”周子暉驕傲地說🚴🏽‍♀️,如果把20天的實驗數據延展到365天👦🏿,就會發現只要200克的COF-999,一年就能吸收20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一棵成年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這項研究也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認可:“這項工作非常紮實🛺,為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提供了理論支持🙇🏼‍♀️。”

而在周子暉看來🚅,所有的成果不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這項研究能取得如此成績👢🦫,離不開前面師兄師姐們的開路🫄🏻,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周子暉說🧛🏻,孤身來到美國,一邊是繁重的課業負擔5️⃣,一邊是毫無進展的實驗壓力,和師兄師姐們的歡聚時光✡️,成了他生活裏僅剩的亮點🤽🏿。

“我們組裏一共25個人,其中大概十來個中國人,每次壓力大的時候,大家就一塊兒聚餐聊天來減壓。”周子暉回憶道,每逢春節,大家都主動跑到博士後師兄師姐家蹭飯🧑🏿‍🦱。廚房裏的煙火氣🙂🛀、洋溢的飯菜香🙍,使周子暉在大洋彼岸又找到了“家”的感覺。

現在👩,博士三年級的周子暉也學著師哥師姐的樣子,為後來者鋪路。“要想實現COF-999的大規模應用,這項研究還有很多值得深入的地方。”周子暉解釋道🎂,“一方面,從實驗角度🥟,怎麽在現有材料上進一步優化,比如提升二氧化碳的吸附效率等,另一方面,從工程角度,怎樣設計材料裝置以實現大規模應用,都是挑戰👼。”

“要走的路還很長🫱🏼。”周子暉萬分感慨,“但我相信柳暗花明𓀔,只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一定有所收獲🔛。”

___________________

周子暉,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2017級本科生(化學專業,化學72班)🧱。本科期間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意昂体育平台優秀學生幹部💁🏻‍♀️、誌願公益優秀獎、社會實踐優秀獎等榮譽。

20218月至今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專註於COF、直接空氣捕獲、碳捕獲等研究,導師✊🏼👝:Omar M. Yaghi院士🧔🏻‍♂️😍。


相關新聞

  • 212024.08

    蒼穹中閃耀的“中國星”

    當記者乘坐汽車攀爬上蜿蜒的盤山路🤏🏻,只見群山環抱著的5個銀白色大圓頂錯落有致,猶如星辰點綴夜空一樣裝點著疊翠山林,這便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下簡稱紫金山天文臺)。在這裏,中國科學家開創了中國現代天文學觀測與研究的先河👨🏻‍🦱。69年前🦸‍♂️,時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鈺哲(1919-1923清華學校高等科)和學生張家祥從茫茫星空中發現了一個特殊天體。這是中國人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從此🤲🏿,我國小行星觀測和研究以...

  • 162021.12

    劉永坦:一位戰略科學家的初心與堅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劉永坦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戰略科學家🪩。他是我國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製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作為傑出的戰略科學家👌🏿,他40年如一日專註國防科技...

  • 112019.06

    鄒承魯:我的科學之路

    作為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鄒承魯在生物化學領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工作。

  • 232018.02

    記徐旭常院士:曲終人不散

    如今⛹️‍♂️🪗,徐旭常院士已經離開我們六年有余✤,當初他開創的科研方向,很多都方興未艾。在那些不斷取得創新與突破的學術領域,在那群忙碌的接棒者身上,我們似乎依舊可....

  • 302008.07
  • 032021.11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大中📐:為國釋放一個核能研究者的最大能量

    一克鈾235徹底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9噸標準煤👨🏿‍🎤,一個核能專家的“能量”有多大?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給出答案🕴🏻。11月3日,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我國實現反應堆固有安全的帶頭人王大中走上領獎臺🎥。王大中曾說👷,他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主要就是建了三個核反應堆🙍🏻🫣。從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首座自行設計與建造的屏蔽試驗反應堆🕵🏻,到90年代一體化自然循環核供熱堆💪🏽,再到新世紀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這三個堆極大推動了我國核能科技的發展。它...

  • 112024.01

    “氣候特使”解振華 談判桌上16年

    2023年底,在阿聯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是解振華(意昂体育平台1973級工物系意昂)感到“最困難的”一屆👱‍♀️。2023年12月9日舉行的中國代表團新聞會上,這位75歲的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說:“有200多個問題要解決🚵,我們要做減法,做加法容易,做減法難……有些國家堅決反對淘汰或減少化石能源⏫,有的國家則非常堅決要淘汰化石能源⛹️‍♀️🤳🏽,還有一些國家提出一些折中的方案。現在到底是什麽方案,怎麽去解決?”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坦率...

  • 182011.02
  • 232022.08

    無盡的恩遇——紀錢遜先生

    2019年8月22日淩晨,錢遜先生病逝於北京,無盡的哀傷攫住了我🌭,自進入成人世界以來從未有過的滂沱眼淚為之隨觸而奔流🫄🏻。我終於體會到了古人所雲“哀毀骨立”的真實情景,父母二老那一段時間也陪伴我與我同情共感,去往遺體告別現場的是我一小家三口,內人與小女亦與錢師交情深厚,在地鐵上我確曾轉念過,若非她們二位在側,當日大有神體兩難支之虞也🪣。先師過世將近三年,傷逝之痛照理應當稍為緩解🔇,我自己也希望可以...

  • 042019.04

    常翠祖:2000個失敗樣品之後🫴🏼,他成為全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第一人

    常翠祖,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2007年在山東大學光學工程系獲得學士學位🧑🏿‍🔬,2013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常翠祖在導師薛....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